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 读
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
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
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 天花病毒让整个南美州人口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❶由于欧洲人用白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大量白银流 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也刺激着明朝商品经 济的活跃。
❷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给中国人民带 来了灾难,这也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角贸易”中的三角航程
欧洲
三角贸易一次航行6个月,做买卖3次,获利600%-800%
少量 货物
资本
三角贸易的影响 ① 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造成非洲长期落后; ② 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 ③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④ 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历
我国农史学家石声汉认为:
史 纵
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是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
横 入;冠以“番”字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食物引进.一次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从国外陆续引进了许多农作 物到国内进行栽培;另一次是16世纪后期(明朝时期),一些美洲的农作物经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 到中国。 下面是按照时间顺序不同时期传入我国的农作物: 西汉:石榴 葡萄 蚕豆 黄瓜 大蒜 魏晋南北朝:茄子 扁豆 唐朝:菠菜 开心果 无花果 芒果 宋朝:占城稻 绿豆 哈密瓜 明朝:番薯 南瓜 番石榴 胡椒 马铃薯 花生 辣椒 玉米 向日葵 腰果 烟草 菠萝 清朝:木瓜 草莓 生菜 菜花 洋葱 洋白菜 从美洲引入中国的八大农作物: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烟草、马铃薯、木瓜、番茄等 它们之所以今天能成为我们的桌上佳肴得从新航路的开辟说起,因为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 业的发展,所以自美洲被哥伦布发现后,整个美洲和世界的关系都变的更加密切起来,而这八大农作物都是明朝 时从美洲相继引入的中国。
3、疾病传播 (1)背景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2)表现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3)影响 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这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 料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
活在这里,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历
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史
❶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纵 横
❷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 ❸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
❹由发达国家主导;
❺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16-19世纪世界人口的迁移示意图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 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 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 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 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 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据上述史料,说说这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积极影响:1.改变人口地理分布;2.出现族群混合现象;3.促进世界物种交换;4.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消极影响:1.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2.印第安人灭顶之灾;3.黑奴贸易罪恶深重;4.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史
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交往的变化
料
阅 读
区域性
全球性
陆路为主
海路为主
间接交往
直接交往
间歇交往
频繁交往
新航路开辟
它(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 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 开始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
在15世纪中叶,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 面积只占全体陆地的2/5,航海区域亦只有全部 海域的1/10;但到了17世纪末,人类知识总合中 已知的陆地和海域都已达到全体的9/10。当然, 远洋探索依然继续着。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 始探索北冰洋和南冰洋
时空坐标
全球人口的迁移 全球物种的交流 旧大陆疾病的传播
全球交流 的增强
新航路的开辟 促进
整体世界 的形成
商品的 全球流动
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太平洋的“丝银贸易”
美洲、非洲社会发展中断,亚洲受到冲击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本课导入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 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比较这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可 以看到,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
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
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
—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
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末停止,
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
布大交换》
物种交换的特点: 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的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 网络逐渐形成。
印度 果阿
丝 瓷
澳门
马尼拉
欧洲 各国
葡萄牙主导
大量白银
中国
西班牙主导
大量白银
美洲
墨西哥
史 料
西班牙帆船到中国来进行贸易,中国史料记载很多。明末时人记载,"其夷佛郎机也,其国
阅 有银山,有夷人铸作;银钱独盛。……若贩吕宋,则单得其银钱。"关于明代流人中国白银的估
读
计,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
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 87750000两,从日本得到 200000000两,从葡萄牙得到
42762750两,总计为330512750两。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嘉靖以来,沿海的商品经济有长足的发展。福建地区“凡福州之绸丝,漳(州)之纱绢,泉(州) 之盐,福(州)延(平)之铁,福漳之桔,福(州)兴(化)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 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王世懋《闽部疏》)一些沿 海商人,私造双桅大船;驱使贫民充当水手。“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 (《海澄县志》卷十五)
“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 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 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 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 叫做“中国船”。
历史总结
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组成的三角形形状
的环流,为“三角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航运
条件,使得奴隶贩子在出程、中程、归程中一直
顺风顺水,奴隶贸易的速度因此加快。美洲合适 的气候条件以及较为丰富的金银矿产资源,使种 植园和采矿业发展很快,产生了巨额利润,是整
欧洲本土启航→非洲(抢夺[购买]黑奴)→美洲(出售 黑奴,其中牟取暴利,从而得到:白银,烟草等经济作 物)→回到欧洲本土(发展资本主义)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
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再此之前,人类生活
在相互隔绝而又独立的几块陆地上。
——《大国崛起》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的迁移 (1)背景 新航路开辟 (2)表现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3)影响 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动植物交流 (1)背景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的意义 丰富食物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融。
(2)表现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物种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
知
识
延 伸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 时一手塑造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
个黑三角贸易进行的主要动力,亦在客观上为
“三角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三角贸易示意图
所以,“三角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
趋势下、在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以巨额利润为动 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
力,顺利进行数百年的同时使欧美有了丰厚的原 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
始资本积累
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 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
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300年之久。
3、中国与各地的贸易
(1)概况 ❶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 往印度果阿,再转动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得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大部分又流入中国。葡萄牙人后又 以澳门为据点,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流入澳门的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❷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 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2)影响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 世界格局的演变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1、通过收集和分析史料,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认 识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疾病传播以及商 品流动等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 养。
2、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和地图,运用时空观念认 识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认识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 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大西洋贸易 ❶欧洲与美洲的贸易:欧洲人将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❷“三角贸易”: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 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被子送给印第安人
减少了75%。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调整和重组,在新旧大陆之间益趋均衡。世界范围的人口移徙,有助 于形成广泛的物质和人文交流,缩短不同地区人类集团间的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沈坚《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史料二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 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 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 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 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非洲
换取黑人
中程
美洲
抽取金银货物
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
历 史 延
班牙,接着是英国为主。 在16世纪到19世纪北大西洋进行的“三角贸
伸
易”,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政府的默认,欧洲殖
民者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加上非洲人民由于原始
的社会结构造成的愚昧,是“三角贸易”顺利进
行的主要历史原因。
由加那利寒流、几内亚暖流、北赤道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