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九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提升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右图为1920年上海《申报》上发表的漫画,名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
图中四个农家装束的老百姓在挖刨一棵写着“军阀”二字的老枯树。
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北洋军阀破坏报社言论自由
B.人们渴望结束军阀混战局面
C.知识分子发动群众改造社会
D.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观念解放
3.[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测试]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门工作报告显示,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40%,工人占23%,学生占25%,商人不足10%。
这表明( ) A.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B.国民党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有力支持
C.广东省是开展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带 D.扶助农工政策在广东取得明显效果
4.[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
它打击了西北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形成方圆数百里的红色区域。
该起义的武装应该称为( )
A.国民革命军 B.工农革命军
C.新四军 D.八路军
5.[2018·山东淄博一中高三4月检测]“以满铁和关东州为首,日本对满投资于1930年达16.17亿日元,占列国对满投资的70%,这是日本国外投资的58%集中于满洲的结果。
1930年年底,在满洲的日人有28700人,在满日人是国外最大的日人集团,同时也是在中国最大的外国人集团,故满洲无疑是日本过剩人口的推销‘市场’”。
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即 B.日本视中国满洲为其生命线
C.日本正在推行“以战养战”策略 D.中国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辽阔
6.[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一模]《敌机飞临南京》为《拉贝日记》的南京卷,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在南京撰写的日记,同时还附有拉贝保存的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及其翔实说明。
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始末 B.中国局部抗战的事迹
C.日本在中国制造屠城事件 D.国共联合抗战的原因
7.[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诗人何其芳笔下的这一景象突出说明( )
A.国民政府迫害民主人士 B.红军三大主力齐聚陕北
C.土地改革政策深得民心 D.爱国青年追求理想自由
8.[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认为,中国战争
年代初期,又发展演变成“∑”型空间格局(如图所示)。
这一变化
.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 B.奠定了上海远东经济中心的地位
.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D.拉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
国民收入就业人口
1887年1936年1887年
69.62 64.50 80.00
(%) 30.38 35.50 20.00
.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专题九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提升卷
1.C 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问题与主义的讨论,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基础,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A项错误;B项夸大了这场争论的作用,排除;这场争论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在分歧,D项错误。
2.B 从材料中《申报》发表的漫画“《共去厌物,道路平坦》”和“4个农家装束的老百姓在挖刨1棵写着‘军阀’二字的老枯树”可知,人民反对军阀,渴望结束军阀混战局面,B项正确;漫画的发表说明当时人们有一定的言论自由,A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还没有认识到农民群众的力量,还没有发动群众,C项错误;D项说法夸大了漫画的作用,排除D项。
3.D 材料反映了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工人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国民党在广东省开展工农运动效果明显,得到了广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拥护和支持,D项正确;国民党一直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广东省的情况,不清楚其他地区的情况,B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广东省国民党党员成分的变化,不能反映广东省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C项错误。
4.B 从材料中的“大革命失败后”可知,这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再结合“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红色区域”等信息可知,这支军队应是土地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军,B项正确;国民革命军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的称号,A项错误;新四军和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军队称号,C、D两项错误。
5.B 从材料中日本对满洲的投资和移民情况可知,日本视中国满洲为其生命线,B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与材料中的1930年不符,A项错误;1930年中日战争还未爆发,谈不上“以战养战”,C项错误;D 项不是实质性问题,排除。
6.C 根据题干可知,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体现了日本在中国制造屠城事件——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C项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于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中国局部抗战,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7.D 从材料中的“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走进城门……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装,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和延安是革命圣地的史实可知,爱国青年追求理想自由,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土地改革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中延安的情况不符,C项错误。
8.D 从材料中的“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可知,该处的“中国战争”指的是解放战争,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政权的性质,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美国人意识形态色彩,C项错误;材料中记者强调的是在解放战争中中共得民心,人民支持共产党,这是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所在,D项正确。
9.A 根据材料“1948年4月30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四五月间,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A项正确;北平的解放是1949年初,B项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政治协商制度,C项错误;D项是1954年,排除。
10.C 从材料中的由“之”字型空间格局到“∑”型空间格局的变化反映了经济中心向沿海的通商口岸转移,这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经济重心南移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进程,缺少与内地和远东其他地区的比较,B、D两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
11.C 从材料中1887~1936年间,农业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可知,近代中国工业文明有了一定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是近代中国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发展,A项错误;仅从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的变化不能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B项错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D项错误。
12.D 1949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工业界危机严重,已临破产边缘”表明国民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了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项正确;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衰退,而日本掠夺造成残酷的经济损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B项错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阴谋的表现是1945年蒋介石倡议重庆和谈,C项错误。
13.答案:(1)原因:云南的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环境不利;帝国主义国家对西南地区的资源掠夺。
特点:历史悠久;起于民间;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逐步增多;诚信经营,声誉好;近代以来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地位越来越重要。
(2)贡献: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有助于商业市镇的兴起;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其诚
信意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爱国精神感召后人。
14.答案:示例一论题:民国初年全国报刊、政党和社团发展的原因。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西学东渐”的深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北京和上海等城市是中国近代文化与教育事业的中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高度评价。
示例二论题:民国初年全国报刊、政党和社团发展的影响。
阐述:增加了大批独立职业;扩大了知识阶层群体的规模;促进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推动中国接纳和发展现代文明。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通过解读表格信息,围绕“民国初年全国报刊、政党和社团的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中的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从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