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泗县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王之涣《凉州词》是一篇争议颇多的名作,今日通行本文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历来人们分歧最大、争论最多的是其首句首词,有人认为是“黄河”,有人认为是“黄沙”。
“黄沙派”代表有竺可桢、刘永济等,他们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认为“黄河”与玉门关远不相及,而“黄沙”则为玉门关习常所见。
“黄河派”代表有施蛰存、刘逸生等,他们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认为“黄河”意境远胜于“黄沙”,而且现在大多数本子都作“黄河”。
该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解决,争论似乎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
本文的目的是想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争取能为类似争论画上休止符。
此诗在明以前的版本中,无论是哪个系统,除讹误者外,首句首词皆作“黄沙”而不作“黄河”,那么“黄河”是如何取代“黄沙”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呢?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见胜,而意境建构离不开意象,意象决定意境。
对于传世诗歌文本,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通过意象改动再造诗境。
表面上看只是版本问题,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明人根据先前的讹误本,大多已认定“黄河”为是了。
如高棅《唐诗品汇》等,皆据《集异记》讹本定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其原因在于,“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北方和西北大荒漠中特有的景象,是生活在中原的文人所无法想象的。
而“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自然也容易被大众接受。
陆时雍《唐诗镜》于此诗注中录《集异记》“旗亭画壁”故事时,中间特作改动,云:“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
”此处以“黄河”代指王之涣《出塞》诗,说明在明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境已深入人心。
同时,不少明清文人也把黄河与玉门关联系起来。
“黄沙”改为“黄河”,使原来荒漠沉郁的诗境变得宏阔高远。
刘逸生说:“‘黄沙直上白云间’,从意境上说,比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七字,也差得实在太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莽莽苍苍,浩浩瀚瀚,给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感觉,把人的思想感情引到了辽远高阔的境界。
”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取“黄河”而舍“黄沙”,乃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如此一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
在此背景之下,“杨柳”和“春风”所营造的青春气象与羌笛传出的悲凉之音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交织成一种复杂的情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由此可以看出,清以来“黄河”“春风”版本能一家独秀,实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誉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亦不为过。
不过,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毕竟不同。
文学欣赏多着眼于当下的美感需求,而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
就此诗而言,若对其进行文本与背景双重还原,便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黄沙直上白云间”,谓大漠之中飙风突起,卷起黄沙直冲白云之间。
因为沙漠风暴有致命危害,所以这里写的不是壮观之景,而是险恶之境。
冲天而起的黄沙与险峻峭拔的高山,压抑着“一片孤城”,这便是将士们面对的生活环境。
玉门关是西北的门户,千千万万的大唐将士由此出关,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就是严酷的现实。
宋之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转变,宋政权蜷曲在中原。
西北特有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奇险之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由此而下的元、明、清三朝,由于版图的变化,再也未像唐朝那样长期用兵西北。
文人多半生活在中原及江南富庶之地,“黄沙直上”渐成为不可想象之景,与此同时,贯穿北方大地的“黄河”则成为文人经常歌吟的对象。
从审美追求和意境内涵来看,“黄河”比“黄沙”更加丰富且更具诗意。
因此,本来只是小说系统的民间传本,到了明清反而成为诗境再造的最佳选择。
今天通行的本子,可以说是文人脱离事物本身,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及时代的审美趋向,对文本进行集体选择、修改的结果。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接受中阅读者的再创造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王之涣《凉州词》的文字变迁似乎也符合这一规律。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改造后的诗歌毕竟不再是作者的原诗。
古典诗歌诗境的每一次再造,尽管都是当下历史通过文本的反映,却不再是诗的原态。
解读所指向的终极领域是意义的追寻,但如果只是为了比较哪一种意义更有价值或更具美感,无疑都是对其他意义的遮蔽,那么这样的解读就不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诗人的心灵是“一个容纳着无数情绪、词句、意象的贮藏器,能够等待所有成分到齐产生作用”。
因此,还原诗歌以走进诗人的创作心灵,可在当下提供解读作品的新思路。
还原《凉州词》后可见,诗作展示的不仅是西北的苍茫,更是作者内心的荒凉。
诗人壮游西北,领略了迥异的人文物色,也目睹了戍边将士的辛苦。
王之涣身临其境,体会到关内外之别岂止地貌风物,于是将可以描绘的风沙和不可直言的人事,写入首尾呼应的诗句中。
相比之下,经改造过的诗境意境更优美,像一幅色调和谐的画作。
然而诗毕竟不同于绘画,诗具有画面无法替代的言外之意。
总体而言,再造过的《凉州词》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但是其意义已与原作者之心境大相径庭,也就听不到可以与亲历者共鸣的弦外之音了。
从再造到还原,对于当下的启示,就是跳出固有的、抽象的美感,找回产生真实情感的动机。
古典诗歌能够激发我们的,正是这种写在基因里的诗意。
(摘编自刘宇耘《“黄沙”还是“黄河”?——兼论中国古典诗歌诗境的再造与还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沙派”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而“黄河派”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考虑。
B.本文为“黄河”还是“黄沙”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休止了类似的争论。
C.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构建与意象紧密相关;文人常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再造诗境。
D.文学研究不同于多着眼于当下美感需求的文学欣赏,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人大多认定《凉州词》的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部分原因在于“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易被大众接受。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与“杨柳”“春风”合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自古以来,《凉州词》“黄河”“春风”版本一家独秀,这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可
以称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D.再创造的《凉州词》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但其意义和原作者的心境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本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林庚说:“从形象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确是不太理想,因为‘黄沙’如果到了‘直上白云间’的程度,白云势必早变成了黄云。
”
B.施蛰存认为:“论句法气势,则应当以‘黄河远上’为较好。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同一意境,这都是当时人对黄河上游的印象。
”
C.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
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
(4分)
5.李白《静夜思》的明代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明代版本对宋代版本作出修改的原因。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卖骡记
孙奎建
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
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
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
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中草药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
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多。
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
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
老罗勤恳能干,村民常开玩笑说:“老罗比骡子还卖力呢!”
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
邻居喊:“老罗,你家骡子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骡子吗?”
老罗不舍。
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
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不骑它。
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
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用不上了,有些心急。
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陆续都搬走了。
老罗还没有动身,就想给骡子安置一个地方,了却他一个心愿。
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
“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骡子也卖了算了,你这个岁数没法经管了!”
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
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
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不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
老罗听贩卖牲口的商贩说,被卖掉的牛、羊、马、骡都被宰杀吃肉了。
老罗每每想到这些就不住地抚摸骡子的头,情绪低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能驮货,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了。
”起初,老罗有些犹豫,怕累坏了骡子。
施工队的工人却说:“骡子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小时活儿,不会累,轻闲!”
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
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
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地回到县城姑娘家。
一家人都为骡子找到一个新家而高兴,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
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室内还不能抽烟,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
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
一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了不起呀!”
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好像是在救援。
从画面上看到,有人受伤了,骡子的一条腿不能动了。
老罗抢过手机,仔细看了又看,大声喊:“是我的骡子!”
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
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
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
“老罗,你家那头大骡子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
“队长挨训了,已经把骡子卖给了一个收购中药材的小商贩了!”
“老罗,你还惦记你家的骡子呢?”
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收购中药材小商贩的准确住处。
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样的变故,心情变得很糟。
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
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
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这不是我的骡子的吗?谁杀了我的骡子呀?”
邻居忙说:“换了新笼套了,我看见了,没见着你的骡子被杀呀!”
老罗急着去寻找骡子。
老罗求邻居带路,翻了两座山,在一个小镇上找到了自己的骡子。
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似乎精神多了。
老罗见了这一幕,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
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
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
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对站在一旁的卖中药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青草,少喂它黄豆粕。
”
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骡子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照!”
老罗虽有百般不舍,但最后还是离开了骡子,回到老宅时已是满天星光。
醉酒状态下,老罗在半夜里迷迷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骡子,月光朦胧,骡子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罗对骡子的照顾可谓尽心尽责,他专门开垦一片地种燕麦草给骡子吃,有时上山时宁可步行也不愿骑
骡子。
B.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搬走了,可是老罗却迟迟没有动身,因为他想妥善安置好骡子,而不是直接将骡子卖了。
C.得知骡子在施工队因救援而受伤,老罗决定去看望骡子,但当他赶到施工队时,却发现骡子已经被队长卖了。
D.看到卖中药的小商贩未能好好照顾骡子,只给骡子喂黄豆粕,以致骡子伤势加重,这让老罗心中十分不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里要拆迁,可能还要建工厂,说明村庄不断地向现代化转变,这为下文老罗为骡子寻去处作了铺垫。
B.“这不是我的骡子的吗?谁杀了我的骡子呀?”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老罗看到带铜铃的笼套时内心的震惊。
C.小说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骡子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在为骡子的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有所思考。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老罗卖骡、看望骡的过程,略写了老罗在县城女儿家里的生活,主次分明。
8.小说以老罗醉眼朦胧中看到骡子在院中吃草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分)
9.“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
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
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
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
”客大惊,号奇童。
引荫补三卫长。
乃性疏说,喜剧饮。
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
被谗,辄谢病去。
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
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
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
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
官废,还乡里。
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
”乃授建安郡丞。
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
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
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公祏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
明年,除礼部侍郎。
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
四年,授太子右庶子。
太子数戏媟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
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
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
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
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
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
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
所撰《齐史》行于时。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相同。
D.储贰,指储副,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一般由嫡长子继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百药聪慧多知。
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琊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李百药才华出众。
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李百药历经危难。
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李百药深受推崇。
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伏威诒书辅公袥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14.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
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
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 ”。
(3)曹操《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的典故表现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广告是当下广告营销的常用手段。
不同于贴片广告和中插广告,植入广告讲求艺术性,往往需要借助道具、台词、置景等手段,将品牌或产品融入影视文本,这种广告方式能潜移默化地激发观众的购买欲。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艺术是主体,①,植入广告不能破坏影视艺术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然而,当下部分影视创作却本末例置,植入广告表现方式简单,植入频率密集,效果生硬,拉低了作品艺术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受众的观赏体验。
广告植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当前影视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回收成本,获得利润依赖广告收入( A )。
在商业逻辑和投机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广告费,放松对植入品牌、数量以及产品性质与作品题材契合度的把控,有的甚至②。
多而杂的广告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主体性,甚至( B ),使影视作品沦为“广告定制剧”。
一些创作者为了让品牌方满意,把广告效果放在艺术质量前面,一味突出品牌或产品的商业信息,而不顾艺术规律甚至现实逻辑,使剧情发展突兀,人物行为怪异。
不仅这种做法影响了人们的观剧体验,反而会引起观众对品牌或产品的反感。
影视作品唯有质量过硬,内涵深刻,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留住观众。
因此,影视从业者应该端正创作态度,始终将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其精神内涵放在首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在这个基础上,再植入广告,围绕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协调统一积极探索。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18.将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以“植入广告”为开头的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22.如何避免广告植入拉低影视艺术质量这一现象?请根据文本,从影视创作者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7岁的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奥运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21岁的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中国田径项目第一位男子奥运冠军,
2020年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水冠军,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跳水女皇”。
2024年巴黎奥运会,18岁的邓雅文以优越的表现得到全场最高的92.60分,一举夺得中国自由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