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 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20篇(附带答案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20篇(附带答案解析)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

下列做法错误
..的是A.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
B.煤炭脱硫,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沙漠化
D.污水要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现代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要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要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煤炭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近些年的乱砍滥伐使土地沙漠化严重,也是沙尘暴日益频繁,要减少土壤沙漠化,减少沙尘暴;就要植树造林,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污水要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到江河中,要不然会污染日益缺乏的水资源,污水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根据现代使用的主要燃料是化石燃料,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就可减少酸雨;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就是因为土壤沙化严重;污水要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到江河中,要不然会污染日益缺乏的水资源来分析判断做法是否正确。

5.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
A、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CO,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2,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故A正确;
B、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故形态不同,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硫元素,CO、CO2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故C正确;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汽油洗油污是溶解,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不是酸性气体,汽油洗油污是溶解,而洗洁精洗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7.如皋是国内首个“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可以制氢气
B.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会污染环境
C.空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为0.94%
D.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水的电解产物分析;
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进行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所得到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只生成水,不产生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空气中不含有氢气,故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8.对下图所示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铁丝能在
氧气中燃烧
C.②③对比说明物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
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打开止水夹,水倒流进广口瓶且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正确;B.铁丝能在氧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产一种黑色固体,说明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故B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和氧气接触,不燃烧,水中白磷不和氧气接触,不燃烧,因此②③对比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 错误;D.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故选C。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
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
【答案】B
【解析】
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这是正确的逃生方法,故A正确;
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错误;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应禁止烟火,故C正确;
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生成氧化镁和碳,故D正确。

点睛∶灭火原理之一是降低的是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而不可能是物质的着火点。

10.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
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将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取酒精的能够燃烧,蘸水的因为不是可燃物,而不能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错误;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属于灭火的方法,不是说燃烧的条件,选项错误;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证明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1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图标为严禁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B、图标为严禁携带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C、图标为禁止燃放鞭炮,故符合题意;
D、图标为禁止吸烟,故不符合题意;
12.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答案】B
【解析】
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确;
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错误。

故选B。

13.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没有氧气了,白磷就不能燃烧了,故A错误,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实验2中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而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故B正确。

14.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了可燃物
C.在氧气中用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着火点
D.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用嘴吹灭蜡烛,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降低了温度,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隔绝了空气,错误;
B、用扇子扇煤炉时,向煤提供了足够氧气,所以越扇越旺,不是增加了可燃物,错误;
C、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温度,使铁丝的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错误;
D、白磷的着火点较低,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答案】D
【解析】
A、置于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应该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错误;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16.“无焰食品加热器”给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加热器内的物质有镁粉、氯化钠、铁粉,需要加热的时候加入少量的水,加热器就开启工作模式。

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利用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4种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金属粉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B、该反应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错误;
C、加入氯化钠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正确;
D、上述涉及的物质共含有镁、钠、氯、铁、氢、氧等元素,错误。

故选C。

17.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①②
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C.省略实验①也能探究燃烧的条件
D.实验④中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五氧化二磷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③④,①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B. 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
C. 实验②和④证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省略实
验①也强探究燃烧的条件,故正确;
D. 实验④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C。

18.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特征和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19.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B.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20.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B.金刚石、石墨、碳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C.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D.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用于人工降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 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正确;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