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年4月27日上午7:30-10:00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谈中国画的雅和俗
刘旦宅
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

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

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浓装丽色被认为雅———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

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

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文化修养。

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滥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

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因此,绘画上的雅、俗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俗。

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幡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

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

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

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

元代的雅逸,是两宋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

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实际上是婉转的否定,否定他画的要点是不能雅。

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其中要点也是不能雅。

周臣确有自知之明。

俗话说: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

话有点绝对,但说出了俗病是顽症。

然而用猛药可能会有所收获,但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

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再是初级阶段的东
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荣登了大雅之堂。

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气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

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

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

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底,土到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

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

俗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

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

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

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

“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更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

1. 下列有关雅和俗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以清瘦俊爽为雅的六朝相比,丰满肥腴、色彩浓艳之俗是显而易见的。

然后在唐代却被认为雅。

可见,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的俗在今天可能就会变成为雅。

B.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底、土到家,却别有一番俗趣。

可见,俗未必是坏。

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

C.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晚年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

由此可见,雅和俗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大俗往往能成为大雅。

D.俗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雅则是艺术的尖端。

然而二者是可以共存的,雅和俗可以在同一幅作品中和谐共生,这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东坡对吴道子和王维两人的画都有很高的赞语,但认为王维的画比吴道子的画要高出一筹,其原因在于王维的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B. 北宋宫廷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

这些命题画虽然不俗,却还算不上雅。

可见绘画的雅逸,关键在于题材。

C. 戴进的画被后人否定,周臣自叹画不如唐寅,共同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画不能雅。

假如二人读他个千卷书,提高文化修养,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

D. 元代的画在雅逸方面超越了两宋的画。

这反映出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已经认识到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文化修养,但其实最早追溯到五代时期,文化修养作为雅的标准,已经开始在绘画中提倡。

B. 黄几复另立“神”于他所认为的绘画最高标准的“逸”上,标志着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

C. “逸”和“神”的不同之处在于,“神”更多地表现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而“逸”则是技巧和画家(而非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D. 俗话说: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

道出了俗病是顽症,绘画上的俗病也是无法治愈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印松亭家传
【清】姚鼐
印君讳宪曾,字昭服,宝山县人也。

祖曰辑瑞,考曰克仁。

克仁无子,其弟广西太平府知府光任生君,以君为之后。

中乾隆十五年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分发广东为翁源知县,以能吏称。

其后内擢补吏部稽动司员外郎,三擢至吏科给事中,京察一等。

乾隆四十六年,命为浙江宁绍台兵备道。

其在宁绍凡八年,尝修海宁石塘有功;榷海关尽去.苛征,商民喜之。

宁绍岁造战船,以樟木为材,君采购严禁吏蠹,毋扰于民,而公事修办。

大计列一等,当擢而君疾,引归数月而卒,年七十一。

君为人孝弟慈仁。

其在京师,遭本生父母丧哀甚,见者不能与言也。

平居和易爱人,人乐亲之。

交友乡里至都,居君寓舍常满,有求索者必应。

事有就君谋者,必尽其虑。

及君外任,则求君者益广,君意常若有歉于人者然,故求者虽频数不以自沮。

其处内外职,屡治刑狱,而意一出于慈仁矜全,多赖以生者。

鼐与君及泰州侍庶常朝,皆以乡试同年相知。

侍君负气疾.恶,同年生多遭诮责,然独重君,尝谓鼐:“印君真长者也!”其后庶常没.于京师,君视其棺殓尤备。

君生平寡欲,独好鼓.琴,晚而自号松亭云。

子三:曰鸿经、鸿绪、鸿纬。

君居官为政之详,钱辛楣少詹事已为志墓具之。

鼐更以所知者为传,以授其子焉。

4.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榷海关尽去.苛征去:免除
B. 其后庶常没.于京师没:去世
C. 侍君负气疾.恶疾:痛恨
D. 独好鼓.琴鼓:鼓乐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印君真长者也”的一组是(3分)
①其在京师,遭本生父母丧哀甚,见者不能与言也②平居和易爱人,人乐亲之
③事有就君谋者,必尽其虑④鼐与君及泰州侍庶常朝,皆以乡试同年相知⑤君视其棺殓尤备⑥君生平寡欲,独好鼓琴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②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 印君是宝山县人。

其祖父名叫印辑瑞,父亲名叫印克仁。

B. 印君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到广东担任翁源知县,以能吏著称。

C. 印君对父母非常孝敬。

印克仁去世时,他悲哀之极,见到他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话。

D. 作者与印松亭、侍庶常一起上朝,都因是同年参加乡试而相知。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计列一等,当擢而君疾,引归数月而卒,年七十一。

(5分)
(2)其处内外职,屡治刑狱,而意一出于慈仁矜全,多赖以生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早发中岩寺别契直上人
(唐)许浑
苍苍松桂阴,残月半西岑。

素壁寒灯暗,红炉夜火深。

厨开山鼠散,钟尽岭猿吟。

行役方如此,逢师懒话心
8.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6分)
9. 尾联中的“懒”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绪?(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

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

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

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

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苏七块》)(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构思精巧。

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张四来看病的时候,苏七块开始视若不见,眼不离牌;待张四码出七块银元后,迅速出手治病。

小说通过前后对比,栩栩如生地突显了苏七块“认钱不认人”的特点。

C、华大夫行善却不想让别人知道,在他的影响下,连苛刻的苏大夫都能不再计较钱的问题了。

D、本文有一些带天津调的词语,如“天津卫挂头牌、格色、嘛规矩、挨贬”等,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写作时注重地方特色,也很好体现了“奇人”所在的“俗世”氛围。

E、作者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情节几经起伏,引人入胜。

(2)第2自然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3)“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6分)
(4)小说结尾处,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是什么?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你认为苏大夫身上有哪些令他钦佩的东西?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来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茅盾在鲁艺
来到鲁艺,茅盾看到两孔窑洞,一孔有门,另一孔只有窗户,两孔间有一通道。

洞壁刷了白灰,洞口向阳,窗格上虽糊的是白纸,光线却很充足。

茅盾夫妇商量,里面一孔作卧室和书房,外面一孔作客厅兼饭厅。

窑洞前是一块小平台。

平台下面是翠绿的菜地,有许多正在泛红的蕃茄。

不远处传来潺潺的溪水声。

窑洞离地面仅两米,十几步台阶,进出方便。

茅盾对这个住处很满意。

小警卫员准时来报到了。

“这是我爱人,”茅盾指着妻子说,“以后你就叫她德止吧。


茅盾妻子笑着说:“往后就多麻烦你了,你有什么事要我们帮助的,只管说,别客气。

从新疆出来时,走的太急,好多东西都没有带来,看你鞋子破得不像样了,我还带了一块布,就给你做两三双鞋子穿吧。

”从此,这个小任每天负责茅盾的警卫,给茅盾拿公文包,送信件,牵马匹,打饭,打水和采购东西。

搬到鲁艺以后,茅盾应邀去给鲁艺文学系的学员讲中国市民文学发展史。

从新疆出来时,他什么书都没有带。

此时要讲课,总不能只凭记忆吧?他便去找周扬。

周扬给他拿来了一本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

这是一本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

茅盾如获至宝,参考这本书,又凭他的博闻强记,他边写边讲《中国市民文学概论》。

盘腿坐在篮球场上的鲁艺学员,神情专注地听茅盾分析市民文学的三部代表作《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

在教学之余,茅盾还到学员住的窑洞串门。

他谦逊亲切的态度使学员们无拘无束地提出许多问题。

他对学员们谈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也讲荷马史诗,赞美《伊里亚特》、《奥德赛》中形象的准确性、独创性。

有时,他走出自家的窑洞,绕过另一个山头,到鲁艺教员居住的东山住宅区去和新老朋友谈心,观察人,体验生活。

这里是文艺家之家,茅盾发现每一个窑洞的布置装饰各各不同,反映出主人的独特的个性来。

艺术家们用最简陋的物质条件将他们的住所(窑洞)布置得或清雅,或明艳,或雄壮,或奇特。

每当夕阳在山,红霞照眼,这遥遥相对的东西两山(教员住宅区与美术工场区),便有一簇一簇的人儿,在他们门前的广场上逍遥散步,谈天游戏。

艺术家的夫人们,用她们自制的小座车推着孩子们慢慢地走,或是抱着挽着孩子聚在一堆谈天。

她们也是一律的灰布制服,但是她们的“小天使们”却一个个打扮得新奇艳丽。

给他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的,是夏季晚上的鲁艺。

后来他追记道:“……月圆之夜,天空无半点云彩,仰视长空,万里深蓝,明星点点。

这时候,‘鲁艺’大礼堂后边第一个院子里,正展开一幅诗意的画面,两列峨特式的石头建筑,巍然隔院对峙,这是学生的宿舍。

……月明之下,树影婆娑,三人五人一小堆的青年,席地而坐,有靠着一株树的,也有在游廊的石级上的,有人在低语谈心,有人在月光下看书。

但也有人琮琮地弹着曼陀琳,有人在低声的和唱,如微风穿幽篁,悠然而又洒然,但渐渐和唱者多了,从宿舍里也传出了歌曲的旋律。

于是,突然男低音、女高音一齐迸发,曼陀琳以外又加进了小提琴和箫管,错落回旋,而终于大家不谋而合地唱起‘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来……这些穿灰制服吃小米饭的青年男女,就是这样的感情淋漓,大气磅礴的!”(《记“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这段时间里,茅盾自己也穿着一身八路军的灰布制服,天天吃的小米饭或南瓜汤,只是由于他患眼病而常戴一副墨镜,与别人稍有不同。

(节选自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家。

1940年,茅盾一家从新疆逃出盛世才的魔掌,辗转到达延安。

在周扬的安排下,住进鲁迅艺术文学院。

4个月后,应周恩来的要求,离开延安到重庆工作。

到重庆后茅盾陆续创作《风景谈》、《白杨礼赞》等优秀作品。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一方面再现了一代文豪茅盾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生活的情景,另一方面,也透过茅盾的眼睛,展现了延安鲁艺人的学习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B、参考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这本书,茅盾写出了《中国市民文学概论》,茅盾的这本书后来成为给鲁艺的学生上课的讲稿。

C、艺术家的夫人们是一律的灰布制服,但是她们的“小天使们”却一个个打扮得新奇艳丽。

这体现了这批艺术家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依然有着对艺术,对美的追求。

D、茅盾对他的住处很满意,是因为有两孔窑洞,窑洞前是一块小平台,平台下面是翠绿的菜地,不远处传来潺潺的溪水声。

茅盾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E、夏季晚上的鲁艺给了茅盾深刻印象,是因为这夜色优美,学生宿舍的院子里,学生交谈、学习的场景以及他们歌唱“风在吼,马在啸”的气势,让茅盾感到这才是一个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2)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艺的师生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试简要概括。

(6分)(3)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茅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
(4)物质条件粗朴简陋的鲁艺成为了艺术家成长的摇篮。

请结合文本材料和你自身的学习环境来谈谈,什么样的学校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骄傲的人最终总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

②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的精神气象。

③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A.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B.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C.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卓尔不群 D.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出类拔萃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此次公务员省考考点大部分都集中在武昌光谷附近的大学,恰逢周末,周边又是商业区,考点附近的交通情况不容乐观。

B、历史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C、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摄影活动, 旨在通过镜头展现乡村医生常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青春,呼吁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农村地区改善医疗条件。

D、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 并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是一种有关写作态度的边缘试验, ,,。

,,。

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

①未及修改便已经传送出去发表②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做”的痕迹
③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④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
⑤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⑥比较彻底地阻断了“做学问”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图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①⑥②④⑤ C.⑥①⑤②③④ D.⑥②④⑤③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①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

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 ” 的奇效。

17、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舞剧《孔雀》中
的精彩瞬间。

请发挥想象,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要求:至少
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德国的机场停车,停车费一般是15分钟1欧元。

因很多人停
车很久,停车费算下来常高达十几甚至数十欧元。

但是那里的很多中
国人都知道一个技巧,那就是明目张胆地将车停到禁止停车的地方,
然后自然会有警察会来给车贴违规停车罚单,但这个罚单一旦贴了之后就再也没人管了,车随便在那里停多久都行。

而这种罚款只有几欧元,时间越长就比正规停车越显得节约。

据说德国人做梦都想不到还可以这样操作。

他们感慨地说:“中国人太聪明了!”
请自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