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题考点分析及复习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运用题考点分析及复习建议
这道题多达20分,自然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111。

一、真题回看
1.试题“很不稳定”。

“语用”题向来被称为高考试题的“试验田”,新高考试题更是如此。

2.材料内容“不拘一格”。

一则语料一个具体情境,社会生活、科学知识、文学片断……
都有可能。

3.语体偏重“实用”。

3年6则语料,只有2023年第二则是“文学作品”。

体现出试卷整体上所谓“实用”“论述”“文学”三类文本兼顾的特点。

二、“考点”分析
考查内容看起来复杂多变,但可能就只一个“考点”——“在具体情境中,怎样的表达最合宜”。

1.表达的合宜,考查具体内容包括表述的准确、简洁、连贯、得体等。

比如2023年第19题: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②他虽然能轻松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

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上述语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
参考答案:(1)“只能望其项背”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用词正误)。

(2)“促使”修改为“导致”(用词准确)。

(3)“虽然”修改为“但是”(用词正误,连贯)——它们跟常说的“语病”题,是一样的吗?笼而统之,表达得不“合宜”,大致都可算“语病”;但跟我们之前熟悉的“改病句”的用意未必相同。

2.表达的合宜,特别强调对“语境”的揣摩。

有怎样的语境,就会有怎样的“考点”“要求”。

比如2023年第20题: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分)
参考答案:(1)“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2)“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3)“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比如第21题: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4分)
参考答案:第1处:(1)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词起到强调作用;(2)逗号提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突出前行的艰难。

第2处:(1)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2)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比如第22题:
语言文字运用1和2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参考答案:第一句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第二句中的表示相似。

——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离开了具体语境,就丧失了试题的考查点。

三、复习建议
1.大数量用陌生语段训练
在没有“考点”只讲求“语境”的试题中,“大模型”“大数据”是高级有效学习方法。

“陌生”题是接近高考真题的样式。

它意味着考查点不应局限于“连贯”“准确”“清晰”等,而是现实语言文字运用中所有可能的“点”。

2.语料以“实用文”为主
即使是文学作品片断,也要以考查语意为主,而不是指向“艺术鉴赏”方向。

3.“考点”不宜分得过多,容易顾此失彼
长短句变换、补写、填空、修辞效果、标点使用、遣词造句、语病修改……类似“语用”样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毫无疑问,就复习实践看,必然要有轻重之分。

这种轻重之别,还是以“语用”中出现的频率高下为取舍指标。

四、常见问题或注意事项
1.语用题或者并没有“固定”“常见”考点。

值得留心的是,“连贯”“修辞效果”“语病”看起来出现频率较高,但跟之前的“考点”并不完全一样。

2.关注“得体”这个考点。

“得体”最讲求具体语境,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类试题。

3.“成语填空”或不用特别针对。

可以把这道题理解为我们熟悉的“连贯”题,它与根据语境补写短句没有本质区别。

专门的“成语专题”训练的复习性价比可能不高。

——很明显,这种“语用”能力没有长期的实践积累而单靠高三复习,估计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