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强夯作业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编制依据及原则
1.1 编制依据
⑴设计图纸。
⑵《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⑷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7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1.2 编制原则
积极响应和遵守业主的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的规定及公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施工合同协议条款内容。
安全无事故,执行GB/T19001标准。
确保质量第一,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的优势,综合管理,合理调配,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安排各项施工程序,运用网络技术,组织连续、均衡、紧凑有序地施工。
采用先进施工技术、先进施工机械、先进的施工工艺为原则。
文明施工,重视环保,珍惜土地,合理利用。
严格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整个施工过程中以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创建文明标准工地的原则。
以确保水土保持、保护地下管线和既有构筑物且减少扰民、公共交通配合的原则指导施工,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及地方群众的利益。
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1.3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冲沟高填方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本标段为国道209线和林格尔至清水河一级公路路基工程第七合同段,主线起讫里程为K106+700-K109+000;终点接旧209国道改造段里程为K109+000-K109+791.25;清水河连接线里程为K0+000-K1+640。
本项目地处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带,区域地貌属丘陵沟壑地貌,地形起伏多变,由于多年洪水冲刷及地表水的渗漏,冲沟发育,沟型多呈V字型,沟深在20-50米之间,沟底宽度10-30米不等,两侧坡面陡峻。
本标段冲沟高填方路基共三段:主线K108+389-K108+453、K108+576-K108+673、清水河连接线K0+530-K0+575,总长度为216米,路基中心最大填高22.4m,最大边坡高度37.9m。
2.2 试验段施工
根据本标段强夯的工程地质情况,特选取工程地质有代表性的K108+389~K108+453强夯段作为试验路段。
强夯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夯击能、夯击间距和夯击遍数的施工实践结果,确定最佳夯击能量、夯击间距和夯击遍数等工艺参数,并根据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确定每遍夯击的最佳间隔时间。
3 资源需求
3.1 人员需求
表3-1 施工人员需求
3.2 机械设备需求
表3-2 机械设备需求
3.3 施工工期
计划在2010年6月27日开始强夯试验段施工,7月7日进行强夯试验段的检测并总结,7月10日开始正式施工,7月30日施工完成。
4 施工方法
4.1 工艺要求
强夯施工工艺为:选择场地试夯→施工准备→清理场地→平整场地→放样夯击点→移动履带吊强夯机→夯击→检测夯击结果→(合格后)正式进行强夯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强夯采用逐点夯与普夯相结合的方法。
点夯夯击两遍,第一遍与第二遍夯点交叉排列,每遍夯点间距为5m。
单点夯击数不少于10击,单击夯击能量为2000KN.m,达到要求的停夯标准后,进行普夯,单击夯击能量400~600KN.m,锤印搭接上一锤印1/4。
主夯点采用1.2~1.5m直径夯锤夯击,普夯采用大直径夯锤,夯锤直径为2~2.5m。
4.2 施工方法及步骤
4.2.1 夯点布置
在进行正式强夯前,先清理施工场地,清除表土,在强夯范围内整平路基;当冲沟纵坡较大时,应从最低处按正常路基填筑形成水平作业面后进行。
根据设计要求施测夯点的点位,夯点分两遍,每遍间距5m,误差应控制在20mm 以内,并且每个夯点都要编号,见强夯点位布置图:
横断面
4.2.2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核实锤重,保证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每次夯锤标高,计算各次下沉量,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 重复步骤5,满足最后两击平均沉落量小于5cm,且夯坑周围不至于出现明显隆起的设计停夯标准后,即进行下一夯点的施工;
7 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至此完成第一遍夯击;
9为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在第一遍夯击7天后,进
行第二遍夯击,夯点位于第一遍夯点之间,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
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4.2.3 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工作
1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检查并记录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4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
4.2.4 施工中的试验检测要求
1强夯前在试区内进行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取得原状土的天然密度、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
2在夯击7天后进行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与强夯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正式施工时采用的技术参数。
需要采用三种检测手段,即(1)求压实度;(2)载荷试验;(3)触探原位测试(N63.5及N10)。
根据目前工地试验室的检测能力,只能完成压实度的检测工作,载荷试验和原位测试需设计院和业主确定后统一进行。
4.2.5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验收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要求,具体要求将由设计院确定后执行。
4.2.6 强夯试验段总结
根据以上试验段施工后的检测结果,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和强度要求后,对施工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总结,以指导正式施工。
1、强夯施工的锤重、锤底面积、落距、夯点布置、夯击遍数、夯击数、最后一击的夯沉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2、每次夯前应对锤重进行计量,对落距进行标定。
以确保单击能量符合要求。
3、夯击前,都对夯点位置进行复核,定位放线控制点位移≤20㎜;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夯点中心位移≤150㎜,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4、随时保证夯锤气孔无堵塞,避免能量损失。
5、强夯施工严格按技术参数和工艺要求进行。
最后2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部分区域为100mm。
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夯击时,保持落锤平衡,夯坑底倾斜大于30°时,采用砂土或碎石将坑底整平,才进行下一击夯击。
6、雨天施工,夯击坑内或夯击过的场地,如有积水,应及时排除。
7、做好强夯过程中的测量记录工作。
现场观察使用S2水准仪测量夯沉量。
现场工程师应对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单击夯沉量等强夯参数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量控制依据。
6.1 跨路、居民区附近防护措施
对跨越居民必经道路时设置门式棚架进行防护,或设置绕行道。
非交通要到进行封闭,挂“禁止通行标志”。
施工点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出入口时,位置特殊,是比较容易造造成事故隐患的地方。
要加强对员工在施工中的安全教育,要求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步骤安全施工,不乱堆乱放,在工地周围划出明显的界线,以提醒广大居民注意进出安全。
6.2 强夯施工安全措施
1、强夯施工前,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
2、强夯施工采用了带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操作过程中,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吊臂下不得站人,挂钩人员应注意钩锤起落。
夯锤吊起后,地面操作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距离10m 以外,并戴好安全帽,以防飞石伤人。
3、强夯时,非操作人员严禁围观。
测量锤顶标高或清理夯锤气孔时,操作人员注意吊钩甩把方向;测量标高时,待吊钩落稳后方可站上夯锤。
吊机支垫平稳,操作人员相互配合。
4、为防止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影响,采取设置防震沟、设置安全防护网等措施。
5、警惕大风的袭击,在大风到来之前,把吊机大臂放下。
大风过后要对电源线路进行复查,经现场负责人同意后方再复工。
6.3 安全用电
1)电工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非电工不得乱拉电线。
施工现场电路布设必须有合理的设计图,并严格按图布设。
2)配电箱及开关箱必须防雨、设门配锁,并安装漏电保护器,执行一机一闸的原则,熔丝的容量必须按用电负荷量装设。
3)现场移动式电器设备必须使用橡皮绝缘电缆。
4)现场手持作业灯必须使用安全电压。
5)电器设备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或接地装置。
6.4 施工机械
1)加强对司机的教育,施工运输车辆必须严格遵守公路交通规则,文明行车,注意安全。
2)施工现场应有施工机械安装、使用、检测等项措施。
3)所有施工机械必须挂牌、定人定机操作。
6.5 其它
1)施工现场设安全标志。
危险作业区要悬挂“危险”或者“禁止通行”、“严禁烟火”等标志,夜间设红灯示警。
2)工地布置符合防洪、防火、防雷击等有关安全规则及环卫要求。
7 文明环保措施
1、保护当地自然植被,采取措施使地表植被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施工营地及施工现场设固定的垃圾桶或垃圾池盛放垃圾,分类标识存放,定期清理,运至指定的垃圾处理场或废品回收利用,不得乱扔、乱倒垃圾。
3、注意夜间施工的噪音影响,尽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设备。
4、临时运输道路经常洒水湿润,减少道路扬尘。
对产生尘埃运输车辆加以覆盖,减少对空气污染,生产及生活垃圾定期处理。
严禁焚烧有毒废料。
5、施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应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各种施工废油、废液集中储积,集中处理,严禁乱流乱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6、工程完工的同时,严格按照环保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临时设施、施工工点、取弃土场及其他施工区域范围做好环保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