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
第1课时数与代数(1)
课题数与代数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四则运算的整体复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算理的理解,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正确能力和速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了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
策略
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教学
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2-97页
教学目标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
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出算式。
教学多媒体课件
准备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的内容已经学完了,今天我们来复习数与代数的部分,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让把有关这部分的内容知识梳理一下,谁来给大家看看,你整理的。
生:这是我整理的这部分的知识,相信你们也整理的很棒!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这部分内容。
(加和减,乘和除,混合运算,除法这部分内容变亮)下面就进入课堂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一)巩固思考
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算40÷2=20,再算6÷2=3,结果是23。
三、达标检测
巩固提高
1. 圈一圈,算一算。
2.
3. 小蜜蜂采蜜
4.森林医生。
5.
29-6×3=11(元)(95-7)÷8=11(个)6. 三年级学生租船。
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3+32+33+33+34+34=199(人)
(2)哪三个班合租一条船比较合适?请你给出一种方案。
一、三、四班合租一条船,二、五、六班合租一条船。
(答案不唯一)
四、课
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请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哦!
五、教学板书
数与代数
乘加,乘减的运算除加,除减的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六、教学反思
优点:注重四则运算的意义及算理的复习,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现实意义的同时,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出算式,并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学生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先算的结果写在前边,没算的写在后边导致出错,或者还是运算顺序出错。
个别学生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比如抄错数字,看错符号。
改进措施:坚持每天进行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于容易让学生审题失误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
第2课时数与代数(2)
课题数与代数课型复习课教材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分析
学情
分析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策略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
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2-9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关系.
2.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通过数学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
难点
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
1.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看这部分内容。
(加和减,乘和除,混合运算,除法这部
情境,
复习
导入。
分内容变亮)下面就进入课堂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一)巩固思考
1. 先算一算,再说一说运算顺序。
3. 解决下面的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生:求应找回多少钱,要用付的钱减去买篮球花的钱。
200-45×4
=200-180
=20(元)
三、
达标
检测
1. 说一说,算一算。
190+30-140=80(厘米)3×6+2=20(只)
80-9×6=26(米)350+420-190=580(盆)4计算
9森林医生
152+138+147=437(个)
13. 下面是“郑州—上海”沿线主要车站的火车里程表。
(1)南京到上海的里程是多少千米?
175+126=301(千米)
郑州到南京的里程是697 千米,徐州到南京有多远?在图上画一画,算一算。
697-349=348(千米)
(3)一列火车从郑州出发,每时行驶95 千米,7 时后能到南京吗?
95×7=665(千米)
655千米<697千米
所以7 时后不能到南京。
14
张阿姨分期付款买一台数码照相机,几个月能全部付清?
1900-600=1300(元)
1300-300=1000(元)
1000-300=700(元)
700-300=400(元)
400-300=100(元)
100元<300元,所以5个月能全部付清
16. 每层有40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40×4×4=640(本)
四、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请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哦!
五、教学板书
数与代数
四则运算的整理与复习
六、教学反思
优点:在教学中我重视整理和归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练习时,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缺点:习题设置梯度不够,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吃不饱”。
习题设置应设置的有梯度,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惠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意义的主人,同时在课堂上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中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
第3课时数与代数(3)
课题数与代数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数与代数中的这部分内容,借助元角分,更深刻是巩固小数的意义,更密切的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梳理知识的经验,可以口头叙述相关经验并拓展相应知识点。
教学
策略
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2-97页
教学目标1.构建小数知识体系,深化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对常见的量,年月日,24小时计时法进行巩固。
教学
重点
构建小数知识体系。
教学
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师:今天复习数与代数的这部分内容(结构图中用带颜色的框框住年月日和认识小数的相关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学过的数,并举例说一说。
生:我们学过整数,分数。
比如:我们的教学楼有4层,我买了一本书花了8.5元。
师:回答的非常好。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册学习的关于小数的内容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小数
1. 结合下面情境,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 元5 角
3 元2元8角3米5厘米5米5分米5厘米2.把上面的前三个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首先比较整数部分,3最大。
剩下两个整数部分都是2的数字比较十分位,5小于8,所以2.50小于2.80。
这三个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的顺序应该是2.50元<2.80元<3.00元
算一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 . 9 14. . 4
5 . 1
小数点要对齐,因为相同数位要对齐。
小数点对齐,元和元就对齐了,角和角也对齐了。
(二)年月日
8.关于年、月、日,你学过哪些知识?整理一下,与同伴说一说。
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份是大月,4.6.9.11月份是小月,我们可以借助握紧的拳头帮助记忆,凸起的是大月,凹下的是小月。
2 月有28 天的年份是平年,2 月有29 天的年份是闰年。
一般每4 年里有一个闰年。
(三)24 时记时法
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表上转两圈,从0点到中午12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时一样的。
从下午的一点开始,用24时计时法就是13时,依次类推。
15 时就是下午3 时。
夜里11 时,就是23 时。
三、达标检测
一起回顾过这些知识以后让我们来做一下习题吧。
6.连一连
7.在里填上“>”、“<”或“=”。
9.森林医生
15.天津到济南的列车13:30 开出,17:30 到达。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全长360 千米,火
车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17:30-13:30=4(时)
360÷4=90(千米)
17. 笑笑的一天。
(1)笑笑写作业用了(30 )分。
(2)下面这些时刻笑笑在做什么?连一连。
(3)笑笑从16:10 开始读书,读了40 分,几时几分结束?填一填。
四、课
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请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哦!
五、教学板书
数与代数
小数先比较整数部分,再依次从高到低比较相同的数位小数相加减,小数点要对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总复习
第4课时 图形与几何
课题
图形与几何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分析
《 图形与几何》是位于北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总复习的第4课时,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
生通过复习整本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在观察物体、周长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1. 结合教材情景,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2. 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题。
教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93页,98页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一天有24小时
六、教
学反思 优点:课前我整理了复习内容,理解清楚每个知识点,合理的把教材中混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学生在复习时就会有条理。
对于易错的题型,在课堂上细致讲解,不空将概念。
缺点:大部分孩子只会做笔记,不愿意思考,梳理知识的主动性不强,课堂就很被动。
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练习不够多。
改进措施:1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复习课。
使构建知识框架,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2合理分配时间,使对应复习的知识点有相应练习,习题有代表性。
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整本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复习整本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
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首先请大家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呢?
生1:(预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生2:(预设)我们认识了周长,并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板书:图形与几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图形与几何》。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一)巩固思考:
1.师: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讲台或其他物体,从不同位置看一看,与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2.(课件展示93页第2题)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用什么办法能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生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2:硬币表面的周长就是绕硬币一周的长度。
可以用线绕硬币正好一圈,再测量线的长度。
3.(课件展示93页第3题)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生1: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绕长方形一周的长度。
把长方形每边的长量出来,再加起来。
也可以利用长方形的特点,用长加宽,再乘2。
生2:正方形的周长只需边长乘以4。
(二)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98页1题)下面四幅图分别是机灵狗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在()里标出序号。
实际看一看。
(1)组织学生先仔细观察,明确机灵狗所占的四个位置,然后进行判断。
(2)学生与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
2.(课件展示98页2题)先测量,再计算它们的周长。
(1)师: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师: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测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汇报,师生总结。
3.(课件展示98页3题)王奶奶想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5 米、宽3 米的长方形鸡圈。
(1)可以怎样围?画一画。
(2)分别计算出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学生们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三、达标检测
1.(课件展示98页4题)淘气用铁丝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课件展示98页5题)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小结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2: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生3: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五、教学板书
图形与几何
观察物体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六、教学反思
优点:1.本节课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来观察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缺点:应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题方法。
改进措施:在学生展现了不同算法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