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模拟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有大量的文献表明,一旦领主违反惯例规定,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处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
这说明
A.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C.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
D.佃户一直受到领主的剥削压迫
2.“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整个建筑的拱门、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向上延伸的方式,造成一种飞升和高耸入云的视觉效果,教堂正面两个塔楼,屋顶尖塔直插蓝天”。
下列古代建筑符合这些特点的是
A.麦加清真寺B.麦加克尔白神庙C.雅典帕特农神庙D.巴黎圣母院3.“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
材料评价的是A.古希腊罗马文化B.阿拉伯文化C.伊斯兰文化D.两河流域文明4.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这场改革使得
A.雅利安人大举入侵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封建等级制度形成D.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5.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该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
6.12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的新气象,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这些“花朵”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免赋税特权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③司法特权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
7.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雏形,它们是
①德意志②英格兰③法兰西④意大利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
8.“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
”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9.《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
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
”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A.公民陪审法庭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10.扑克牌K中的人物分别是大卫、查理、亚历山大、凯撒。
下列与这些人物有关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B.查理继位后开始向各教区征收“什一税”
C.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D.凯撒担任终身独裁官后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11.依据下边知识卡片所列内容,判断该国家是
A.希腊B.马其顿
C.波斯D.拜占廷帝国
12.“法兰克王国的每位农奴可以获得30亩土地,并以个人劳役支付租金。
劳役包括犁地、耕种、除草、修路、建桥、伐树、洗剪羊毛、喂狗、采摘坚果等。
农奴常常在月夜或雨天才能耕种自己那一小块土地”。
材料描述的是
A.古巴比伦的奴隶生活B.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C.俄国的农奴生活D.美国的黑奴生活
13.《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
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14.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
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
这说明西欧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15.庄园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它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
由此可知西欧庄园()
A.是独立的政治单位B.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C.其产品主要是用来对外贸易的D.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6.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与自治,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关的是
①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阶级﹣﹣市民阶级
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
③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④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7世纪中叶,日本发生了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这场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8.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庄园的领主占有1/3至1/2的耕地称为“自营地”
B.佃户要向领主缴纳捐税,并为其服劳役
C.佃户的生活自在,享受幸福田园风光
D.佃户在劳役中怠工、未完成劳役受到庄园法庭审判
19.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
此后他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成一部新法典。
下列都是以罗马皇帝法令为内容编成的法典是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法学汇篡》③《新法典》④《法理概要》
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③
20.“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
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A.不受教会的管辖,人们言论自由B.不受国王和领主控制
C.城市和农奴都获得相对独立和自由D.注重环保,碧水蓝天、无污染
21.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D.阿拉伯国家
22.下图是英国庄园示意图,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接经营
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所有
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领地
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活来源
23.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A.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B.庄园领主的土地称为“份地”
C.庄园领主可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权益
24.“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曾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
这是在历史课上老师提供的一些史料,要我们根据史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据此推断历史小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罗马帝国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25.众所周知,13、14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是()
A.农奴、贫困农民、手工业者 B.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C.手工业者、商人 D.少地、无地农民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题干的“一旦领主违反惯例规定,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处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
”表明庄园
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故B符合题意;A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从“一旦领主违反惯例规定,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处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
”中得出结论: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这座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高而尖,由竖直的线条构成。
故选D。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A符合题意;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教体系是紧密相连的。
阿拉伯化不仅限于阿拉伯民族而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不符,B不符合题意;伊斯兰文化以伊斯兰信仰为灵魂,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为一体,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不符,C 不符合题意;材料评价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ABD都与这场改革无关,故ABD错误。
故选C。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该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制定的法律;《唐律疏议》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
所以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①③④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选项A符合题意;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不属于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可排除。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843年,查理受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①③④符合题意;英格兰不是由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而成,②排除。
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选择A。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可知,材料强调中世纪的大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
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顾惜朝B。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凯撒没有颁布《十二铜表法》,D符合题意。
“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人的l/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
查理继位后开始向各教区征收“什一税”,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ABC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
故选择D。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帝国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
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攻入君士坦丁堡(现已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而灭亡,故选D。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法兰克王国的农奴”这一描述,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因此B正确;法兰克王国属于欧洲的封建时代,而古巴比伦属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因此A错误;俄国农奴制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黑奴也源于西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因此CD与题干不符。
综上故选B。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查士丁尼命人编纂法典,本质上说明统治者以法律为治国的手段和工具,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
题干的主旨是法典的编纂,故C不符合题意。
罗马法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不仅仅是皇帝敕令的汇编,故D不符合题意。
故
1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
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它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
十一二世纪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与自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阶级——市民阶层,它进一步分化,逐渐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①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④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A符合题意;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8.C
解析: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并且都要受领主的盘剥,不可能生活自在,B正确;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A排除;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B排除;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庄园法庭的起诉与处罚,D排除。
故选C。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汇编而成,①正确;《新法典》是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③正确;《法学汇纂》是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而成,《法理概要》是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②④排除。
故选A。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到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而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因此“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C正确,D排除;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教会的管辖或国王和领主的控制,AB排除。
故选C。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西线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大规模进攻使得拜占庭帝国灭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庄园内领主直接经营的是直领地,领主土地收入归领主所有,佃户要为领主提供劳役服务,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D项符合题意;11世纪以后,欧洲大量的林地、荒地等被开发,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
A项不合题意;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B项不合题意;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领主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农民的土地称为“份地”,庄园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庄园法庭调解领主和农民的权益,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395年至1453年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在军事上受到了西欧十字军的军事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拜占庭,君士坦丁堡陷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B符合题意;ACD项与“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不符,排除。
故选择B。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3、14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故B符合题意;手工业者、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他们被称为城市居民,故AC不合题意;少地、无地农民与题干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