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卷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综合测评试题(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综合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

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胶塞,待蜡烛熄灭后,在t1时,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铝盒中的白磷燃烧。

图2是集气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0-t1内,O2浓度下降与蜡烛燃烧有关
B.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C.该实验证明白磷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O2浓度相同
D.滴入水后,CO2浓度可能下降
2、下列实验对水的主要作用解释错误的是
A.隔绝白磷与氧气接触,并提供热量
B.集气瓶中的水可以观察气体收集的情况
C.冷却溅落的熔化物,吸收热量
D.吸收放出的热量
3、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甲图可知,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由乙图可知,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D.由乙图可知,如果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能在水下燃烧
4、了解防火防爆常识,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列物质在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B.氢气C.煤粉D.面粉
5、化石燃料煤是污染最大的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烟尘。

产生的有毒气体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NO2、SO2B.CO、NO2、SO2C.CO、NO2D.CO、SO2
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B.C与CO2反应放热
C.C、CO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D.CO、CO2都有毒
7、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8、“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

下列措施与该战略不相符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D.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9、根据以下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10、“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零排放”。

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2021年五一假期中,长沙地铁线网客流强度连续五天位居全国第一,长沙也是中部地区首个登顶地铁客流强度全国第一的城市,实打实地“火”了一把。

(1)长沙地铁内环境宜人,人人都文明乘车,禁止携带臭豆腐等有较大气味的物品上车,原因是
_____,较大气味可能引起他人不适。

(2)为了保证地铁的乘车安全,同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进站,因为这些物质一旦同时满足___、_________两个条件,就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2、“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和天然气
(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下列获取电能的方式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B.火力发电
3、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
(1)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2)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___________。

4、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C时,打开活塞,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2)常言道,水火不相容,生活中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而本实验中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C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

则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5、我国宣布将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为此,一方面可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减少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的使用比重,增大__________等其他能源的使用;其中氢燃料电池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类似于氢气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我国2004年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及年开采量如下表
(1)根据上表,估算一下大约多少年后将没有可开采的石油?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计算并结合上表,就化石能源的使用谈谈拟合看法(答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
2、我市管道燃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计算1L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消耗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标准状态下甲烷的密度是0.7g/L,氧气的密度是1.4g/L)
3、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石油和_______通常成为化石燃料,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

(2)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CO2、SO2、NO2、CO等气体和粉尘,其中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________,能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只写出一种)。

(3)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

根据化学方程式,试计算4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4、火山爆发时,大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硫混杂在火山灰中,随空气流动,大面积蔓延。

SO)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1)二氧化硫(2
(2)据专家估算,全球火山每年释放出数百亿千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变化
2SO+2H O+O=2H SO,试生成硫酸,加剧了酸雨污染。

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2224
计算16 kg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______________。

(3)除火山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酸雨的形成。

写出一种有利于减少酸雨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

5、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1)上表中m的数值是_____;
(2)反应中矿石有剩余是第_____次实验;
(3)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4)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四、实验探究(1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
1、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变黑。

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査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_____。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在0-t1时间内,蜡烛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浓度下降。

A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温度升高,温度易得到白磷的着火点40℃。

B正确。

C:据图2可知白磷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O2浓度不同。

C错。

D:瓶内滴入水后,部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CO2浓度可能下降。

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点睛】
2、D
【详解】
A、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白磷与氧气接触,并提供热量,正确;
B、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的水可以观察气体收集的情况,正确;
C、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水可以冷却溅落的熔化物,吸收热量,正确;
D、硫和氧气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污染,错误。

故选D。

3、A
【详解】
A、由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可得到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质量分数,故A错误;
B、由甲图可知,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没有氧气红磷不能燃烧,故B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能燃烧,冒出白烟,故C正确;
D、对比乙图中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与氧气接触,所以通入空气后,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故D正确;
故选A。

4、A
【详解】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就会引起爆炸,氢气、煤粉、面粉都是可燃物,
在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都可能引起爆炸,氮气不具备可燃性,不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A。

5、A
【详解】
NO2、SO2、CO均具有毒性,但CO不会形成酸雨,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和硫酸,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pH<5.6的降水,所以化石燃料煤直接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NO2、SO2。

故选:A。

6、C
【详解】
A、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有差异,说法不正确;
B、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法不正确;
C、C、CO都具有还原性(夺取氧化物中的氧元素)和可燃性(可以燃烧),说法正确;
D、CO有毒,而CO2无毒,说法不正确。

故选C。

7、D
【详解】
A、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了空气可以灭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移除了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家具起火,用水扑来灭,将温度降低到了可燃物燃点以下,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温度达到了镁条的燃点,不是提高燃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8、A
A、冬季燃煤取暖,增加碳排放,不符合题意:
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做的节能减排,符合题意;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能,符合题意;
D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9、D
【详解】
A.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
B. 将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题中,镁条持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O2参与,不符合题意;
C. 将无色气体通入装有CuO粉末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加热,黑色固体变红,说明无色气体具有还原性,可能是氢气,可能是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 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一种酸,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于实现碳中和。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减少了资源浪费,利于实现碳中和。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节约了资源,利于实现碳中和。

二、填空题
1、
(1)分子在不断运动
(2)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
(1)
禁止携带臭豆腐等有较大气味的物品上车,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所以不允许携带有较大气味的物品乘车;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2)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①物质为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为了保证地铁的乘车安全,同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进站,因为这些物质一旦同时满足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会引发火灾或爆炸;故填: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1)石油
(2)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3)A
【分析】
(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3)
A 、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无污染,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符合题意;
B 、火力发电,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电力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3、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减少空气污染(或环保)
【解析】
(1)
铜片上的白磷和氧气接触了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和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和氧气接触。

(2)
图1直接和空气接触,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会排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图2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避免了这一缺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4、
(1)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2222MnO 2H O 2H O O ↑+ 分解反应
(2) 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温度达到了白磷燃烧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分析】
(1)
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C 时,打开活塞,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222MnO 2H O 2H O O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生活中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而本实验中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C 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

则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点睛】
5、天然气 风能(合理即可) 2222H +O 2H O 点燃
【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为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可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比重,增大风能、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的使用; 氢气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点燃。

三、计算题
1、23亿吨÷1.74亿吨/年≈13(年) 合理使用或减少利用、合理开采、开发使用新能源
【解析】
(1)石油的探明储量是23亿吨,年开采量是1.74亿吨,用总量除以年开采量就是还能开采的年限,故为:23亿吨÷1.74亿吨/年≈13(年);
(2)由表中可以看出,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需要有计划的开采,合理加以利用,并且努力寻求开发新的能源,所以本题答案为:合理使用或减少利用、合理开采、开发使用新能源.
2、2L
【详解】
先计算出甲烷的质量,再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解需要氧气的质量,然后再算出氧气的体积。

1L 甲烷的质量=1×0.7g/L=0.7g;设0.7g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CH4+2O2 点燃2H2O+CO2
16 64
0.7g x
1664
0.7g x
x=2.8g
需要氧气的体积=
2.8g
1.4/g L
=2L
答:1L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消耗氧气的体积是2L。

3、(1)天然气;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2)CO2;SO2或NO2(3)36g
【详解】
(1)煤、石油和天然气通常称为化石燃料。

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转化越彻底,所以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2)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CO2;SO2和NO2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和硝酸,所以能形成酸雨的是 SO2或NO2;
(3)设:4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x。

2H2+O2点燃
2H2O
4 36
4g x
44g
=
36x
x=36g。

4、1:124.5 kg植树造林(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详解】
(1)二氧化硫(2SO )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2=1:1⨯
(2)设16 kg 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为x
22224
2SO +2H O +O =2H SO 12819616kg x
12816 kg =196x
x=24.5 kg
答:16 kg 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为24.5 kg
(3)除火山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酸雨的形成。

有利于减少酸雨的措施是植树造林(答案合理即可)。

5、4.4 三、四 80% 14.6%
【解析】
【详解】
(1)当石灰石质量为15g 时,就因50g 稀盐酸量不足而石灰石没完全反应,所以,石灰石增加到20g 时,50g 稀盐酸依然量不足,所以此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仍然为4.4g ;
(2)第三次实验50g 稀盐酸量不足石灰石没完全反应,第四次实验石灰石增加到20g 时,50g 稀盐酸依然量不足而石灰石没有完全反应;故答:三、四;
(3)设10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100 44
x 3.52g
100:44=x :3.52g
解之得 x=8g
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0%
(4)设生成4.4g 二氧化碳消耗盐酸的质量为y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73 44
y 4.4g
73:44=y :4.4g
解之得y=7.3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4.6%
四、实验探究
1、22322NaOH+CO Na CO +H =O 验证只有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色 N
2、O 2 2、5 镁条与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同时接触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详解】
(1)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关,故要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NaOH+CO Na CO +H =O ;
(2)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关,先充满用NaOH 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 浓硫酸,除去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验1的目的是验证只有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色;
(3)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222CO N O 、、;
(4)证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 2有关”,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实验2加入2mLNaOH 浓溶液,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氧气、水蒸气不是镁条变黑的条件;实验5先加入2mL 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 2,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说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 2有关;
(5)由上述分析,结合常温下,亚硫酸钠(Na 2SO 3)可与O 2发生化合反应,先加入4mL 饱和Na 2SO 3溶
液再充满CO2,能除去氧气,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镁条只与二氧化碳、水接触不会变黑;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镁条与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同时接触;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因为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