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背影》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摘要:《背影》以极高的白描技巧,把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白描父爱感恩父子情深
朱自清的《背影》自问世以来,历经近九十个春秋,一直被视为现代经典散文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背影》以其质朴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质的语言、准确纯熟的白描手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净化了几代人的灵魂。
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个生活片断,在忠实朴素的叙述中,让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尽情地流淌,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从技巧极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诚挚无言的父爱。
作者那发自肺腑的对老父亲的真情告白,使我们不能不惊叹人间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每每读来,无不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朱自清写的则是那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浮雕式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无愧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就把中国式父亲对儿子的那无可复加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达诚挚的父爱
《背影》中,朱自清没有写父爱的一件件琐事,只是通过父亲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诚挚的父爱。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描写的,不只在于传形,而更主要的在于传神。
父亲年纪大身体发胖,行动困难,必须
“努力”爬月台,而那“攀”、“缩”、“倾”的动作,不仅显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心,一份让子女永远也回报不了的爱、报答不清的情。
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挚的父爱,感受到了无价的真情,使“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因而使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中铸成了永恒的浮雕。
写送别朱自清只简单记述了父亲短短的四句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就这简单的几句,它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那无可复加的爱,极为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父亲那体贴、爱怜、依依不舍的心情,可谓传神入画。
2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感恩的心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达的自己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
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都在那淡淡勾勒中描写得恰到好处。
“我”的四次落泪以及对父亲的情感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变化,不仅使父亲对我的爱通过
“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而每次“泪水”的出现也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
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这不仅是对父亲能力的敬佩,也有自己的深愧、自责与叹息,更有对父爱的感悟。
作者巧妙选择“背影”这个角度,也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
朱自清先生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活的磨炼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这种无言的父爱。
3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父子情深”
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主要特点首要在于透视法,有深度有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中国人在亲情表达上也颇为雷同,人们往往重行而轻言,爱之愈深,藏之愈深。
在《背影》中我们看到,送
别时父亲对儿子始终没有半点亲昵,言语也不多,到最后总共就说了几句话。
儿子也同样没有把对父亲的感激与挚爱说出口。
但朱自清巧妙选择“背影”这个角度,用白描的手法让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也让儿子从父亲的“背影”里感悟到无限的父爱,使亲子之爱、父子之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这既是中国民族情感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白描手法运用的精妙之处,难怪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而就在这种诗意中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父子情,让人读罢感叹不已。
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其角度、视野不断扩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疑是一件好事,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但无论如何,谁都无法否认《背影》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无法否认它是我们今天依然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无法否认朱自清白描手法运用精妙之处。
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地评价古人,这是做学问人起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6.
[2]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出版,2005:14-16.
[3]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三联书店,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