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概念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0的意义,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加减法、0的概念和运算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实例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以及0的作用。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0的意义,能够进
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感,提高运
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0的意义,能够进行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以及0在加减法中的
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交流讨论法等,引导学生
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加减法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加减
法的含义。
3.知识讲解:讲解0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0在加减法
中的作用。
4.练习巩固: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巩固所学
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法的概念和0的作用。
6.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巩固
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加减法概念:
八. 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对加减法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0的意义的掌握情况。
3.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方法和节奏。
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以及0在加减法中的作用。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知识点儿整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儿:
1.加减法的概念:加法是指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符号“+”
表示;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移除一部分的运算,用符号“-”表示。
2.0的概念:0是一个特殊的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
数的分界点。
0表示没有数量。
3.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需要将相同数位的数字对
齐,从个位开始进行运算。
如果相加的结果超过10,则向前进一位,并将进
位的1加到下一位上;如果相减的结果小于0,则从上一位借1,并将借位的10加到当前位上。
4.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数数法、实物操作法、计数器计算法等
多种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5.加减法的应用:加减法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问题解决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计算长度、面积等。
6.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进行加减法运算,再进
行乘除法运算。
如果算式中有括号,则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
7.加减法的估算: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可以使用估算的方法,将数值
近似到最近的整十、整百等,以简化计算过程。
8.加减法的验算:在完成加减法运算后,可以通过反向运算(减法或加
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9.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时,可以尝试口算,
即直接在心算中得出结果;对于较复杂的运算,则需要使用笔算,即通过纸笔来进行计算。
10.加减法的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提高对加减法运算的熟练程度,
培养数感,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以上知识点儿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0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同步作业练习题:
1.以下哪个符号表示加法?()
2.以下哪个数是正数?()
3.23 + 17 的结果是()
4.35 - 18 的结果是()
5. 5 + 7 = _______
6.42 - 15 = _______
7.100 - 40 = _______
8.7 + 36 = _______
9.小明有20个苹果,他吃掉了8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答案:12个苹果
10.小华买了3个铅笔和2个橡皮,一共花了9元。
如果一个铅笔2元,
一个橡皮1.5元,请问小华买的铅笔和橡皮各是多少元?
答案:铅笔每个2元,共3个,所以铅笔一共6元;橡皮每个1.5元,共2个,所以橡皮一共3元。
小华买的铅笔和橡皮各是6元和3元。
11.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1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答案:5千克苹果,每千克10元,一共50元。
12.小明有1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5个糖果,还剩下多少个糖果?
答案:15 - 5 = 10个糖果,小明还剩下10个糖果。
13.小华买了4个面包和2个牛奶,面包每个3元,牛奶每个4元,一
共花了多少钱?
答案:面包4个,共4 × 3 = 12元;牛奶2个,共2 × 4 = 8元。
小华一共花了12 + 8 = 20元。
以上是本节课的同步作业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运算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