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o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

这表明周代
A. 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 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C. 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 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康王认为商朝灭亡是因为贵族官员以青铜作为礼器沉沦于酒,故西周青铜礼器“则以食器为重”,体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B项正确。

青铜器是贵重物品,贵族享有,不可能在西周时期成为日常用具,排除A。

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黄金时期,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而是强调周代吸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排除D。

2.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

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

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3.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

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

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势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改革,排除A。

材料信息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改革,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打击豪强势力,而是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改革,排除D。

4.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

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王制”向“帝制”过渡,体现了“王制”不断衰落(即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帝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加强),这一变化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A项正确。

公元前771年,西周已经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战国中后期制度变革的趋势,排除C。

材料中秦、齐并称为“帝”,与统一格局的确立矛盾,排除D。

点睛: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由“王制”向“帝制”过渡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世卿世禄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可知,军功成为赏赐爵禄的必要的条件,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功爵制,取消了世卿世禄制的特权,排除B。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官制,排除C。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

本题的题眼是“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

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

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庄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可知是荀子的人性本恶,故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C项正确。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与材料人性本恶矛盾,排除A。

韩非子主张人性本恶,应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与材料中“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矛盾,排除B。

庄子主张无善无恶论,要遵循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7.学者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

秦汉是
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

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 门阀与皇权共治
C. 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 初创大一统帝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为大一统帝国,形成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等一系列制度,故被称为“波峰”,D项正确。

秦汉时期贵族政治处于发展阶段,排除A。

门阀与皇权共治符合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B。

C项属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

8.司马迁认为,图l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②作为全国道路网络的中心,交通便利
③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④农业发达,贾思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说区域为关中地区;关中地区为秦汉时期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故①正确。

关中地区是全国道路网络的中心,交通便利,方便经济交流,故②正确。

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排除③,排除BC。

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编写《齐民要术》,排除④,排除D。

综上所述,①②,所以选A。

9.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
B. 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

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

10.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A。

“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B。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D。

11.《魏书》记载,北魏官员“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货赂大行,故俗尚侵夺"。

对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俸禄制
B. 颁布均田令
C. 推行三长制
D. 采用宗主督护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官吏贪污现象严重,吏治腐败,为解决此现象,孝文帝实行俸禄制,A项正确。

北魏时期,北方战乱,土地荒芜,为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排除B。

孝文帝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排除C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货赂大行,故俗尚侵夺”,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 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 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C. 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 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设有‘平准署’”体现政府管理商业发展,政府“买贱卖贵”体现“平准署”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A。

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信息,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D。

13.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 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 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 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体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C项正确。

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

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时间“732年”(即唐朝)不符,排除B。

D项因果倒置,且与“732年”(即唐朝)的史实不符,当时应为开元盛世时期,排除。

14.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 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 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C. 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D. 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支出庞大,这样现象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A项正确。

宋朝没有扭转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B。

宋朝没有出现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C。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与材料的宋仁宗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

本题的题眼是“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5.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A. “求之性情”
B. “发明本心”
C. “内积忠信”
D. “只是致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颐的回答应该是“只是致知”,即需有致知的工夫,志才不空,义才有落,自然志业精进,D项正确。

材料强调“只是致知”,与“求之性情”、“内积忠信”不符,排除AC。

“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B。

16.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

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C。

木棉纺车是元代黄道婆发明的,故选D。

17.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

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

这表明
A. 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 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 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地位不断下降,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C项正确。

A项错在“内阁大权旁落”,内阁本来就是位卑权轻,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无法推断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排除B。

D项说法错误,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排除。

18.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等方面考虑,①②③符合主题内容,可作论据,选A。

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不能成为论据,排除④,排除BCD。

19.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 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 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

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

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

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 秦朝的丞相
B. 西汉的尚书令
C. 北宋的枢密使
D. 明朝的首辅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是丞相,位高权重,故A项正确。

西汉尚书令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B。

北宋的枢密使负责军事,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C。

明朝内阁首辅的地位,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

本题的题眼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1.造成下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姓普遍贫困
B. 对外贸易萧条
C. 农业严重歉收
D. 鸦片大量走私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鸦片贸易,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百姓普遍贫困,与银贵钱贱现象无关,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外贸易萧条,而是强调银贵钱贱,排除B。

农业严重歉收,与银贵钱贱现象无关,排除C。

点睛: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

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一两白银兑换铜钱数量”中变化趋势,抓住图片中的时间信息,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22.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领事裁判权的丧失,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故C项正确。

A项为《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

B项为利益均沾原则,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
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国一律均沾。

”,排除。

D项为为《南京条约》中的内容,体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人权的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

23.1867年,总理衙门指出,华商投资外轮企业或自买、租赁轮船交洋商代理,“将来必为洋人所挟持,自不如显为告谕,任从买卖.则其权尚可归华商自主”。

同年,清政府允许华商购买新式船只,从事国内各口岸及涉外航运贸易。

这一政策
A. 强化官府对民间商业的控制
B. 表明洋务派投资开办民用工业
C. 放宽对民间兴办工厂的限制
D. 抵制西方列强对航运业的垄断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该政策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D项正确。

材料强调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与强化官府对民间商业的控制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投资开办民用工业,而是强调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排除B。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兴办工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4.《马关条约》签订后,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无损于英国的利益,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

以下“协议”可以被英国援引以“增进利益”的有
①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②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是指英国以利益均沾原则为借口,分享《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故①②错误,排除AB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和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内容,均可被英国分享,故③④正确,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的原因,二是对选项的内
容进行一一排除。

25.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下图中通商口岸依据开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天津,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内容;②为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③为重庆,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④为广州,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故正确顺序是④②①③,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本题属于顺序式选择题,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

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指熟悉地图上所标记的地方,然后结合具体的地方,按时间顺序排列即可。

26.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

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
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

”该上谕反映出
A. 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 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 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帝有开明的言论观,以上谕形式,准许官民上书言事,B项正确。

材料强调光绪帝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百日维
新受到军机处阻挠,而是强调光绪帝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排除C。

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

27.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指近代以前的历史阶段)。

以下条款为义和团设想的对外和约,其中体现“回到中世纪”的条款包括
①“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②“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③“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④“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义和团运动“回到中世纪”是指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不符合题意,故①错误;“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体现了对外国人的排斥,故②正确;“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也体现了对外国人的歧视与排斥,故③正确;“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④错误;“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体现了对近代文明的盲目排斥,故⑤正确。

故②③⑤组合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的方面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8.1907年,江浙铁路普通职员邬纲因误食西药致死。

时值江浙正兴“收回筑路权,拒借外债”运动,当时《申报》《盛京时报》等大众媒体将邬纲描述为“喋血殉路”的英雄广为宣传报道,邬纲反帝爱国志士的形象在江浙一带深人人心。

上述新闻报道可用于研究
①清末大众媒体传播
②清末的收回利权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