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后的西部写作——评马文秀诗集《照进彼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魅后的西部写作
「赵 俊」
青年诗人,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1995年开
始诗歌创作,现居深圳,就职于上海雅众文化传
播有限公司,担任“雅众诗丛”编辑;兼任《晶
报·深港书评》诗歌评论专栏作者,《花城》
《世界文学》“翻译家档案”栏目主持人。
作品
散见于《诗刊》《花城》《星星》《扬子江》
《中国作家》《雨花》《天涯》《上海文学》
《解放军文艺》《散文选刊》《中西诗歌》等刊
物,出版诗集《莫干少年,在南方》。
——评马文秀诗集《照进彼此》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当代西部诗歌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昌耀,他的诗歌镜像一直映照着每个西部诗歌写作者。
昌耀长期生活在西宁,因此西宁成了西部诗歌的“圆心”。
2023年12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马文秀的诗集《照进彼此》。
读完这本诗集,我认为对于曾经在西宁生活过的诗人马文秀来说,昌耀的“圆心力影响”显然更加突出。
如《哈拉库图》一诗中,“我与诗人远村迷了路/绕着村子寻找诗人的影子/一圈接着一圈,走进/诗意的迷宫/却又像是诗人昌耀/变着戏法在挽留我们”。
这首诗可以说是对昌耀的一种致敬,但作为一位现代写作者,马文秀必须勇敢地祛魅。
因为在舒适区写作是安全的,不需要诗人做出太多痛苦的抉择,但诗歌写作是语言的创造,需要面对一个永恒的“仇敌”——陈词滥调,它会比语言新诗集
快
评
诗歌理
论本身更顽强,会时刻挑战创造的动力,并常常在较量中占据上风,甚至有时成为诗歌写作中的巴甫洛夫反应。
我第一次见到马文秀是2015年,那时的她还是西宁一所大学的学生。
我见到她时,她正静静地伫立在一棵还未发芽的、光秃秃的枣树下,娇小、羸弱的身躯在倒春寒中瑟瑟发抖,仿佛一只待哺的雏鸟。
那时她的诗歌写作多少有些青涩,如果非要加一个定义的话,无疑是“诗歌的学徒期”,这也是我对她那时写作的观感。
在早期的写作中,马文秀的阅读视野似乎还不够广阔,常常动用她所有的抒情力量为戈壁涂上“马文秀色”,凭借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锐写出西部独特的风貌。
如她早期的《不曾被遗忘的瞬间》一诗中,“忧伤的白犀牛/寒夜的篝火,荒原的曙光/这里,不再是我望而却步的寒酷荒寂的绝境之地//冬日,充斥在厌铁的心情里/折叠的憔悴,静谧的忧伤/再不被遗忘的瞬息守望着//在颤动双峰的金骆驼,涉足我孤独的草原时/听,羊群咀嚼的声音/十个手指的环抱,在骆驼之日中守候”。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的是戈壁生活,但在最后三行中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诗歌写作需要有独特的经验,诗人需要诚实地面对语言问题。
布罗茨基曾说过,“保持语言的精准。
像对待银行账户那样尝试创建和对待你的词汇,时刻专注并增加你的积蓄。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促进卧室口才、职业成功或成为交际场合的雄辩家,而是为了尽可能充分、精准地表达自己,保持自身的平衡”。
如果说马文秀的早期写作还停留在一种将抒情转化为词语的阶段,那么在诗集《照进彼此》中她已经在自觉地面对这些问题。
因为马文秀在离开大学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选择——离开西宁去北京,离开她生活了二十几年的西部语境去拓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诗歌写作更趋向于一种现代文本。
在北京,马文秀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漂,需要面对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许多困境,甚至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四处行走。
中国杰出
的诗人杜甫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强大能力,马文秀用自己的实践延续着这种诗歌传统。
在诗集的后记中马文秀写道,“我是一个向往远方、喜欢行走的写作者。
我认为,万物皆是路标,诗意的远方为我打开了思维的视角,生活的历练为我的诗歌写作注入了活力”。
这种行走无疑给马文秀的“西部祛魅”提供了一种天然养分,更是对沃尔科特“忠于方圆三十英里写作”的东方式反击。
马文秀在《今夜住树屋》中写道,“生长在屋子里的树/抖擞精神,用绿叶证明价值/交错的枝干伸出墙外/采撷星空的灿美赠予我/让我心隐于谷/打捞藏在山水间的诗句”。
诗人向读者展示浙南山区地理风貌的同时,也通过诗句表达了她内心的雀跃感受。
走到哪写到哪的方式无疑为马文秀的诗歌写作增添了独特视角,由“我感受”变成了“我看见”。
摆脱个人感受的“我看见”是一味良药,将马文秀从早期过于关注自我感知的自怨自艾中拯救出来,为她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
这种体验是现代诗歌写作的有效路径,也是一个诗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而现代意义上的故乡是一个飘忽不定的概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不容你用倔强的说辞强行将它挽留。
离开青海,回望故乡,这一经历为马文秀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诗学实践,进一步完成了其西部诗歌写作方式的祛魅。
如《雪白的鸽子》中,“深情的对唱,让雪白的鸽子/在彼此的眼中找到了天空//从那座山飞往了这座山/飞行的轨迹是一朵玫瑰的形状/开在了过去也开在了未来//只有此时,我们或许意识到/曾经离去的背影过于锋利/划开了夜色一道口//多年来,我们带着故乡的星辰/在漆黑中走向远方//却不
知道彼此遥望时/折射出的光芒,比自身还耀眼”。
这首诗是对故乡生活的一种独白,固然有很多山的意象,但在诗中出现了“玫瑰的形状”。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西部诗人非常喜新诗集快评
诗歌理
论欢在诗作中运用“雪莲花”这个意象,甚至西部还有一本文学杂志叫《雪莲》。
而将玫瑰花作为主角,我第一次看见还是在昌耀的《一十一枝红玫瑰》这首诗中。
这首诗是昌耀的遗作,“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
昌耀在这首诗里一下就送上了一十一朵玫瑰花,似乎比他一生所动用的玫瑰还要多。
而在马文秀的诗里,玫瑰只是一道飞行的轨迹,是“曾经离去的背影过于锋利/划开了夜色一道口”。
这又让我想起了海子《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中的诗句,“黑夜是神的伤口,/你是我的伤口,/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
幸亏马文秀没有深陷在这忧伤的氛围中,“多年来,我们带着故乡的星辰/在漆黑中走向远方//却不知道彼此遥望时/折射出的光芒,比自身还耀眼”。
这是一种从忧伤中萃取出来的豁达,指向现代文明的一种终极关怀——完成自我救赎。
虽然现代性造成的危机时刻都在爆发,但只要人类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救赎终将实现。
在这首诗里,马文秀既是在写故乡,也是在讲述她对待世界万事万物的态度,更是一种超越青春期的写作,虽然还没有形成所谓的“晚期风格”,但肯定是写作中的一次跨越性行进。
在当下诗歌越来越散文化的写作中,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女诗人,马文秀非常注重音乐性在诗歌中的运用,即便有时为了配合现代词汇和意识在诗歌里潜行,在追求音乐性方面稍微有所放松,但这并不影响她在诗歌的音乐性和现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
我认为诗歌的音乐性也是当代诗人抵达现代汉语之泉的一块踏脚石。
《在经验与超验之间》一书中,景凯旋提出,“从观念史的角度看,轴心文明是人类的第一次观念突破,其标志就是一个具有超验维度的哲学或宗教出现,由此奠定了文明的普遍价值,并以超验、永恒和绝对的道德善作为人类活动的目的”。
马文秀长期迷恋文森特·威廉·凡·高对艺术的探究,这让她
在获得艺术经验的同时得到了一种超越的体验,并以此写了
很多关于美术的诗作。
这部分题材的写作无疑为她走向一种现
代性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如组诗《与凡·高相遇》中,“哦!英俊的男子——凡·高/跋涉在体内的色彩,喷涌而至
/疯狂的白羊在画纸上奔腾/陌生、惊愕,目光急速/搜寻熟悉
的印记/来不及想象那肆意而茂密的绿意/自画像早已挂满墙壁”。
这是马文秀在解读凡·高的数幅油画后写下的组诗。
在
这组作品中,我认为她对世界的认知早已超越了雪域高原。
因
为在惯常的理解中,雪域高原是广阔的代名词,可是广阔一旦
被误解,即便是雪域高原也将变得细长、狭小,反而成为一种
偏执。
马文秀在对凡·高这位天才画家的解读之诗中破除了那
些印象中的广阔,对世界的真正认知让一个广阔的诗人形象跃
然纸上,不仅完成了西部诗歌中关于诗歌的祛魅,也完成了自
身的祛魅。
祛魅(disenchantment)这个词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是
一个社会学用词,指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
转型(理性化)中,人们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
魅惑力的消解。
“世界祛除巫魅”是一个社会理性化的重要标
志,马文秀的理性就是将现代诗歌的写作方式扛在肩上,不再
背负为西部或者“部落”写作的十字架。
如诗集中的《照进彼
此》中,“或许,你我本是一束光/向下抓紧泥土/向上迎接太
阳/能照进彼此/说明本身留有缝隙/这种缝隙是一种等待/足够
一束光进入,温暖彼此”。
如果说马文秀的前一部长诗集《老街口》还有着某种单一
性的话,诗集《照进彼此》在艺术上的各种追求和尝试已经极
大地拓展了她的诗学实践,实现了祛魅后的西部写作。
新
诗
集
快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