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周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周练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在△ABC中,A=40,C,则C=.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在△ABC中,B=36,C=2B,则C= .
4、如图,DE∥BC,ADE=60,C=50,则A= .
5、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每个外角的4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6、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则内角和增加度,而外角和=度.
7、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外角和的3倍,那么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8、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是另一个锐角的2倍,则这两个锐角的度数为.
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分别是BCD和BAD的补角,ADC=140,则2= .
10、一个多边形的外角中钝角的个数最多只能有个.
11、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且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12、如图,BC∥DE,ADDF,l=30,2=50,则A= .
13、如图,AB∥CD,FE平分GFD,GF与AB相交于点H.若GHA=40,则BEF= .
14、如图,一束光线与水平镜面的夹角为,该光线先照射到平面镜上,
然后在两个平面镜上反射.如果=60,=50,那么=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5、将一张宽度相等的纸条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则图中l的度数为( )
A.60
B.55
C.45
D.35
16、如图,AB∥DE,C+D等于( )
A.180
B.270
C.360
D.540
17、如图,C、l、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C
B.C
C.2
D.C
18、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度数之比为5:3:1,则与之对应的3个外角的度数之比为( )
A.4:3:2
B.2:3:4
C.3:2:4
D.3:1:5
19、如图,两个平面镜a、b的夹角为,平行于b的光线AO入射到上,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0B平行于a,则角等于( )
A.70
B.60
C.45
D.30
三、解答题(共40分)
20、(本题5分)如图,求的度数.
21、(本题7分)一个多边形的所有内角与它的一个外角的和等于2019度,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22、(本题7分)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CB,交AB 于点E, A=45,BDC=60.求△BDE各内角的度数.
23、(本题7分)如图,O是△ABC的3条角平分线的交点,0GBC,
垂足为G.
(1)猜想:BOC与B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DOB与GOC相等吗?为什么?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4、(本题7分)如图:已知BP、CP分别是△ABC的ABC、ACB的外角角平分线,BP、CP相交于P,试探索BPC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出你的理由.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5、(本题7分)如图:已知:△ABC的内角平分线BD的延长线与△ABC的外角平分线CQ交于点Q,试探索Q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出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