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2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互动: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2.学生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美景描写,激发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学生从古人的送别礼仪中,学会尊重他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以下为具体教学设计:
5.学生在审美情趣方面,对大自然美景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学习成果,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朗读课文:学生需课后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增强语感,培养审美情趣。
2.词语积累:整理本课中学习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并在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
a.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插图等,形象地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b.通过故事、实例等形式,生动讲解生僻词汇和成语,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运用。
c.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课文2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重点词汇和成语,如“晓”、“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并掌握古代送别的礼仪和习俗,认识古人的交际方式,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作文:以“送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描述自己经历的一次送别,或表达对送别主题的感悟。
4.诗歌鉴赏: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撰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5.课堂延伸: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拓展知识面。
6.小组合作:分组进行送别主题的诗歌创作,每组完成一首诗歌,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送别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7.家庭实践:与家人一起体验一次送别,如送别远行的亲朋好友,感受送别时的情感,并与家人交流心得。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合理安排时间完成。
2.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具有独特见解的作文和诗歌。
3.家长参与监督,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意表达和合作精神,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朗读感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课文内容。
c.讲解分析:教师针对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d.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e.实践活动:设计角色扮演、仿写古诗词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2.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3.重点词汇和成语: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如“晓”、“净慈寺”等,进行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其含义。
4.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b.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c.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故事导入:向学生讲述一个关于送别的真实故事,引发他们对送别主题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情感氛围。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送别,为什么人们会有送别的情感,以及送别时的心情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从而引发学生对诗歌中景物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人的送别礼仪,或仿写古诗词,表达自己对友谊的感悟。
6.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送别主题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2.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成语积累,但对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尚需引导。
3.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对友谊的感悟逐渐加深,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以提升情感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2.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如“晓”、“净慈寺”等,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进行以下工作: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汇、成语和情感表达,巩固所学知识。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友谊的珍贵,培养他们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3.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作业反馈: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c.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4.教学拓展:
a.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
3.学生能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文的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运用图像联想法,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仿写古诗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语文计以下任务:
1.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词,表达自己对送别主题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人的送别礼仪,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互动: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2.学生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美景描写,激发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学生从古人的送别礼仪中,学会尊重他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以下为具体教学设计:
5.学生在审美情趣方面,对大自然美景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学习成果,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朗读课文:学生需课后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增强语感,培养审美情趣。
2.词语积累:整理本课中学习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并在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
a.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插图等,形象地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b.通过故事、实例等形式,生动讲解生僻词汇和成语,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运用。
c.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课文2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重点词汇和成语,如“晓”、“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并掌握古代送别的礼仪和习俗,认识古人的交际方式,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作文:以“送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描述自己经历的一次送别,或表达对送别主题的感悟。
4.诗歌鉴赏: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撰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5.课堂延伸: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拓展知识面。
6.小组合作:分组进行送别主题的诗歌创作,每组完成一首诗歌,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送别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7.家庭实践:与家人一起体验一次送别,如送别远行的亲朋好友,感受送别时的情感,并与家人交流心得。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合理安排时间完成。
2.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具有独特见解的作文和诗歌。
3.家长参与监督,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意表达和合作精神,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朗读感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课文内容。
c.讲解分析:教师针对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d.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e.实践活动:设计角色扮演、仿写古诗词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2.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3.重点词汇和成语: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如“晓”、“净慈寺”等,进行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其含义。
4.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b.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c.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故事导入:向学生讲述一个关于送别的真实故事,引发他们对送别主题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情感氛围。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送别,为什么人们会有送别的情感,以及送别时的心情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从而引发学生对诗歌中景物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人的送别礼仪,或仿写古诗词,表达自己对友谊的感悟。
6.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送别主题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2.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成语积累,但对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尚需引导。
3.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对友谊的感悟逐渐加深,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以提升情感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2.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如“晓”、“净慈寺”等,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进行以下工作: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汇、成语和情感表达,巩固所学知识。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友谊的珍贵,培养他们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3.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作业反馈: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c.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4.教学拓展:
a.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
3.学生能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文的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运用图像联想法,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仿写古诗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语文计以下任务:
1.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词,表达自己对送别主题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人的送别礼仪,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