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4个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案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
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一定的关系。
2.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点: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出示动画《郑成功》视频片段。
滚木为什么会从山上滚下?
二、探究新知
聚焦: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
探索一:制作斜面。
课件出示制作材料,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结论:结论:过山车、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台球、电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探索二: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激趣导入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
探索三: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科学词汇:滑动与滚动
滑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如速滑。
滚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如轮滑。
播放视频《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比较》
探索四: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步骤及结论。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状态,有(滑动),有(滚动)。
研讨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滑动滚动有滑动有滚动
研讨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有所不同,
有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滑动运动状态,如立方体木块;
有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滚动运动状态,如乒乓球;
有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滑动,有滚动,如六棱柱。
拓展延伸
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它们会怎样运动?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
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结论: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大,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运动的方式
会有改变,角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容易产生滚动效果,而且速度越快。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斜面有很多,比如山坡、滑
梯、斜坡道路等。
观察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
情况。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时摩擦力会阻碍向下
运动的物体,让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不动。
板书设计
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利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博尔特北京奥运夺冠》,提出问题: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新知
探索:
观察下面的图片一,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探索一:给运动排名次。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步骤:
激趣导入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
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
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课件出示实验分析及结论。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操作员、一名计时员、一名发令员和一名记录员。
2、操作员从轨道一端先将红色小球或黄色小球放入轨道,发令员发出口令,计时员记录球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
3、再将另一个小球放入轨道,重复上述过程。
4、每个小球至少测量3次。
5、记录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整理实验器材。
6、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播放视频《秒表的使用》
课件出示:实验分析及实验结论。
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拓展延伸难。
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
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继续
多测量几次,取同一数据出现频率较高的,比如连续测量10次,出现的
数据分别是2、2.5、2.5、3、2.5、2、3、2、2.5、2.5。
这里2.5出现的次
数较多,可以作为实验数据。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采取计算平均数的形式来处理数据,比如测
量3次的数据分别是3、3.1、3.2,取平均值为(3+3.1+3.2)/3=3.1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
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
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
慢。
五、板书设计
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拓宽领域探新
知,知识运用巧迁
移。
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了解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利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慢镜头下猎豹追捕羚羊》,提出问题:为什么猎豹可以追
捕到羚羊?(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
二、探究新知
探索一:给交通工具排序
相同时间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
(自行车)
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探索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准备、步骤、记录
激趣导入.
通过活动探究
如何判断物体运
动的快慢.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得快。
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2.2米,所以同学乙运动
得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
(远),速度越快。
探索三: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准备、步骤、记录、分析、结论。
研讨: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拓展延伸
拓展一:做“追及跑”游戏
拓展二: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科学词汇:速度
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能够用语言准
确描述运动的快
慢。
能够根据实验
现象,得出实验结
论。
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师所提出的
问题展开讨论,并
得出结论。
拓宽领域探新
知,知识运用巧迁
播放视频《速度》,
讲解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如某人骑自行车10秒钟运动的距离为80米,则他的速度为8米/秒。
由距离除以时间所得,即运动距离80米除以所用时间10秒后所得数值。
常用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五、板书设计移。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教案序号:课题:7.我们的“过山车”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过山车》,提出问题:说说这是什么游乐设施?课件展示:师简介过山车。
二、探究新知
聚焦: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
利用所学说说它们是哪种运动形式?
探索一: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
一、建造塑料积木轨道
制作材料:塑料积木、底板
制作过程:
1.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出一条直线轨道。
激趣导入.
利用所学判断过山车的运动形式。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索一、探索二为探索三小实践打下基
2.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出一条曲线轨道。
二、建造泡沫保温管轨道
制作材料: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
制作过程:
1.将泡沫保温管用剪刀剪开。
2.用铁架台的试管夹将泡沫保温管连接起来,并调整高度。
3.根据需要设计直线轨道或曲线轨道。
探索二: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
课件出示:础。
依据探索一、探索二完成探索三设计→制作→评价。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1.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
轨道也不宜过长,不然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轨道的长度?
可用软尺或细绳来测量。
师:用硬质的直尺可以测量轨道的长度吗?为什么?
师小结:不可以。
由于”过山车“存在曲线轨道,因此用硬质的直尺测量不准确。
课件分别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2、3、4、5
设计要求2播放微视频《实验告诉你什么是惯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惯性,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探索三:小实践
课件分别出示:1设计
2.制作
在制作“过山车”之前的设计图纸阶段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谜语:过山车,有坡爬。
停了电,事故出。
(猜三个数字)谜底:过山车:8;有坡爬:4;停了电,事故出:9(出了事故自然要救)。
二、探究新知
聚焦:观察我们的“过山车”
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课件出示方法步骤:
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
激趣导入.
展示并小组内测试“过山车”.
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
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
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4.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所在位置。
练一练: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探索二: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其运动形式。
课件出示:
探索一、二:
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利用所学准确
描述小球在“过山
车”中的位置及行
进路线。
探索三:完成实
验、记录、分析实
验,最终得出结
论,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探索三: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及结论
研讨探究.
1.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要确定参照物。
本次活动中,以过山车轨道的起点为参照物,假定起点的位置不变,那么小球运动一段距离后,就可以借助方向盘,取轨道的起点为中心,测量小球到起点的长度,同时描述小球的方向。
2.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在确定方向后,根据小球沿轨道运动的路线,描述直线或曲线行驶的距离,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向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准确地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3.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
等来描述。
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
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
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五、板书设计
利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提出问题:你观察到的刚出生的蚕卵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
2.几天后的蚕卵
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课件出示
结合自身想一想“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关于“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你还想了解那些问题?课件出示
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播放视频《观察蚕卵及蚁蚕》。
课件出示:
播放视频《观察蚁蚕的外形和行为》
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分别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等方法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
课件出示:
播放视频《为什么蚕卵是黑色的?》
(部分学生可能对观察到的蚕卵的颜色不会描述,可通过本视频帮助学生对蚕卵颜色形成认识)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分析: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温度过高,要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温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温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课件出示:
重复展示“家的要求”课件,让学生说一说。
(巩固重点)
蚕宝宝的食物
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应以碎的嫩桑叶喂养。
家蚕有很强的食欲。
它们昼夜不停地吃桑叶,所以生长得非常快,俗称“蚕食鲸吞”。
探索三: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观察计划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课件出示:
研讨交流:
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课件出示:
师生小结: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护在25 ℃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
蚕的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段,我们应注意观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形、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
我们要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阅相关资料,再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然后进行观察,最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汇总,总结观察成果。
科学词汇:
卵和孵化
本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通过视频我们观察了蚕卵的孵化。
那么你知道卵和孵化指的是什么吗?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卵是动植物的雌性生殖细胞,与精子结合后产生的第二代。
昆虫学上特指受精的卵,是昆虫生活周期的第一个发育阶段,如蚕卵。
某些动物由卵细胞发育成借以系列传代的物质,如鸟卵、蛇卵、龟卵等。
经历设计观察计划,用文字、语言、图画、摄影等多种方法记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观察蚕生长发育的生命的过程,鼓励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要在观察中量一量、数一数、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孵化是指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
下变成幼虫或缩幼崽。
如蚕卵孵化出蚁蚕。
拓展延伸:
1.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2.视频《蚕为什么喜欢吃桑叶?》
3.《如何饲养蚕宝宝》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
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
的温度和水分。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收集
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
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利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1 .
观察不同卵的外部结构,你有怎样的发现?
课件出示不同动物的卵,学生观察。
小结: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
点拨:不同的卵生动物的卵在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有着相似的结构。
2.观察不同卵的内部结构,你有怎样的发现?
小结:这些动物卵的内部结构都包括:卵白、卵黄,它们的内部结构相似。
关于“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你还想了解那些问题?课件出示
探索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课件出示几种不同动物卵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出示:
观察分析:通过了解不同动物的卵的特征,我们发现有些卵可以看到卵的内部特征,而有些卵被(硬壳)包裹住,看不到其内部特征。
观察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特征。
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硬壳和无硬壳。
师:这些动物的卵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卵繁殖后代。
一起来看《卵生》,播放视频《卵生》。
探索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课件出示实验目的、材料、实验步骤。
播放视频《观察鸡蛋》
实验现象:
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卵白、卵黄,卵黄上有一个小
学生观察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对卵及其结构形成一定的认识。
初步了解“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