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机遇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机遇与对策分析
一、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贸易概况
(一)西北地区旅游资源概述
1、地域特色
中国西北,行政区划上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及宁夏,新疆两个自治区,简称“西北五省区”,是七大行政区之一。

自然区划上的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西部以及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边缘地带。

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近几年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植被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西北地区农业发达,号称“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沙漠中的绿洲”的河西走廊,交通地位重要,丝绸之路,兰新铁路与亚欧大桥都是此地区重要的通道[1]。

2、历史文化
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矿产能源丰富,革命历史和旅游文化历史也较为悠久。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地,也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军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11月中共红军和红十五军团配合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对西北根据地第三次围剿。

1936年5月在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新辟的根据地内设立了陕甘宁省。

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

因此,河西走廊被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兰州,张掖,高台,临泽等地设立了西路军烈士纪念馆,也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此地祭奠与缅怀革命烈士。

同时,“河西走廊”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带动了西北地区旅游贸易的发展。

(二)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1、西北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
2013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5﹪和23.5﹪。

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15.4%和24.7%[3]。

表1 2011-2012年西北五省旅游收入总额及接待游客数量分析表
资料来源:《2011年、2012年全国各省旅游总收入排行榜》/2013/8-13/93151.html
由上表可以看出,西北五省2011-2012年的收入总额和接待游客的增长幅度较大,由此看来,西北五省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客观的。

2、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地区格局
(1)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的开发以丝绸之路为轴,依托亚欧大陆桥,初步形成了东西延伸,南北辐射的发展格局。

由于东西横贯的丝绸之路串联了陕、甘、宁、青、新5省区,荟萃了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和精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诱惑力,(号称:“神秘的丝绸古道”、“永远的旅游梦境”)。

且与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几乎完全重合,从而把发达的欧洲旅游市场和崛起中的亚太旅游市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理所当然的成为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的开发主轴[6]。

经过国家和五省区十多年的大力开发建设与宣传促销,丝绸之路沿线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已经日臻完善,已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一条较为成熟和极具招徕力的主题县里。

(2)旅游区建设重点突出以西安、乌鲁木齐、兰州、敦煌、嘉
峪关、酒泉、张掖为主,形成关中、黄河干流上游、河西走廊、新疆中部和南疆西部等五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特色旅游区。

上述7个旅游中心城市则已成为行、吃、游、住、娱、购等六大要素配套设施,其中又以西安、乌鲁木齐和兰州市产业实力较强[7]。

二、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取得的相当的成效。

但目前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不仅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更与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极不相符。

(一)认识不足
1、产业发展认识错位
我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早期,为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曾将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在旅游业投入产出方面所显示出来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征通过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

由此形成一种误导,使许多人认为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征具有普遍意义。

然而西北地区旅游走的不是内需拉动型,旅游产业化经营出现在工业化之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民自身旅游需求发展迅速,走了一条以旅游产品来吸引区域外的旅游消费的非常规的发展道路,而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性产业的发达程度,只有对其加大投入,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使西北旅游形成了一条扭曲的旅游发展规律,即初期投入高,经过收支相抵阶段,才能进入收大于支的阶段,在加上近年来以来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夹击,收回前期投入的时
间其实也越来越长[15]。

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这一错误认识,造成西北旅游撒胡椒面式投资,即阻碍了许多重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使本来资金短缺的西北旅游雪上加霜。

2、对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片面认识
旅游业完成每一次供给直接涉及10多个行业,间接涉及达70个左右,为现有各产业部门关联度之冠。

围绕着旅游行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业可直接扩大这些相关行业的需求、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功能。

旅游贸易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邮电、建材、城市建设、商业服务、轻纺工业、对外贸易、金融、房地产等部门的发展,特别是与旅游贸易密切的外贸、民航、建筑业所受影响最大。

但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只看到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正向作用是片面的,运用这样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就难免会有偏颇之处。

既然旅游业一兴,相关许多产业就会旺,那么相关产业衰,旅游贸易也只能是步履维艰。

因此旅游贸易的发展需要很多相关产业支撑,那种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客观条件,仅凭一厢情愿发展旅游业的错误做法坚决要不得,另外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也要对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进行充分评估。

(二)发展规模差距明显
数据来源:2012年甘肃旅游总局区域外汇收入分析
由上表显示,西北地区近几年旅游对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从旅游外汇总收入及接待人数上都远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规模。

(三)旅游核心竞争力不强
1、缺乏核心旅游产品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激烈的竞争上,具备某种根本的、关键的、决定性的特殊技能,具备某些特优的能力,如拥有其他竞争者不可近敌的管理模式、产品等。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培植各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西北地区虽拥有秦始皇兵马俑、陕甘宁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等3处垄断性的旅游产品,但除了秦始皇兵马俑外的两个旅游产品,目前开发深度很不够,再加上这一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产品规模小,使西北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10]。

这三处世界遗产也没充分发挥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据调查,西北地区旅游外汇总收入,仅是相当于福建省一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49.1%。

当然,在随后10年的发展中,西北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增长速度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缺乏产业基础的优势
西北地区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中国旅游胜地、7处中国旅游王牌景点和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为数众多的省级、市县级旅游产品[11]。

许多人据此就认为西北地区拥有产业优势,其实不以为然。

在旅游经济中,这些只能说明西北地区拥有旅游产品优势,但并不等于具
有旅游资源优势,更不表明具有产业优势。

资源优势是指一个地区的旅游禀赋条件所呈现的优越性,主要包括资源禀存数量较大、品质较好、开发容易三个方面。

西北旅游资源的确具有数量大、品质好的特点,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许多旅游产品通达性差,开发难度大,旅游资源优势并不强。

产业优势是指将资源优势通过加工利用变成社会产品或服务,以及这种产品或服务顺利进入市场的优势状态。

它不仅包括生产这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链条,同时还包括为生产这类产品和服务所需的信息、教育、科技和其他服务等比较系统的整体[12]。

处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北,信息、教育、科技等旅游支持系统落后,也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

这种将旅游产品优势等同于资源优势甚至产业优势的错误认识,造成对西北旅游发展盲目乐观的同时,错过了西北旅游在资源开发、产业建设方面查缺补漏的机会,使得旅游开发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

(四)过度的依赖性
1、对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市场的强依赖性
西北经济水平不高,人口数量少,使得区内旅游人数非常有限,而东部地区作为中国人口的密集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近几年旅游出游率、旅游需求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西北旅游国内游为主、国外游为辅的市场结构制约下,西北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依赖东部发达地区。

另外,西北薄弱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决定其旅游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信息、经营理念等软件也得需要外部扶持。

2、资金的对外依赖性
西北落后的地区经济使西北旅游开发资金只能依靠外力,资金已成为制约西北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西北旅游过度的对外依赖,使其发展捉襟现肘。

(五)市场营销策略落后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业竞争都较激烈。

亚太地区旅游业群雄环伺,在东亚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形成了与中国争夺北美与欧洲市场的主要竞争力。

截止2012年,我国已有40余个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发展的省区和为数众多的重要旅游城市,这使国内旅游业也呈现群雄角逐的激烈竞争局面。

然而,西北旅游业客源市场以争夺东部游客为核心目标,但西北与东部相比在出游时间、出游距离、旅游教育、旅游基础设施、大城市的旅游影响力等方面却处于竞争弱势。

国际、国内旅游形势分析得出:西北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为旅游发展的一大挑战。

而传统旅游市场细分的变数主要有四种,即地理变数、人品变数、心理变数和购买行为变数。

旅游企业根据不同的细分变数将整体旅游市场细分成具有不同特征的旅游市场,并选定目标旅游市场,再按照密集单一市场产品专门化和市场专门化等营销战术,可以采取无差异市场营销(整体市场营销)、差异化市场营销或密集市场营销等营销策略,从而最终占领已经确定的目标旅游市场[13]。

旅游企业将旅游市场细分,大都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及港澳台、日本、
东南亚确定为国内外核心目标市场。

将西北、西南、华中和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定位为国内外基本目标市场。

将东北和加拿大、澳洲、韩国等确定为国内外机会目标市场。

但这样的市场细分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可能已经存在竞争者且可能不再有机会获得超额利润。

因为某旅游企业选定的目标旅游市场有可能与其他旅游企业的目标旅游市场发生交叉,争夺具有相同特点的旅游购买者,不同的旅游企业都可进入,对每一个旅游企业而言都不存在进入壁垒,更谈不上垄断,超额利润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不能提供有特色的个性产品和服务。

传统市场细分使不同旅游企业面对具有相同特征的目标旅游市场,会导致在多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雷同。

这与目前我国旅游产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大相径庭,大大弱化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甚至惨遭淘汰。

传统市场细分方法的绝对运用,是西北旅游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旅游专业人才与信息等软资源匮乏
旅游贸易是伴随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无论旅游活动的开展,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促销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充满着对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渴求,旅游贸易也同样离不开这些资源。

旅游贸易是一种提供享受与快乐的事业,是一种提供社会交际机会和场所的事业,也是一种更和谐、更充满人情味的事业。

因此它常常率先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人类文明引入并预示着社会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某中方向,特别是消费方向。

信息、人才等软资源直接影响着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旅游服务的质量与信誉、旅游接待设施的设计与改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等。

同时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必须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才能保持顾客的满意度,从而最终获取适当的利润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然而西北地区居于旅游信息的二级辐射带,在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上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存在着严重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另外作为最主要接受与消化信息的旅游人才在总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与其他行业人才一样,面临着孔雀东南飞的窘境,这使西北地区短缺的旅游人才,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机遇与策略
(一)发展机遇
1、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

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

而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市场需求旺盛,是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

旅游产业吸纳就业有几个特点,一是就业容量大,
发展旅游产业既可以直接吸纳就业,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有关分析,旅游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能给社会增加5个就业岗位。

二是就业层次多,由于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无论是大学毕业生,是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还是下岗再就业人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三是就业门槛低,特别适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据有关统计,西部地区2006年旅游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170多万人,旅游产业在扩大就业渠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西部不少地方位置偏远,交通落后,过去是“进不去”、“出不来”。

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这些地方的路通了、电通了、电话也通了,在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旅游产业对促进西部地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旅游是一个开放性、国际性的产业,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实实在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很多地方将旅游与当地的经贸、文化活动相结合,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继续发挥旅游产业对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优秀的企业、先进的理念、高端的技术、一流的人才、现代的管理引导到西部地区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新丝绸之路的建设
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地,也是21世纪我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战略接续区。

培育特色产业经济,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形成旅游产业优势,实现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西部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是一个关键着力点。

而丝绸之路旅游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向海外重点推介的15条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产品之一,我国旅游业的象征性徽标“马踏飞燕”即源自丝路名城甘肃武威。

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位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3、发展生态经济旅游
生态经济旅游是一种地区性发展,并以地方资源、经济、特色、生活为主的活动,其主要特色是当地提供资源、服务,而观光活动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则归当地居民所享有,经由供需合作的关系,使当地资源得以受到保存,并维持观光游憩活动,同时亦能藉此获得当地的保护经费,使景观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发展生态经济旅游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原则下所发展的一种旅游模式,其目标在使自然生态及文化传统的观光资源得以永续经营。

生态经济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以保育自然环境及关怀当地住民福祉为发展目标。

总之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是在选定的自然区域中规划出游憩基地以及可供
游憩的生态资源,且标释出它与邻近社会经济区域的联结所发展出的旅游模式。

并强调到自然野地的责任旅游,这种旅游活动不但可以保育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增进了当地人民的福祉。

是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既顺应了国家旅游政策,又提倡了绿色环保,还能在不破坏坏境的基础上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效应。

(二)发展策略
木桶效应告诉人们,决定一个事物发展的不是他的长处,而是他的短处。

西北旅游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在找准了它的缺陷之后,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将这些缺陷逐个击破,进而使西北旅游贸易发展蒸蒸日上。

1、联合开发
创新与联合是中国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两大趋向。

联合是弥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单调性,避免临近的旅游区之间的盲目竞争,增强整体竞争的有效方法。

西北地区3省2区区位相近,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可以通过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将替代关系转化为互补关系,将彼此压制的不良竞争变为彼此推动、形成合力的关系。

提升西北旅游产业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联合开发势在必行。

首先,要组建西北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管理委员会,其次,在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下,打破省际界限来制定开发与保护资源的措施、宣传区域旅游特色整体形象、规划交通网络建设、组合样板路线,再次,在各省区政府的合作下,作好大区域的财政安排,并有常规的协作机构形式、协作内容、实施步骤、协调方式、监督保证等具体部署,进
而对微观领域多种服务类型企业的协同整合进行引导、推动,提供政策环境,扫清协同障碍,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达到推进西北合作区旅游企业的合纵连横的目的。

2、以三大世界遗产为重点开发区,开发资金量小,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
资金是制约西北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立足开发资金需求量小,但市场需求量大的旅游产品,就既可以突破资金制约这一瓶颈,又可以大大开拓西北的旅游市场。

秦始皇兵马俑、莫高窟、陕甘宁万里长城3处世界遗产开发时间较早,而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对其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在其带动下立足开发生态旅游、软探险旅游、科学考察、登山等资金投入少,但市场需求量大的旅游产品,对西北地区旅游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北地区有开发这些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其一,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误区、面临的挑战与措施就了西北地区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

这里有中国乃至世界屈指可数的高山雪峰、内陆湖泊、现代冰川、大漠戈壁、雅丹地貌、鸣沙奇观和充满原始野趣的江河源头,也有沙海绿洲,辽阔牧场、原始森林、稻香鱼跃的塞上江南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

其二,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和轩辕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就是华夏远古文明的集中展示,另外,丝绸之路、万里长城遗址、秦始皇兵马俑、莫高窟、诸多陵墓、石窟、寺庙、烽燧和古城构成西北地区丰厚深邃的古文化遗存。

其三,众多兄弟民族交错居住,且又保持着各自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使西北地区展现出绚丽
多姿的民族风情[20]。

目前,西北地区从自身资源特点出发,抓住这一契机,使西北旅游能上一个新台阶。

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
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应采用多种渠道吸纳资金,加大引资力度,用好扶贫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辟为国际和国内航空口岸,把西安、乌鲁木齐等一批已经成长起来的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完善旅游交通结构,使客源流向由单向运转变为环路运行,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4、积极推进旅游贸易的开放
扩大西部地区旅游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旅游服务产品、旅游方式和服务企业,以改善旅游贸易落后对西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的制约。

例如,可选择部分城市作为旅游贸易试点城市;鼓励外商到西部设立旅游贸易基础服务设施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允许西部地区先行设立外资金融机构,以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外部融资的金融服务环境。

5、实施人才战略与旅游信息战略
旅游业涉及众多行业,旅游活动涉及众多方面,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与之相关的知识。

旅游业人才资源作为旅游业生产要素之一,它属于高级生产要素,未来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竞争将显得越来越明显。

西北地区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刻不容缓。

第一,改变旧的旅游业人才观。

一直以来,旅游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知识层次低下,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