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九下第四课《“大危机”与“新政”》word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历史九下第四课《“大危机”与“新政”》word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认识和明白得美国悲剧的所在。
通过对经济危机的爆发缘故、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阻碍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缘故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源来讲,差不多上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差不多矛盾。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阻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爱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全然排除危机。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到罗斯福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以自己的学识、胆略、才能和克服危机的决心,赢得了民心,并取得成效的伟人风范。
2.引导学生明白得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差不多矛盾进展的必定结果,它必定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政治矛盾的尖锐化。
重点、难点:
一、本课的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故和阻碍、罗斯福新政的阻碍;
二、本课的难点: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进展史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20年代的要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展状况虽有不同,但依旧具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
其共同特点是:相对稳固,都有进展。
一战终止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要紧资本主义国家在瓜分战败国的基础上临时和谐了彼此间的矛盾,经济进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固时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歌舞升平、繁荣昌盛景象。
但这种状况能一直保持下去吗?什么缘故?(学生回答:其经济进展将会被经济危机打断。
)实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的普遍繁荣差不多孕育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深入研究这场危机发生的缘故和造成的阻碍。
导读提纲:
(以课件或幻灯出示导读提纲)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刻,请大伙儿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分析以下问题。
1.你如何明白得《美国的悲剧》这部作品?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全然缘故和直截了当缘故是什么?
3.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4.这次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产生什么深远阻碍?
5.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当选美国总统?
6.罗斯福新政的概念是什么?其内容有几个方面?7.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阻碍?
讲授新课:一、《美国的悲剧》
1.美国经济的长足进展
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专门大进展,资本家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们造成的优越条件来谋求高额利润,美国工业生产保持世界首位,大大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
1928年的生产总值超过了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切使美国资产阶级中意忘形,大肆鼓吹美国资本主义“差不多克服了它的内在矛盾,美国已不再有经济危机了。
”但这种繁荣是短暂的,市场的表面繁荣埋伏着危机,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美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愤慨地批判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弊端。
2.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
美国闻名现实主义文学家德莱塞展开了一场反对资产阶级伪善行为和假仁假义的尖锐斗争。
他的作品提出了相当广泛的带有全然性的社会问题。
他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是对美国社会制度进行控诉的纪实性小说。
二、“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缘故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能够分析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全然缘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差不多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通过阅读课本我们更能体会到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
(学生回答:市场供需显现矛盾。
)第一,宽敞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要紧缘故。
产品并非显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显现了相对过剩。
第二,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专门猖獗,一些一般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
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固性。
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截了当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小字部分后回答: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进展差不多显现严峻困难。
但纽约股市通过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
那个美国经济进展的晴雨表差不多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形。
我们明白,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以后的期望。
但这种信心和期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连续低迷而完全破灭。
宽敞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
股市崩溃了。
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宽敞投资者的财宝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坚决,人们纷纷赶往银行兑换存款,这又直截了当导致银行相继倒闭。
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
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
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3.经济危机的特点
我们能够发觉这次经济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第一,范畴专门广。
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专门紧密的联系。
危机专门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要紧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
1929~1933年,连续四年之久。
第三,破坏性专门大。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
甚至在危机过后也
不见经济的复苏。
要紧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4.经济危机的阻碍
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大危机自然产生了大阻碍。
教材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回答:各国状况和世界局势。
)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定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峻的社会危机。
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要紧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逆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抵抗,民族解放运动连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三、“蓝鹰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在经济危机的繁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查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计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缺失最为严峻,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
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
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期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要紧内容
(以课件或幻灯出示罗斯福的照片和生平简介)罗斯福身残志坚,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
新政第一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学生回答:金融业。
)什么缘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第一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他下令银行临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佳的勒令清盘。
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复原银行信用。
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
银行信誉的复原,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复原提供了前提保证。
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打算指导。
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操纵的轨道上。
第三,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第四,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并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固社会秩序。
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3.对罗斯福新政的评判及其阻碍
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完全根除经济危机呢?(学生回答:不能)什么缘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差不多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排除这一差不多矛盾。
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确实是为了巩固和爱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但它在专门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阻碍:①直截了当阻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峻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复原,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阻碍:由于经济的复原,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
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幸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阻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
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进展产生了重要阻碍。
从此,西方国家连续舍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专门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进展。
思维拓展
我们学习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阻碍,现在来摸索一个问题: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点?现在给大伙儿5分钟时刻,以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①新的理论和政策。
②新的特点。
即尽量幸免采纳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③新的起点。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剂和自我完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连续向前进展的新起点。
本课小结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
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差不多矛盾。
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进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截了当导致危机的爆发。
在危机的繁重打击之下,要紧资本主义国家各自查找计策。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专门大程度上得到缓和。
为资本主义连续向前进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