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系油藏富集规律研究及建产目标优选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侏罗系油藏富集规律研究及建产目标优选分析
摘要:侏罗系油藏具有面积小、分散的状态。

且受到复杂的油水关系影响,导
致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虽然侏罗系油藏具有典型的小而丰富的特征,虽然规模小,但是储量相对较为丰富,单井的产量较高,因此研究侏罗系油藏的规律具有
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侏罗系油藏;富集规律研究;建产目标优选
侏罗系油藏砂体沉积的规模普遍较小,因为河道砂体的宽度较小,其储层厚
度一般在5~15m的范围中,具有油井点分散,勘探发现难度大的特征。

因此也将侏罗系油藏称之为隐蔽性的油藏。

一、侏罗系油藏特点
分析侏罗系各个油层组油藏,可以发现侏罗系油藏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油藏规模较小,复合面积相对较大
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可以发现,虽然其显示存在油气,但是整体上来说油藏规
模较小。

砂体呈现纵向的普遍性发育,在横向上为迅速递变,整体上来说构造的
变化相对较大。

(二)油藏类型多,岩性作用较大
某侏罗系油藏属于构造-岩性油藏,其具有显著的岩性控制作用。

分析其遮挡
的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砂岩尖灭遮挡油藏,砂岩顶变遮挡、地层超覆以及透镜体
四种类型的油藏。

(三)断层控制作用显著
在此侏罗系油藏盆地的西翼地区为西缘断褶构造带,呈现断层的发育,对油
气成藏的圈闭、运移以及遮挡、破坏四个要素进行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
藏的富集以及分布产生了影响。

二、侏罗系油藏富集规律研究
(一)侏罗系油藏古地貌刻画方法
主要通过印模法、古地质图法以及地层厚度、砂体厚度分析法进行骨面貌的
刻画,同时利用古水系预测分析、井-震结合地质分析的方式进行河谷、古河、斜坡、高地以及河间丘等地质面貌的划分。

1.井—震联合
通过井—震联合的方式进行反演前侏罗纪古地貌识别分析。

通过对古河谷的
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的方式之下进行地质面貌的特征分析,利用地震
剖面上的识别标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具体的河谷位置。

2.地层厚度法
通过进行勘测地区的地层厚实分析,则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侏罗地层。

例如,
分析某西区,发现在三叠纪末印支运动的作用之下,导致盆地呈现整体的抬升趋势,而其延长组的顶部在不同程度遭受了侵蚀与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填沉积,则形成了侏罗系地层。

3.古地质图印模法
通过分析要勘测地区的古地质图,则可以了解其地质结构的变化,了解是否
存在侏罗系地层。

例如,分析某地区的古地质图印摸法,发现总体上来说,在西
部地区、南部地区其具有露层位抬升幅度大的特征;而在东部、北部地区则出露
层位新、其整体的抬升幅度小。

通过分析则可以确定其古地貌单元,属于侏罗系
地层结构。

(二)沉积演化规律研究
观察岩心、分析粒度、古盐度等方式对侏罗系油藏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发现,侏罗系在辫状河沉积、河床滞留以及边滩相沉积中其属于储集砂体。

而在三角洲平原相沉淀中,其分流河道则是主要的储集砂体。

1.储层特性
岩石学以及填隙物特征此侏罗系油藏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以及长石岩屑砂岩
为主。

填隙物的总量平均参数为11.3%。

其主要材质为高岭石、铁方解石、铁白
云石以及硅质,各种材质呈现自下而上的变化,含量逐渐减小。

2.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进行观察常规薄片以及铸体薄片,获得结果可以发现其主要的储层空间类型
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类型、晶间孔以及微裂隙等类型。

而中粒间孔以及粒间溶孔
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

(三)油藏富集规律研究
侏罗系油藏主要受到古地貌、沉积相以及构造控制影响,其主要分布在古地
貌阶地区、斜坡、丘咀等位置部位;分析砂体可以发现,其相对于河床沉积较为
较薄,侧向则主要分为致密砂岩、泥岩遮挡几种类型,很容易形成一个圈闭。


中侏罗系油藏多数状态之下,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体上,而在构造控制影响,在地
层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河谷中底水驱动油呈现向上运移的状态,进而形成
岩性油藏。

三、有利目标区块筛选
(一)某侏罗系油藏模式分析
某侏罗系油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主要有:第一,斜坡-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组合,属于构造类型的油藏。

第二,古高地-三角洲平原组合,属于成藏模式;
第三,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属于岩性构造油藏。

第一种组合主要是在河谷砂体底水发育中,受到地层压力作用与影响,导致
河谷中的底水驱动油呈现向上的运移状态,进入到坡嘴位置,并且聚集成藏;而
坡嘴与河漫临近,在坡嘴位置的的砂岩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之下易相变为河漫滩泥岩,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油继续的运移运动,进而形成岩性油藏。

而第二、第三
中组合则就是在宽缓的演武古高地中,受到差异压实作用与影响,而形成了鼻状
构造,多条古河道发育延伸,遇到分流河道砂体则形成了聚集成藏。

(二)有利目标区块筛选
根据古地貌状态、分析沉积微相类型、成岩相类型、储层物性类型以及试油
试采类型等多种因素进行划分,将其分为三种落类型,共用16有利区,总面积
为28.5km2。

通过浅层研究分析,进行复查管理,优化油藏识别图版,进行有利区的建设,实现了实施跟踪分析。

确定了潜力油藏,通过新钻评价井,获得良好的油迹显示,确定油气苗头,根据侏罗系成藏规律,进行构造高点以及具体的砂石走向的预测
分析,确定有利区,建立潜力区,其主要的参数如表1.
表1.有利目标区块筛选参数
结论:
在此地区主要包括了高地古地貌形态、斜坡古地貌形态、河谷古地貌形态以
及支沟古地貌形态等。

侏罗系油藏主要受到古地貌以及沉积相带等因素的影响,
在构造控制的作用之下,通过斜坡-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组合,构造油藏。

参考文献:
[1]苟幸福. 演武—三岔地区侏罗系油藏分布规律研究及产建目标优选[D].西北大学,2018.
[2]李蓉.镇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规律研究及建产目标优选[J].化工管
理,2017(29):130.
[3]陈守民,王碧涛,刘萍,侯景涛,白旭,苏幽雅.鄂尔多斯盆地西翼侏罗系油藏成藏富集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5,34(10):76-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