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宴聚餐活动逐年增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家宴服务经营者为农村地区消费者提供了灵活快捷、廉价方便的服务。

但是,此类经营方式涉及面广、量大、流动性强,没有固定场所,往往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边缘,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往往中毒人数多,后果严重。

因此,加强农村家宴的管理刻不容缓,不能单靠每年几次的专项整治或是突击检查来解决问题。

探索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守护农村家宴安全,已成为各级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一、XX区农村家宴经营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村家宴的规模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以XX区为例,2022年初,在该区市场监管局进行备案的家宴经营者有75家,到2022年底数量就增加到了181家,增长2.41倍。

由于农村餐饮服务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时限短、流动性强、地方散,加之“一条龙”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稳定,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健康卫生意识较为淡薄,而且多数集中在边远山区、偏僻村社,对其的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情况不容乐观。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举办方、承办方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一方面,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只关心宴席菜品味道是否美味、价格是否优惠,常常忽视家宴经营者的资质是否合规,是否进行备案,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等。

另一方面,承办方家宴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经营者普遍年龄偏大,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对食品安全未接受系统完善的培训。

同时,经营者往往还兼职采购和厨师两个重要的岗位,其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极高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从目前的备案情况来看,全区的农村家宴经营者都已办理备案登记,但是其对每场宴席的登记报告依然缺乏主动性,全年到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处进行报告的家宴数量较少。

同时,由于该行业从业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按要求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经营者普遍未对参与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操作培训和食品安全培训,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二)加工制作过程状况堪忧。

卫生方面,农村家庭的厨房面积小,并不适合大量的食品加工。

目前农村家宴经营者基本没有固定场所,多在老百姓房前屋后、院坝临时搭建,有的还离家禽圈舍近,卫生条件较差,特别是夏秋季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蚊蝇孳生,更是卫生的雷区。

制作过程方面特别是在凉菜加工制作过程中,无法提供专用的操作间,往往是随意设置一块案板进行切配,由于凉菜是直接食用,脏乱的环境带来了极高的食品安全风险。

另外,操作场所无“三防”措施,有的甚至没有足够的操作台和操作空间,直接把食材放置于地面,食材与非食材混放,生熟食品混用容器、混用砧板和刀具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2022年3月在四川泸州就发生了一起由于厨师将作为燃料的醇基燃料混放到加工制作场所,导致4人死亡13人住院观察的食物中毒事件。

(三)食材采购存在管理“真空”。

家宴采购的原料种类繁多,涉及鲜活肉蔬、干货调料等等。

但是由于采购人员大多没有通过正式培训,缺乏对不同原料质量要求的知识,多从经济实惠、省钱的角度出发,既不认真检查食材质量,也常常不索要票证,更没有建立食品进货
台帐,导致劣质、过期变质食材很容易买进使用,食品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无法追溯源头。

(四)存在用水用电用气等安全隐患。

农村家宴制作现场水管、天然气管未按安全规范操作,随意搭建炉灶、私拉乱接电线现象严重。

家宴参与人员复杂,尤其是老人、小孩、残疾人、妇孺等的频繁进出,以及家禽、猫、狗等动物的随意穿行,导致水、电、气的安全隐患更加突显。

(五)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机构改革前,镇乡街道均设立食药监所,监管人员专职从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改革后,市场监管部门看似力量增强,却要兼顾原工商、质量、食药监、知识产权等职能职责,加之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还处于不断调整阶段,食品监管力量大大削弱。

虽然近年来市级层面也在探索建立各类信息化平台,但由于系统操作繁琐、数据不够准确,在实际运用中不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制约了工作开展。

例如,我市目前“XX阳光食品APP”和“XX食安智慧监管APP”,负责宴席上报、登记和场所风险隐患排查,但农村家宴举办者、承办者和协管员往往对监管部门政策关注不够,通常不能熟练地自主进行线上备案、上报信息,普遍还是选择到乡镇市场监管所,由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办理,不但占用监管部门行政资源,也造成群众往来奔波。

三、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
农村自办宴席餐饮食品安全涉及多渠道多环节,提高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是保障自办宴席安全的治本之策。

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的宣传培训,同时在农村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特别要注意,宣传内容应通俗易懂,用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资料、漫画、科普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常识。

同时,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村营造提倡节约,移风易俗的宣传氛围,避免和减少大型集体聚餐。

可探索成立家宴经营者协会,一方面如实掌握该行业的数量和活动情况,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促使经营者自觉学习、自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行业规范,便于监管。

(二)强化家宴事前报备和事中监管
在农村集体聚餐举办前,要求经营者提前告知市场监管部门,如实报备办酒时间、地点、桌数、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食品清单、厨师等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等情况,并签订《XX市家庭集体宴席食品安全承诺书》,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针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特殊性,要结合各街镇实际,强化事中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的作用,明确其信息报告、现场监督、安全知识宣传、协同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等工作职责。

各基层市场监管所要对农民群体性聚餐在申报、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农村家庭集体聚餐活动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管指导
一是针对农村家宴餐具清消措施不到位问题,要在卫生意识上予以加强。

对反复使用的食具,除了进行正常的刷洗外,应指导从业人员借助于农村用水和燃料的优势,采用煮沸或蒸沸方式消毒,尽量加大煮沸和蒸沸的时间,从而保证餐具的卫生安全。

二是操作场所的卫生,针对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规定,尤其是夏秋季节,蚊蝇孳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变快,这就应要求经营者严格落实食品储存要求,确保食品不能腐烂变质。

(四)加强基层监管力量
相关部门、镇街要高度重视家宴食品安全,定期分析研判,制定切实管用的工作措施。

要加强基层监管人员和村社区协管员培训和考核激励,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做好农村家宴的日常监管,确保农村家宴安全。

建议市财政明确按月分别落实协管员补贴,在不产生额外财政支出前提下,应综合考虑辖区人口数量比例配备协管员,而不单纯以行政村为单位。

(五)推进农村家宴固定场所建设。

利用撤并了的村办公场所、村学校等,借鉴浙江等地案列,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村家宴服务中心,为老百姓办席提供干净、安全场所,减少农村集体用餐的安全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