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绊脚石反应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种绊脚石反应类型
1.命令;
2.威胁;
3.教训;
4.建议;
5.说服;
6.贴标签;
7.表扬;
8.辱骂;
9.分析;10.安慰;11.询问;12.转移。
这12种反应方式被称为亲子沟通的12大绊脚石,其中任何一种绊脚石都会阻碍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1、命令、指示、指挥
解释: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许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指挥他。
典型语言:
“你现在必须做作业!”
“你现在马上停止玩游戏!”
“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打扫院子!”
“从现在起不许用那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你不能再哭!”
“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你今天的任务就是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再预习明天的课程,然后再背一首唐诗。
”
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须遵从父母的感情需要。
(“我不在乎你想干什么;你立刻到房间里来。
”)
它们传达的意思是不接受孩子当时的行为。
(“不许乱动。
”)
它们使孩子产生对父母权力的惧怕。
孩子听到的是比他强大的人威胁要伤害他。
(“到你的房间去。
你要是不去,我就不客气了。
”)
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愤怒,常常引起孩子发泄敌视情绪、发怒、反击、抵抗、考验父母的意志。
它们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
(“不许动那盘菜。
”“离你弟弟远点儿。
”)
可能造成的后果:
会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
孩子没有价值感,我是不重要的。
让孩子没有责任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负责任;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行为。
2、警告、责备、威胁
解释:以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典型语言:
“你不听话,就让你爸爸打你!”
“我已经给你说过三遍了,再记不住,今天晚上就不要睡觉了。
”
“再说一句那样的话,就给我离开房间!”
“不听我的话,你就不要呆在这个家里了,你该去哪里去哪里!”
“再考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
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让孩子感到害怕和顺从。
(“再不听话你试试看,打不死你!”)
它们会和命令、指示和指挥一样招致反感和敌视。
(“要是你不立刻上床睡觉,我马上把你关到门外去。
”)
它们传达的意思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愿望。
(“你要是敢到玲玲家去,你就永远别回来”)
面对威胁,孩子会产生挑战父母的欲望:“我就是要去,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些信息同样使孩子想考验一下父母威胁的坚定性。
孩子被警告不要做某些事情,但有时他们会忍不住诱惑,想亲自看看父母预见的后果会不会真的发生。
“我倒要试试看,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可能造成的后果:
造成沟通不良;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
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
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的心理,学会投机,甚至欺骗;
3、说教、规劝、教训
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
解释: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
典型语言:
“做学生的应该尊重老师,跟老师说话时应该谦虚、认真,不能用那样挑衅的语气!”“现在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将来考个好大学,考不上大学,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你应当象玲玲那样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
”
“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
”
“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学习是很努力的,哪象你这样懒散!”
所传达信息:
这些信息是要让孩子承受外界施加的权威、职责或义务。
对“应该”、“应当”和“必须”这样的措辞,孩子可能会进行更加强烈的抵抗,可能会更加强烈坚持自己的立场。
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他们的判断力——他最好还是接受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你应当做正确的事情。
”)
它们可能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他是个“坏孩子”。
(“你不应该那样想。
”)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只要听父母的就行了。
可能造成的后果:
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或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好。
会引起孩子的自我辩护或争论,使沟通成为一场争论。
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嫌父母罗嗦。
4、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
解释: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供孩子参考。
典型语言:
“你最好先做完数学作业再做语文作业。
”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
”
“我建议你去找老师谈谈。
”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去听听故事,看看电视,找同学聊聊天。
”
“玲玲不理你,你可以找别的小朋友去玩嘛!”
所传达的信息:
不相信孩子能解决他自己的问题,或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
它们可能使孩子更加依赖父母而不去独立思考。
(“我该怎么办,爸爸?”)有时孩子强烈反对父母的主意和忠告。
(“让我自己来解决。
”“我不想有人‘教’我做事情。
”)
提出忠告有时表明你比孩子优越。
(“我和你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感觉。
(“为什么我没有想到那一点?”“你们总是比我更知道该怎么做。
”)
提出忠告使孩子感到父母一点儿也不理解他。
(“你要是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就不会这么建议了。
”)
提出忠告有时会导致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而不去考虑自己的看法。
可能造成的后果:
暗示孩子不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孩子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发展。
会阻碍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出解决方法并且采取实际的行动;
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或反抗心。
依赖心理是:有问题时,父母会给我想办法解决的;反抗心理是: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我都要按我说的去做。
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做的好,是父母让我这样做的;做的不好,都是父母的错。
5、争论、辨驳
解释:用事实、道理说服,用反驳手段、逻辑知识或父母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孩子。
典型语言:
“上大学将是你人生最美好的经历。
”
“孩子必须学会与人相处。
”
“我们还是看看大学毕业生的例子吧!”
“如果孩子学会在家里负责任,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责任心。
”
“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做的事情是你的两倍。
”
所传达的信息:
竭力教导另一个人的做法常常使“学生”(孩子)感到你在贬低他,使他显得低人一等,显得没有能耐。
(“你总是认为你无所不知。
”)
讲道理和摆事实常常使孩子产生防范心理和怨恨情绪。
(“你以为我不知道啊?”“你是大人,我讲不过你。
”)
孩子和大人一样,很少喜欢别人说他们的不是,因而他们始终极力捍卫着自己的立场。
(“就算你说的再对,那又怎样,反正我是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
”“你错了,我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孩子痛恨父母教训人。
(“你有没有完,真烦人。
”“他们没完没了地说好坐在那里听。
”)
孩子常常采取极端方法,轻视父母陈述的事实。
(“哎呀,你太老了,不了解现在的情况。
”“你的思想完全过时了,不再流行了。
”“现在谁还按你说的那样去做?”)
对于父母坚持要传授给孩子的真理,孩子常常早已了如指掌。
把他们当成一无所知的孩子令他们愤恨。
(“这些事还要你说吗,我早知道了。
”“你说的这些谁不懂啊?还要你告诉我。
”)
有时候,孩子更愿意逃避现实。
(“我不在乎。
”“那又怎么样?”“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
可能产生的后果:
会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
孩子会与父母争辩,即使输了也不会改变。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失去自信。
6、贴标签、评判、责备
解释: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
典型语言:
“你就是爱偷懒!”
“你怎么总是这么幼稚的呢!”
“你就是不诚实!”
“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
“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不知道思考,简直是个没脑子的人!”
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最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落后、愚蠢、没用、拙劣。
孩子的自我看法是由父母对他的判断和评价形成的。
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如何评价自己。
(“老是有人说我很坏,我开始感到我真的很坏。
”)
批评招致反批评(“我看到你也那样了。
”
“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 批评是引起冲突的导火索。
评价孩子极易造成孩子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感情,或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母知道。
(“若是我告诉了他们,就该挨批了。
”)
孩子像大人一样憎恨别人对自己进行否定的评判。
他们会奋而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形象。
对爱评价人的父母他们常常是又气又恨,即使父母的判断是正确的
频繁的评价和批评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没有安全感。
可能产生的后果:
暗示孩子是能力差的人、让孩子失去自信,无法突破、提升自己。
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或叱责,孩子会拒绝和你沟通,心理上远离你;
孩子会接受父母的判断,内化为对自己的评判,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真是不好的”,或报复说:“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7、赞美、赞同
解释:对孩子进行正面评价,附和孩子。
典型语言:
“嗯!我认为你做得很好!”
“你很聪明,一直都是很听话的!”
“你一定能与同学搞好关系的,你是最棒的!”
“你是很聪明的,你一定能解答出这道题目的。
”
“你一定能考取重点学校,你是最优秀的!”
所传达的信息:
通常认为表扬总是对孩子有益,恰恰相反,它常常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那种不符合孩子自我形象的肯定评价会引起孩子的敌意:“我不漂亮,我很丑。
”“我讨厌我的头发。
”“我弹得不好,人家都不喜欢。
”
孩子会认为,父母既然能有肯定的评判,就有可能做否定的评判。
在缺乏赞扬的家庭里突然频繁使用赞扬可能会被孩子理解为批评。
(“你们以前不喜欢我的头发,现在肯定也不喜欢。
”)
孩子常常会认为父母赞扬自己是为了操纵自己,是要引诱他做父母喜欢的事情。
孩子有时会推断,父母表扬他们是不理解他们。
(“若是你知道我对自己是怎么想的,你就不至于那样说了。
”)受到赞扬时,孩子常常会感到尴尬,也会不舒服,尤其当着他们朋友的面。
(“哦,爸爸,那不是真的!”)
接受表扬多的孩子可能逐渐依赖表扬甚至要求表扬。
(“妈妈,我看起来怎么样?”“难道我不是个好男孩吗?”“我画得棒不棒?”)
可能产生的后果:
暗示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待,并要孩子达到父母的目的,让孩子服从;
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施恩图报,极不情愿地被父母操纵;
当孩子的感觉和父母的称赞不相符时.孩子会感到焦虑。
8、侮骂、嘲弄、讽刺
解释:使孩子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典型语言:
“你真不知羞耻!”
“这么低级的错误你也能犯!”
“你的脑子灌水啦?什么时候才能开窍啊!”
“考这点分数,你还好意思吃饭啊!”
“只有没长脑子的人才会这样说话,知道吗?”
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能给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它们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用、拙劣、没有人喜欢。
对于这样的信息,孩子常用这样的话回敬父母。
(“我又不是故意的!”“既然没有人爱我,我死了算了!”“不让我吃,我就不吃,饿死算了!”)
从试图影响他的父母那里得到了这样的信息时,孩子极不可能改变自己,不会现实地看待自己。
相反,他会与父母的不公正信息针锋相对,为自己解脱。
(“不就是这次没考好吗,干吗说的这么难听?”“你说的倒是很容易,你做做看,你可能还不如我呢!”)
可能产生的后果:
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人喜欢自己,包括父母;
孩子自卑,感到无地自容;
通常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反击。
9、解释、分析、诊断
“你不和玲玲一块学习,你就是嫉妒她的成绩比你好。
”
“让你走快点你偏走得慢,你是在故意气我。
”
“老师把你单独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错了什么事。
”
“这次没有考到90分,一定是你没努力。
”
“一定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所以你的作业才不会做。
”
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父母对他了如指掌,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他有那样的行为。
父母的这种心理分析会给孩子带来威胁和挫败感。
让孩子产生逃避心理。
若是父母的分析和理解碰巧是准确的,内心世界被暴露出来可能使孩子感到非常难堪。
(“你不敢和人说话是因为你太害羞。
”“你那样做就是为了引起注意。
”“你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就是怕回答错了会丢脸。
”)
当父母的分析或是理解错了时(事实上常常会错),孩子会非常恼恨。
(“我没有嫉妒心,你举手会诬陷我!”)
孩子常常发现父母摆着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
(“你以为你知得很多。
”)经常分析孩子的父母是在告诉孩子自己高人一等、聪明过人。
像“我知道为什么”和“我能看穿你”这样的话语常常会中断和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孩子也不愿意把问题摆出来和父母一同商议。
可能造成的后果:
孩子怕被分析,会产生逃避心理。
孩子感到被套上框框,自己的缺点被公开很没面子;
孩子会因为害怕被误会或缺点被公开,而不愿和父母沟通。
10、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解释:父母不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劝慰孩子,想尽办法让孩子感觉好受一些。
或者说,父母总是劝说、安慰孩子,想让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
典型语言:
“这种小事,不用伤心啦!”
“心胸放宽一些,不要给他一般见识。
”
“不要担心,你现在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
”
“你很有潜力,成绩很快会提升上去的。
”
“我以前也有过你这样的想法。
”
“按我的话去做,你肯定没问题。
”
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并非像大多数父母想像的那样对孩子有帮助。
当孩子心烦意乱时,劝解只能使他觉得你不理解他。
(“要是你知道我是多么地难过,你就不可能这样说了。
”)
之所以父母劝解和安慰孩子,是因为他们看到孩子的感情受到了伤害,看到孩子很沮丧、很消沉等等。
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你想要他抑制那样的情绪。
(“不要太难受,事情总会好起来的。
”)孩子可能把父母的劝解看作是父母想改变他们的企图,因而常常不信任父母。
(“你这样说不就是想要我感觉好些。
”)轻视孩子的问题或是同情孩子,常常会中断与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因为孩子觉得你想要他抑制自己的感情
可能造成的后果:
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了解;
会引起强烈的敌对意识(如“你说的容易,你自己来试试看!”);
孩子通常将父母的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是不好的!
11、调查、询问
解释: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解决问题。
典型语言:
“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是玲玲亲口告诉你她不想和你一块玩的吗?”
“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让你产生这种想法?”
“如果不想去上学,你想去干什么?”
所传达的信息:
询问使孩子认为你对他缺乏信任,猜疑他或是怀疑他。
(“你照我说的那样洗手了吗?”)孩子有时也会看穿父母是想通过询问引入“陷井”然后“落井下石”——哄他们说出实话然后再批评他们。
(“你学了多长时间?只1个小时。
那好,你考试只配得个C。
”)
孩子常常感到询问是对他们的威胁,尤其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质问他们。
请注意孩子多次说,“你为什么问那件事?”或是“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对正在和你商议问题的孩子进行询问,他可能会以为你是在收集资料为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你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与你学校有关系吗?学校怎么样?”)孩子常常不愿意父母为他们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只会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
当你对正在与你商议问题的人进行询问时,每一次询问都会限制他向你敞开心扉。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询问都规定了他下面要答的内容。
倘若你问,“你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感觉?”你是在告诉这个人只能谈有关感情的问题,别的都不要谈。
这就是被律师盘问感到极不舒服的原因——你觉得你必须按问题的要求叙述自己的事情。
因此询问根本不是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好方法,相反,它可能极大地限制人的自由。
可能造成的后果:
回答常常会招致批评,失去主动权并受到委屈,孩子因而学会了隐瞒;
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知所措,因此焦虑、害怕;
孩子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放弃原来的想法,去猜测父母心思,学会说谎。
12、退缩、逃避、迁就
解释: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
你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摆脱问题,把问题阁置一旁。
典型语言:
“不要想这件烦人的事啦,我们谈让人高兴的事情。
”
“吃饭时间,我们先不谈这件事。
”
“就当作这件事没有发生吧!”
“过几天,我们一块去爬山,散散心。
”
“你已经尽力了,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
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向孩子说明你对他不感兴趣,不尊重他的感情,或者你十分嫌弃他。
一般来说,当孩子需要谈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相当认真也相当专心。
如果你用开玩笑的方式应付他们,你就可能使他们感到委屈和受侮。
推迟解决孩子的问题或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暂时看起来是成功的,但是孩子的烦恼并不总能立即消失。
他们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再爆发。
推迟问题很少能解决问题。
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倾听和理解。
若是父母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很快就学会把问题拿到别的地方解决。
可能造成的后果:
暗示孩子对于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与其尽力去克服,不如设法逃避;
暗示孩子自己是不重要的,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此自卑;
孩子再遇到困扰时,便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了。
12个绊脚石的多项后果
让孩子闭嘴,保持沉默,不再往下讲。
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接受。
使孩子的话题被打断,思路被关闭。
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辩护。
孩子会与父母争论或反击。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自卑,觉得自己不重要。
使孩子产生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让孩子有罪恶感,因而心情不佳。
让孩子觉得如同被推上被告席,受审问。
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感兴趣,父母不重视自己。
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
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让孩子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