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五种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五种教学法
作者:陈玉涛
来源:《散文选刊·理论版》2010年第05期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在新课程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
如何把握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
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
浅谈如下:
一、创造性教学法
创造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来让参与创造、体验创造。
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标准》指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
二、游戏性教学法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模式。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坐不住的特点,选择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活动。
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小袋鼠》,歌曲描写了小袋鼠摘果子、果子装进大袋子、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可爱形象。
在教学过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小袋鼠是什么样的?”“谁能上来模仿小袋鼠呢?”,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袋鼠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
接下来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当果子,小朋友过来摘。
教师可以象变魔术一样让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摘果子。
小朋友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大袋子里(可以用书包代替袋子),然后模仿小袋鼠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
这时老师可以先用打击乐伴奏,强音步子重,轻音步子轻。
然后老师弹旋律,小朋友们踏着琴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表演,在小朋友们表演兴奋时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
老师再加上旋律边唱边做游戏,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已知”性教学法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
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
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歌词。
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
《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
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
”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
一年级的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四、内心听觉启发式教学法
在《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
让孩子们从小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例如: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作者采用描绘性的手法,以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表现了电光霍霍、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
这首乐曲用定音鼓来表现雷声、用钹表现闪电。
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听到的雷声、闪电声、风声、大雨声这些自然音响,在没有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学生发挥想象,讨论后得出:用跺脚表现雷、用拍手表现闪电、用嘴巴发出的“呜、呼”表现风、用抖动纸张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等。
然后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用乐队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表现雷鸣电闪的音响效果,与之对照。
接着老师去掉音乐作品中原有的用打击乐器表现的音响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刚才想到的表现方法,与乐队一起“合作”,完成整首音乐。
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
在创设大自然的音响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围绕“倾听音乐”来展开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象,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以节奏练习为主线教学法
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是节奏。
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
在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节奏教学的。
根据一年级小同学刚入学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我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
如:[我叫李小平],按节奏就是[走走跑跑走],让小朋友也象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 走走走走] 和[ 走走跑跑走]来边介绍边做。
然后在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做“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学生既掌握了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又认识了很多的新同学,交了一些新朋友,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验对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几点薄见。
当然,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
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让我們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共筑祖国教育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