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钟姓起籍地与源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水河钟姓起籍地与源系问题
钟方
根深植华夏,发端子契王。
殷商三十主,微子封宋邦。
烈避颍川望,朝迁汀州祥。
坟破兄弟散,元祐九族藏。
明旨移蜀地,钟氏源流长。
诗所述者,我赤水河钟氏一姓,自轩辕肇始,而历禹夏、商殷、周宋至今,源渊流荡,脉派详明,历代昭穆,刊列洋洋,与五千年中华文明交相辉映。
凡我族众裔孙,凭此认祖归宗无差者,乃先贤慧智义举之功,诚为钟姓血脉浩浩长流之万幸矣!
然而,经千百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岁月更迭,民藏谱典终究难堪国史府志,赤水河钟氏本支亦然,兹此提出事关起籍地与源系问题之传流重大疑点,以示博学方家指正也。
本支一世“钟启盛”,“祖派历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九都地名钟家村”,九世“钟大玖”祖“发迹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经过湖广填入四川重庆府内江县建业安居”,且诗句流传“起籍祖根系江西……吉安府御泰和县,十九都地钟家村。
”然而,“钟启盛”祖所接承之前八世“钟崇福”公居住地却是“江西赣州府长宁县丹竹楼”地域。
“长宁县”后改为寻乌县,在江西最南角,与福建、广东接壤,同“吉安府泰和县”相距遥远,历史上并无隶属关系的记载。
“钟启盛”祖之前八世,是怎样迁居到“泰和”的,谱中
也无记载。
因此,需要寻补有关史料佐证定论。
若无铁证,这个接头就很可能会是,本支寻源接续过程中误判,硬生生将我“钟启盛”祖粘接到“长宁”支派上去,造成与事实大相径庭的现象。
“钟启盛”祖至“钟开祖”祖八代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有“钟守禄、钟承先、钟承宽、钟先贤、钟德伸、钟德仲、钟光虎、钟光明、钟昭湛、钟开禄、钟开礼、钟大明、钟大贵、钟大坤”等各代诸多分支,去“泰和”寻找相关支派,或可查清原委,成就百代奇功。
如若查不出“钟启盛”祖之前八世迁“泰和”的证据,本支即便是烈系裔孙,也可能不是《赤水河钟氏族谱》所载○34世“钟礼”公及其后代○47“钟理”公支系,因为此支一直在闽粤繁衍,直到○61世才有“钟崇福”公入赣东南、粤东北、闽西北交界处的三角地带“长宁”的记载。
那么,我派是否为○34世“钟礼”公四弟“钟敏”公一支呢?也需泰和一行,才能解开万端疑窦。
当然,如“钟礼”公→“钟理”公→“钟崇福”公→“钟启盛”祖的源流是准确的,而“钟启盛”祖及之前八代并未移居“泰和”,那我支族谱中,当应尽早更正“起籍吉安泰和”的说法,以免继续贻误后世。
其实,本支1984年《钟姓源流》载明“钟大玖”祖“发迹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经过湖广填入四川重庆府内江县建业安居”之后,又记载了“钟大玖”祖下一代“嘉靖十八年乙丑春月,钟、陈、黄三姓人平阳迁播”,经查,“平阳”属山西省,明朝“平阳大槐树大移民”是空前著名而悲壮的史实,而我们是山西迁来的吗?如果是“平阳”起籍,本支与“烈系”一派有关联吗?该怎样承接呢?此一假设似乎不大可能,但“平阳迁播”又是什么
意思?“睿祖单居播阳地”之“播阳”怎样理解?都确有必要一一弄个明白,避免错失有关重要的历史信息,避免这些问题糊里糊涂地流传千古。
大家知道,“泰和”钟氏,多是“接公”系裔孙。
据了解,钟姓除以“颍川郡”标示郡望外,虽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典故,但用“知音堂”纪念此事,引以自豪的支系却不多见,而赤水河本支,恰好将“知音”作为钟氏堂号。
并且所尊“族古八贤”全为“接公”系人物,同我们手里族谱中以“烈公”为源系记载的史实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否暗示着我们“接公”才是本支真正源头,应该重新认祖归宗呢?
2012年夏文,13年5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