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
鹧鸪天·西都作宋朝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西都作》译文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这样的狂放不羁。

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鹧鸪天·西都作》注释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

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章:写给帝王的奏章
觞(shāng):酒器
玉楼金阙慵(yōng)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鹧鸪天·西都作》赏析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

该词是北宋末”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

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于野之望”,靖康”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
愿也。

”终究拂衣还山。

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

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世于天性。

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

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

这两句充分表现世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

“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世作者远避俗世,怡的自得的心理。

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的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著眼看侯王”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

态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态对王侯的傲骨铮铮。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二句表现世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

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

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词清隽婉丽,自的流畅,前后呼应,章法谨严,充分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傲视王侯、潇洒狂放的性格特征。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骨,读来令人感佩。

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

全词清隽谐婉,自的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

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鹧鸪天·西都作》创作背景
此词是词人早年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体现了词人早年淡泊情致。

年轻时期,他一直隐居在洛阳的山水之间,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生活。

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鹧鸪天·酬孝峙
清代: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译文: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

而他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凭严霜侵袭、暴雨击打,都等闲视之。

闲倚杖,戏临罾。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他时而轻拄手杖闲适漫步,时而在水边撒网捕鱼消遣光阴。

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

阵阵炎热的东南风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而他新作的词却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释:
发短髯(rán)长眉有棱,病容突兀(wù)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孝峙(zhì):即
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学家。

发短:剃短发。

髯:胡须。

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

棱,物体表面的条状突起棱角。

这里形容眉毛突起。

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

突兀,高耸,指颧骨凸起。

怪于僧:连和尚都不如。

清初,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

寻常:经常,平时。

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风霜。

终南:终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闲倚杖,戏临罾(zēng)。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临罾:指水边网鱼。

罾,有支架的鱼网。

折腰:指出任官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

谢无能:推辞说没有能力承担。

谢,推辞,拒绝。

熏风:和风,指东南风或南风。

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赏析:
此词描绘着一位爱国词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

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

“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实则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

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

“病容突兀怪于僧。

”这是描写主人公的容颜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

接着的“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暗含了“隐居”之意。

上片结尾,词人通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强。

前两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后两句则是主人公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

首先,词人描写了主人公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

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通过暗用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表现出主人公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接着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其中,“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词上片通过描写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态怪异形象,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映衬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全词用典贴切,形象鲜明,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丝丝入扣地熔铸出主人公的立体塑像。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
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秋后亭皋木叶稀。

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

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
译文
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关塞的大雁在霜前向南迁徙。

早上云雾消散后群山清新挺拔,宿雨来时水面徒然加宽变肥。

我已经老了,很久以前就忘却了机巧功利之心,即使与沙鸥面对面也不会惊飞它。

柳溪父老想必一直在同情我多年来颠沛流离、以至很久都没有享受到垂钓溪南的怡然自得之乐的生活。

注释
亭皋(gāo):水边的平地。

亭,平。

皋,水旁地。

稀:稀疏。

关塞:边疆防守之地。

雁:大雁,一种候鸟。

晓:天亮。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机:机灵。

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赏析:
王寂生于金,长于金。

然而,金代局势始终动荡不安,这在每一位文人心中抹上浓重的阴影,隐逸就成了许多文人重复歌唱的主题,即使挫折较少的主寂也是如此。

他晚年“自为寿”时曾云:“好赋归欤,收拾个、经卷药炉活计。

”(《洞仙歌》)这首词更是集中地抒写了他归隐山水、忘却尘世的心愿。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译文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这样的狂放不羁。

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注释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

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章:写给帝王的奏章
觞(shāng):酒器
玉楼金阙慵(yōng)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赏析: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

”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

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终究拂衣还山。

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疏狂”二字为本词之目。

“疏狂”者,放任不羁之谓也。

词人
之性格如此,生活态度如此,故尔充分显现其性格与生活态度的这首词,艺术风格亦复如此。

“我是清都山水郎!”出口便是“疏狂”之语“清都”本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即传说中天帝之宫阙者是。

“山水郎”,顾名思义,当为天帝身边主管名山大川的侍从官。

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受用如此至情至性的美差,真个是“天教分付与疏狂”!上片四句二十八字,本自陶渊明之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一意。

陶渊明之后,隐逸诗人、山水诗人们各骋才力,所作名章隽语,即便不逾万数,也当以百千计,但象朱敦儒这样浪漫、超现实的奇妙构思却并不多见。

词的下片用独特笔法为读者塑造了李白之外的我们又一个“谪仙人”。

他连天国的“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呢,又怎肯拿正眼去看那尘世间的王侯权贵!由此愈加清楚地见出,上片云云,与其说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毋宁认作对玉皇大帝的狎弄。

这倒也不难理解,感觉到人世的压抑、渴望到天国去寻求精神解脱的痴人固然所在多有;而意识到天国无非是人世的翻版,不愿费偌大气力,换一个地方来受束缚的智者亦不算少。

词人就是一个。

他向何处去寄托身心呢?
山麓水湄而外,惟有诗境与醉乡了。

于是有“诗万首,酒千觞”,有“且插梅花醉洛阳”。

洛花以牡丹为最。

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词人志向高远自然不肯垂青于自唐以来,颇受推崇的牡丹,而宁取那“ 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念奴娇》)的梅花了。

清人黄蓼园曰:“希真梅词最多,性之所近也。

”(《蓼园词选》)“故而词人不说”且插牡丹醉洛阳”,偏云“且插梅花醉洛阳”,盖另有寄托。

作者选中梅花,是取其品性高洁以自比。

“高洁”与“疏狂”,一体一用,一里一表,有机地统一在词人身上。

惟其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俗社会沆瀣,才有种种“疏狂”。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景,读来令人感佩。

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

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
前后呼应,章法谨严。

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文:
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

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相拥。

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

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古时指珍贵的酒杯,是对酒杯的美称。

(4)拚(pàn)却:甘愿,不顾惜。

却:语气助词。

(5)“舞低”二句: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

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

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

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

“低”字为使动用法,使······低。

(6)同:聚在一起。

.
(7)剩把:剩:通“尽(jǐn)”,只管。

把:持,握。

(8)银釭(gāng):银质的灯台,代指灯。

赏析:
上片回忆当年佳会,用重笔渲染,见初会时情重;过片写别后思念,忆相逢实则盼重逢,相逢难再,结想成梦,见离别后情深;结尾写久别重逢,竟然将真疑梦,足见重逢时情厚。

作品以时为序,上片回忆当年酒宴时的觥筹交错,两人初次相逢,一见钟情,尽欢尽兴的情景。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四句是回忆当年的奢靡生活。

“彩袖”的歌女“殷勤捧玉钟”,此情此景,此人不惜“拼却”为求“醉颜红”也成了理所当然,足可见当时词人与歌女的浓情蜜意,与词人为求美人欢颜的豪情。

而后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以月亮的升落极写时间之长,又是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舞宴歌席的环境,霓裳歌女舞姿妙曼,直到月儿低沉,歌声婉转,直到桃花扇下回荡的歌声都消失了,言极其歌舞盛况。

““其中“杨柳”、“桃花”、“月”、“楼”都是那时春天夜晚的景色,但是“杨柳”和“月”是实景,“桃花”和“风”则是虚写。

对仗精巧,似实却虚,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阕说道重逢之喜前先讲相思之苦。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吐露了自从分别之后的思念,初遇的情景时常浮现眼前,“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是别后魂梦相思,其中“从别后,忆相逢”饱含了词人与那位歌女何等的思念与无限的情愫,故而会产生“几回魂梦与君同”这样的梦中之忆,言极相思之深,常常魂牵梦绕。

词人这是运用了几乎白描的手法,与上阕的“彩袖”、“玉钟”、“杨柳”、“桃花”之着色浓艳成对比,反映了“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后词人心境的变化。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是柄烛相对伤心夜谈,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脱化而出,但表达更为轻灵婉折。

有多少回自己在睡梦里与恋人欢聚相见。

今天真得重逢了,却又难以相信这是真的,所以点亮银灯,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还是在睡梦里相见。

情思委婉缠绵,辞句清空如
话,而其妙处更在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

而久别重逢,是人类普遍的生活现象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习见的表现题材。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

细品全篇,词情婉丽,曲折深婉,浓情厚韵。

尤其是这首作品同传统的恋情词大不相同,格调欢快,意境清新,语言活泼,具有极大的创新性。

故成为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7
瑞鹧鸪·观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翻译
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

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

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注释
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倾斜。

底,什么。

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

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

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创作背景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说:“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

”其诗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
绝》。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观潮,题诗安济亭上,复作《瑞鹧鸪》词。

”合而观之,可知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

赏析
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

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

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

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

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

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

这真可说是万绿丛中数点红,显得格外耀眼。

词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来突出“小红旗”,这是一种衬托:而以“小红旗”来写人——弄潮儿,这又是一种衬托。

试想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

周密在《观潮》中写得好:“吴儿善泅者数百,······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潘阆的《酒泉子》词也不乏生动的描写:“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此词则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写人,以简写繁,可谓别具手眼。

接着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侬是江南踏浪儿。

”这也流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

这“踏浪儿”与“小红旗”前后相互映发,相互补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写人的依据。

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