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儿童博物馆”游戏化班本课程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园“儿童博物馆”游戏化班本课程三部曲“幼儿园博物馆”有别于成人的博物馆,它是指在幼儿园设置一个让幼儿能充
分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的场所。
本文从我园班本儿童博物馆课题为实践基地,梳理了“创意方案、主题成果册、特色文化”三个课程实施与构建的过程、思考与收获。
标签:儿童博物馆;班本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博物馆”有别于成人的博物馆,它是指在幼儿园设置一个让幼儿能充分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的场所。
我园开展的儿童博物馆课题研究以班本儿童博物馆为实践基地,整合主题课程资源,在推进游戏化课程建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的思考与成果。
一、创意方案是游戏化班本课程开展的前提
“班本创意方案”就是基于本班幼儿生活经验、关注兴趣和发展需要而制定的预案,围绕一个主题或具体事物,通过计划、收集、展示、探究、不断拓展课程实施的相关内容与深度,是开展游戏化课程的前提。
(一)创意策划方案框架
创新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架构了特色专题儿童博物馆创意方案。
主要包括:环境建设及课程储备两大方面。
环境建设是教师对特色专题博物馆显性环境的预设,主要包括:班本儿童博物馆主题、吉祥物、口号、主色调等;课程储备是教师对于特色专题博物馆课程实施的预设,主要包括:设计背景、设计依据、资源建设以及成果评价。
(二)创意班本儿童博物馆主题网络
以班本儿童博物馆创意方案为载体,各班重点围绕主题内核构建主题网络图,开发了一系列有可能进入课程并与日常活动相联系、既依托幼儿经验又拓展视野的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促使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班本儿童博物馆主题网建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与课程互动的过程;其次,班本儿童博物馆主题网为幼儿与教师提供了有计划的策略支持。
当然,预先编制好的主题网并不是固定不变,网络图中各项内容只是班本儿童博物馆建设中的一个思考框架及初步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具体经验、认知能力进行调整与补充。
针对主题网中不同组织形式活动,如:集体、小组、亲子小实验、日常……教师的策略支持也呈现多样化:
(1)生活化引导策略:班本儿童博物馆主题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不起眼的生活话题,却能衍生出许多科学教育素材,让幼儿在收集、探究、实验、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无处不在的科学。
(2)适宜性留白策略:伴随着幼儿问题的千差万别,教师策略指导也是多种多样:或启发、或鼓励、或陪同,有时甚至是忽略。
(3)多元化参与策略。
家长是幼儿在班本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中的支持者。
各班开展的收藏调查问卷、游戏设计、评比等活动有效助推家长积极参与。
班本儿童博物馆创意方案不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化与解析,也有助于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及幼儿与课程互动程度的提高,更是一种课程理念的显现。
二、主题成果册是游戏化班本课程推进中的缩影
在“班本创意方案”引领下,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幼儿博物馆,我们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游戏区角”,而是更注重儿童博物馆建设中的文化内涵。
在實践中探寻“儿童博物馆”与“做中学”最佳契合点提供范本,我们编撰了一本科学特色主题活动成果册——《我们和蚂蚁的故事》。
(一)内容:六大版块
第一版块:“蚂蚁”主题框架。
主题网络图中有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了集体、小组、亲子小实验、小制作;第二版块:“蚂蚁”质疑解惑。
在孩子们眼中,蚂蚁是有趣的,神秘的、可爱的,一个个蚂蚁的问题引发孩子们持续的探索与思考,质朴的科学情结在这里发芽、生长……第三版块:“蚂蚁”知识经验。
蚂蚁家族和蚂蚁的生长过程、我知道的蚂蚁这些内容都是教师为幼儿储备的科学经验;第四版块:“蚂蚁”实验研究。
这里记录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答案;第五版块:“蚂蚁”生动课堂。
在孩子们的期待声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集体活动、小组探究活动、科学小实验、亲子探究活动……第六版块:“蚂蚁超级行动”。
呈现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成为侦查员、记录员、研究员。
(二)特点:“六个性”
更强调计划性:预设在前、框架结构网络图;更强调科学性:蚂蚁相关知识储备;更强调生本性: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更强调探究性: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家园合作性:家长参与途径与方法的提示。
(三)完善方向
科学主题活动成果册需完善之处:一是广度:主题活动册的受众面从侧重教师延伸到幼儿、家长,因此在幼儿参与性、家长的互动性方面加强。
如:增加家长导读、家长指导等块面;二是深度:主题活动册可以呈现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各类活动,体现层次性、差异性、挑战性。
三、特色环境与节日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的阶段成果
(一)多通道特色文化环境
作为收藏展示架的幼儿博物馆,我们认识到幼儿是天生的“收藏家”,必须为幼儿的收藏提供展示交流的场所,鼓励幼儿的收藏行为,将幼儿关注探究的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
依托“儿童博物馆”课题研究,努力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新突破。
主要有公共儿童博物馆展示互动区:神秘的博物走道、充满想象与创造的管子乐园、动植物标本探秘区、亲子科技小制作展示区……;班级特色主题博物馆展示互动区:叶子、纽扣、豆豆、绳线、喜糖盒博物馆……。
(二)家园联动特色科技节
作为家长参与课程途径的幼儿博物馆,家长不仅仅是提供藏品、协助幼儿收集材料或者是前来参观,还可以在收集、参观等环节与幼儿进行一系列的对话,交流相关经验实施教育,通过开展与儿童博物馆有关的活动中提高家长参与课程水平。
幼儿园游戏化班本课程在经历“创意方案、主题成果册、特色文化”三个阶段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做中学”理念、“建构主义”、“生活化”教育理论、“情境”理论等运用到课程建构中,促使儿童博物馆主题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也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幼华.幼儿园管理创意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幼儿教育,2011(5).
[3]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A].虞永平.学前课程和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幼儿园主题网络核心的确定和展开方式[A].虞永平.学前课程和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刘霞.幼儿园主题教育课程中主题网的功能与基本类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6]虞永平,张斌.小小收藏家——幼儿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