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七律·长征》word教案 (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七律·长征》教案1
一、背景材料
这是一首七律诗。

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A)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B)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C)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2、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理解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
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B)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3、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画。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板书:“腾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

)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B)那该怎么读呢?(C)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

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b.板书:“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c.板书:“喜踏岷山雪”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4、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B)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四、拓宽延伸积累性读
1.先辈们用诗词记录了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看一看几位名人对长征的评价!(课件出示,长征是什么?)(B)
2.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板书: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困难……)(B)
3.话说“新长征”(课件出示)
长征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4.朗读补充诗词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五、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A)
②书写生字。

(A)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C)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腾越南五岭” “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英雄气概乐观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