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02 科教兴国,强国之本(讲义)(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热点02 科教兴国,强国之本
目录
一科技成就,强国之力1二教育进展,国之兴衰8
一科技成就,强国之力
1、古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
四大创造
【重点难点】古代科技没有准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缘由?
①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峻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③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学问分子的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⑤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真题研析】
1.(2023·浙江卷6月)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

这位科学家是()
A.郭守敬B.裴秀C.徐光启D.沈括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元朝(中国)。

依据材料“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元朝时期,郭守敬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还改制、创造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裴秀著作是《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排解B项;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排解C项;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解D项。

故选A项。

2.(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异地发觉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像之处。

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争辩。

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试验为基础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争辩”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解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解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阅历为主,排解D项。

故选C项。

3.(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

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

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

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旧受到重视,为推动现代有机农业的进展供应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阅历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进展。

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生疏。

【答案】(1)特点:内容具体,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阅历;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作用: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乐观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进展。

(2)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沟通;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明朝(中国)。

依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可知,内容具体,涉及的领域广泛;依据材料“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可知,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依据材料“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重视实践阅历。

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明朝(中国)。

依据材料“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可知,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依据材料“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旧受到重视,为推动现代有机农业的进展供应了重要借鉴”可知,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乐观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依据材料“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阅历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进展”可知,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进展。

(2)本题是生疏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

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属于总结性科技专著,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重在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渐渐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数科技领先世界;明清时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学东渐现象,也有东学西传,科技方面的沟通是双向的,科技同时带动了文化与经济的沟通等等。

2、中国近代科技进展
1.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生疏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2.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觉,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人类开启电力时代的大门制造了条件。

3.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成为现代生理学的起点,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成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学的两大成就。

4.19世纪末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觉,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生疏得以深化到微观世界。

5.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进展的理论基础。

【真题研析】
4.(2022·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抱负。

早年效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

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制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

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

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具体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很多草图。

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进展史上的一份贵重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斗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

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贵重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学问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
(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答案】(1)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介绍先进制造工艺、设备和工业管理制度;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研制新式武器弹药;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设备,为建立近代化海军做贡献。

(2)具有忧患和救亡意识;努力把握先进科学技术;留意试验,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国家建设;献身于科学进展和民族富强大业。

【详解】(1)历史贡献综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包括推动科技教育近代化、科技争辩近代化、产
业近代化和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等。

(2)精神品质依据“怀抱科学救国抱负”“躬自制造,未尝延用西人”、“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试验室不行发生爆炸,他献出了贵重的生命”等信息可知共同的精神品质包括家国情怀、勇于实践、奋斗献身、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方面,50年月,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阅历。

1960年,苏联政府打算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气进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月,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心坚决打算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心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进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争辩和实践,培育人才,把握技术。

——据中共中心党史争辩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月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月中国科技进展的历史阅历。

【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渐渐放宽;与经济进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患病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支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进展以及一五方案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阅历:科技进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育;留意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沟通。

【详解】(1)特点:日本:依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不同时期经济进展的需要”“企业打算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月,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制定法律保障;依据材料“日本政府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引入标准渐渐放宽;依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不同时期经济进展的需要,列出鼓舞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与经济进展相适应;根可知,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中国: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进展科技的方针。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主导,方案进展;依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争辩时,应当首先把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依据材料“50年月,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阅历”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依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展,日本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冷战时期,日本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日本经济在二战中患病重创,因此大量引入技术。

中国: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方案经济体制;从外交环境看,这一时期苏联对新中国的前期支援与后期遏制;从经济进展角度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进展以及一五方案的推动;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国的技术引入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阅历:依据材料“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科技进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从进展领域看,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依据材料“通过自己的科学争辩和实践,培育人才,把握技术。

”可知,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育;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要留意技术创新;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教育进展,国之兴衰
1、古代中国教育的进展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育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西周“六艺”重视射、御。

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

两宋至明代都连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

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力量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

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

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

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

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斗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

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问,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

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德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果凹凸打算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当。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育与选任的变化及缘由。

【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连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2)[参考答案]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爽式军事学堂出身担当;培育机构:从专设武学培育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育再到晚清爽式学堂培育;培育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和工程技术。

缘由: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冲突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渐渐生疏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宋明时期。

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连续武举”可知,连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2)本题是比较类、缘由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从宋明到晚清。

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连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当”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爽式军事学堂出身担当;培育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斗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育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育再到晚清爽式学堂培育;培育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
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问,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和工程技术。

其次小问是缘由,据材料二“鸦片战斗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冲突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渐渐生疏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5.(2022·浙江卷1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进展便会患病很大困难。

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

自宋初开头,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开放广泛而深化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高校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扬的对象是男女青年。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制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殊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

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见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

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期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

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答案】(1)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

集大成者:朱熹。

(2)批判:三纲五常。

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怀,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动文化转型。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自宋初开头,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可归纳出,融合佛、道思想;依据材料“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开放广泛而深化的探讨”可归纳出,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依据材料“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可归纳出,思想体系精致完备。

集大成者:依据所学学问可得,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2)批判:依据材料“《新青年》宣扬的对象是男女青年。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制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殊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

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见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及所学学问可得,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三纲五常。

意义:依据所学学问可得,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怀,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动文化转型。

2、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
选B项。

2.(2022·河北卷)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

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觉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

据此可知,当时()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B.教育近代化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念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清朝(中国)。

依据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不禁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后,仍有大量的学子对新学不了解,不禁让人为国家前途担忧,说明此时新旧思想在碰撞,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学,没有体现风俗习惯,排解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解B项;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新政,排解D项。

故选C项。

3.(2021·天津卷)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消灭,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

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进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消灭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解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消灭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进展的影响,排解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解D项。

故选A项。

4.(2021·江苏卷)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

今之国力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

”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生疏到落后根源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C
【详解】依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

今之国力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头探究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生疏到根源,排解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解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解D项。

故选C项。

5.(2022·湖南卷)【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其次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与次场考试。

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