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语文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晋中市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语文适应性模拟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画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居,驻足端详,触景生情
....,不仅潸然落泪。
B.班长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令人敬佩。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
....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D.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
....了二三十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海洋深处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巨大的潜力是不言而喻
....的。
B.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
妙惟肖
...。
C.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
必妄自菲薄
....。
D.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③①
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长篇小说《水浒传》中,金枪手徐宁设计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的双鞭呼延灼最后使用钩镰枪破了“连环马”。
B.孙悟空的称呼很多,例如玉皇大帝授给他的官职是“弼马温”,唐僧收他为徒时为他取名“行者”,如来佛授给孙悟空的品职是“斗战胜佛”。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见闻感受。
D.《格列佛游记》中,由于格列佛引起皇后及一些大臣不满,小人国朝廷曾一度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再慢慢减少他的饮食,直到将他饿死。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带挈./锲.而不舍诓.骗/热泪盈眶.
B.气概./感慨.万千拜谒./竭.尽全力
C.愧赧./赫赫
..扬扬归省./不省.人事
D.喷薄./厚积薄.发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6.阅读下列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当我们步入无想山森林公园竹海大道两边的林间世界,享受着清幽的氛.围时,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仔细找找!也许,你会辨认出伪装高手尺蠖,正假扮成枯枝,迷惑着“敌人”;也许,你会看到忙碌的鼠妇,从潮湿的落叶堆中爬出,正把钟爱的腐zhí质转化成大地的养分;。
当我们沉浸.在静谧中,享受着休闲生活,其实竹林中的动物们在过着它们的生活。
选择“爱”一词的正楷字体或行楷字体,进行临写。
____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氛.(_________)围②腐zhí(_________)质③沉浸.(__________)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却、也、就”三个词中选择一个,填入文段最后一句的方框中,并简明说说选择该词的理由。
你选择的词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
(《观猎》)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爱上层楼,
__________________。
(《丑奴儿》)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8.名著阅读
①《水浒传》中的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鲁智深叫“花和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醉打山门”一事可见这一点;宋江绰号“________”,是因为他重情重义,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从________________一事中可见这一点。
《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说的是________(人名)。
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名句都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狼》《画皮》等都是清代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中的名篇。
③《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____的一部长篇小说。
下面与这部小说相关的选项有__________(多选)。
A.羊脂球 B.无人孤岛
C.“星期五” D.诺第留斯号
E.与野人战斗 F.坚韧意志,顽强生存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颈联历来被认为是千古绝唱,请说说这联好在哪里?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
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
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
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之:去、往
C.汝慎无往就.死也就:完成
D.或.语之曰或:有人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D.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②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
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
“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
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
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
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
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
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
..“微信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B.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
近视的患者,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
C.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
“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D.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2.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
3.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4.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
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
”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如此现状的心理原因,并向其列出“微信控”的主要危害。
12.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
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
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
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
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
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
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
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
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
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
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
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
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
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
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
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
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
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
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
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
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
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
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
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
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
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
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
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
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
后来我才知
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
花期就是死期。
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
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
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
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
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3.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不会失去
①我是被领养的。
那时我三四岁,在福利院。
在那么多前来献爱心的人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她。
她不像其他人那样看我们时同情心泛滥,甚至眼角湿润,走的时候却满脸轻松。
她很漠然,仿佛这一切与她无关。
我很刻意地贴近她,面对小孩子的心计,大人们总是不明所以,大家说“这孩子跟你真有缘”。
最后,我成了她的养女。
②刚到她家的时候,我时刻跟在她身边,越有人的时候,越喜欢大声叫她“妈妈”。
她很少说话,也很少出去玩。
她房间里有两张黑白照片,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
我长大后才知道,当年她丈夫在送儿子去上大学的途中,遭遇了车祸。
③别的小孩在撒娇要玩具时,我已经能自己洗澡洗衣服,帮她到小超市买东西了。
她有些冷淡,但我从不介意,她能给我一个家,我已经很满足了。
④记忆中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她带我去逛庙会。
我特别兴奋,走在路上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妈妈带我逛庙会啦!挤在人群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但依然很有兴致。
我想吃糖葫芦,她帮我去买了。
我慌了,开始跟着人流向前挤,忘了在原地等她。
我不知道自己最后是怎么凭着记忆,最终跑回了家。
那时天已经很黑,她没有开灯,就在屋里坐着,看到我推门进来,呆呆地盯着我看了好久,然后暗暗舒了一口气,说:“回来了,我去做饭。
”那天夜里,我听到她轻轻地啜泣……
⑤我上四年级时,家里来了一只流浪猫,赖着不走。
那只猫又肥又丑,我要赶它走,她却无所谓——“它愿意留下就留下吧”。
她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肥崽。
我讨厌肥崽,因为我一看到它,就会想起当年的自己。
于是我每天都跟那只丑猫对峙,凶它,想把它吓走。
但那只猫很是忍辱负重,完全没有一只猫该有的尊严,这让我更讨厌它。
有段时间,我用过各种方式,比如蒙上它的眼睛,坐着公交车,把它扔到很远的地方去。
她知道我把猫丢了,也没有跟我生气。
可是,不管我把肥崽扔多远,它都能自己找回家来。
肥崽回来时,她就默默地在它的食盆里放好猫粮,就像习
惯了它只是出去玩几天而已。
⑥长大了,“远走高飞”这个词对我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我特意选择到离家很远的城市念大学,同学们一到假期就忙着回家,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回家多浪费时间,用这时间学习,旅行,做兼职,哪一项不是好处多多?大学毕业后,我一个人去了澳洲,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年。
可我知道,无论我飞多远,总有一天,我还是会回到她身边。
那一次她住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接到消息的我一路狂奔,当看到病房里她躺在那里形销骨立的样子,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⑦再后来,我在老家找了工作,能每天回家,吃她做的晚饭,摸一摸已经老得不爱动弹的肥崽。
她比以前爱唠叨了些,我也知道了很多不曾知道的细节:“那会儿我刚刚失去了丈夫和儿子,觉得老天很不公平,有段时间一直想去死。
朋友拉着我去信神,但没有用,神也救不了我。
可是,你那么小,拉着我的衣襟不放手,那眼神让我觉得,我还必须得活着。
”“你在庙会上丢了的那次,我是真害怕啊,我都不敢哭,觉得这大概就是我的命。
”“你和肥崽争宠的那段时期,是我觉得生活最有意思的时候。
后来,你长大了,要飞走了,我不能拖你后腿啊。
”……随着妈妈抽丝剥茧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她,在失去至亲后最煎熬的日子里,每天像孩子似的哭。
有时,她会以为儿子还在上学,老公还在上班,她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没人吃时,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幻觉。
她对任何人表现出来的冷漠,只是怕再一次失去。
她一直不给我依赖她的机会,也是因为,她不想让我在失去她时,再体验一次,她曾经的痛不欲生。
⑧我知道她这一生失去的太多,我从小逼自己早熟,逼自己坚强,就是为了等长大后,有能力向她证明“放心,你不会失去我”。
妈妈却搖摇头:“不,我早就不怕失去了。
”她笑了笑,“表面上好像是我给了你一个家,其实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
”是的,我们得到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都还能保有对生活爱的能力,那才是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福利院时我就刻意贴近妈妈,并成功被领养,可见我是个功于心计的人。
B.越有人的时候,越喜欢大声叫她“妈妈”,可见“我”因被妈妈领养而感到幸福。
C.“我”讨厌肥崽不仅是因为它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还因为它分享了妈妈的爱。
D.长大后的“我”终于明白这么多年来妈妈对“我”表现出的冷漠,其实也是一种爱。
2.文章以“永远不会失去”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她不像其他人那样看我们时同情心泛滥,甚至眼角湿润走的时候却满脸轻松。
”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那时天已经很黑,她没有开灯,就在屋里坐着,看到我推门进来,呆.
呆地
.......,说:‘回来了我去做饭。
’”请对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赏析。
..盯着我看了好久,然后暗暗舒了一口气
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文章为什么多次反复写妈妈对人、对事的冷漠,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述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公交车在路口急刹,一位小学生手里的豆浆摔在车厢里,流了一地。
过了半分钟,车辆行驶平稳后,她站起来把豆浆纸杯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内,回到座位后又从书包内拿出纸巾,之后的十分钟里,小女孩不停地蹲下、擦地、起身,进行了大约12次,用光两包纸巾将地面擦干,然后下车离开。
最近,这名小学生在公交车上擦地的一幕成为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有人为她点赞,有人认为她在公交车上这样做不安全。
请写一写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含标点60字以内)
四、写作
15.作文
人只有摆脱依赖,才能成长为自己所希望的模样。
不少中学生一方面追求自主独立,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对大人的依赖。
你有这样的经历或体会吗?
请从“独立”与“依赖”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不少于5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B句“不耻下问”指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不感到羞耻,不符合语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B
【解题分析】
B项,“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应该用“栩栩如生”。
3、D
【解题分析】
思路一:结合横线后语句“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分析:由己及人,前面语句的顺序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
排序为:②③①,选D。
思路二:结合“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
”分析,“人的思维方式” 照应“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行为习惯”照应“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与世界的关系” 照应“人懂得尊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