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溪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第Ⅰ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垝.垣(guǐ)倾.慕(qīng)罗衾.(qīn)长歌当.哭(dāng)
B.屋椽.(chuán)机杼.(zhù)与.会(yǔ)羽扇纶.巾(guān)
C.编纂.(zuǎn)伶俜.(pīng)殷.(yān)红低声悄.(qiāo)语
D.潺潺.(chán)蹊.跷(qī)歆.羡(xīn)吹毛求疵.(c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参差待价而估班驳树立典型
B.艰苦因循守旧寂寥沧海一粟
C.赌博计日成功藉贯甘之如贻
D.裹腹出奇制胜震撼合盘托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
案叫绝。

....
C.同学们对如何用好《语文读本》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后我想补充两点作为抛砖引玉
....吧。

D.张家界自有它独特之处,奇峰异岭,峰回路转,云雾弥漫,其景色之美,可谓出神入化
....,大有鬼斧神工之妙。

4.下列四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新华社发表调查文章,认为“山寨春晚”是初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山寨春晚”的出现,“山寨”这个的网络热词发生了语义学上的变化。

B.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被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C.分析人士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失业率都居高不下,原因可能是由各行业的雇主在确认经济复苏之前,不愿意增加雇员造成的。

D.体育教学和训练有自身的规律,但是很多体校教师为了短期能出成绩,过早地让青少年接受专业训练,于是成为束缚他们未来发展的枷锁。

5.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

,,,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④⑤①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①④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日本人对节能“着了魔”
在许多国家,高涨的油价掏空了大家的钱包,甚至引发经济减速的担忧。

但是,在日本,一位名叫木村公信的建筑师说,他一点也感觉不到这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他每月在能源上的开支比一年前还低了。

一个原因是他新使用的家用燃料电池。

这个大家伙像档案柜似静静地立在门口,把氢变成电,把冷水变成热水,可以把水电费省下一大半。

这种装置目前只在日本有售。

即便如此,木村也没有忽略其他可以节省能源的办法。

在他狭窄的家里,节能装置无处不在。

比如,他的冰箱会在门未关好时发出叫声;他的洗碗机非常小巧,可以放在厨房的台面上。

一些家庭使用的暖气装有一种传感器,只把热量向人身上发射。

还有的家庭安装了“能源导航仪”,可跟踪能源的使用情况。

木村说,他们一家四口还通过其他一些办法节省能源,比如拿洗澡用过的水洗衣服,骑自行车去买东西等等。

一位日本能源问题专家说:“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日本,政府、公司、普通公民,所有人都对节能几乎着了魔。


多数专家都认为,日本是全世界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能源价格高涨的年代,日本所做的准备远比其他国家充分。

他们说,如果日本能给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那就是,面对油价超过每桶50美元的现实,没有一了百了的解决办法。

如同木村所显示的那样,这需要把多种办法结合起来,从最先进的技术到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省钱手段,还得像他那样对节能达到着魔的程度———冬天,全家人只在一个房间取暖。

日本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

但是,日本消耗的能源还不到美国的1/4。

日本人对节能的极度关注来自强烈的不安全感: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大部分从中东进口。

1970年的能源危机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的危险性。

另外,政府的引导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日本,汽油和电的价格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迫使家庭和公司尽量节省,政府通过附加税和价格调控给汽油定价。

目前,每升汽油在日本大约需要1.37美元,是美国的两倍。

6、从全文看,最能体现木村公信“对节能‘着了魔’”的一项是
A、使用家用燃料电池把水电费省下一大半。

B、冰箱在门没关好的时候会发出叫声。

C、家庭使用的暖气安装了“能源导航仪”。

D、一家人冬天只在一个房间里取暖。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独有的家用燃料电池可以放在居室的门口,把氢变成电,把冷水变成热水,从而节省下大量水电费。

B、在日本,节能并不是高知识人群的专利,从政府、公司到普通公民,所有人都在节能上做着自己的努力。

C、各国专家都认为,日本是全球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它在能源价格高涨的年代所做的准备远比其他国家充分。

D、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大部分要从中东进口,强烈的不安全感迫使日本人高度关注节能问题。

8、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木村公信之所以没有感到能源价格高涨的压力,是因为身为建筑师的他掌握了许多家庭节能技术。

B、各国要想启动全民节能计划,不仅要将多种节能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国民的节能意识。

C、日本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所以要想赶超美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节能之路。

D、日本政府的经验启发我们,只要科学运用能源价格杠杆,就能从根本上调控人们对节能问题的关注程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
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
..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
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

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

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B.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胜利
C.欲以唐故事
..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第Ⅱ卷
四、(26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4分)
(2)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4分)
13、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8分)。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罢官。

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2)三、四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题1分,共10分)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⑦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⑨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⑩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19题。

树影下的家族(有删改)
朱以撒
①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

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

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②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

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③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

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

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

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

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④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

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

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

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⑤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

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

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

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⑥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

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

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

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

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⑦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

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

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

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15、第①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行踪,可以给人后哪些警策?(3分)
16、第⑤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作者产生这种感觉?(4分)
17、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4分)
18、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4分)
19、第⑦段写到“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

(1)你认为这些“各种各样的心理”会是一些什么心理?(2分)(2)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心理进入高墙内的树影?请说出该这样做的理由。

(2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字数控制在内。

(4分)
中新网10月1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前在媒体上撰文,就当前全球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危机发表看法。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一日援外电报道,潘基文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危害到联合国的所有工作——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富国和穷国的社会开支、千年发展目标、维和行动。

他强调必须思考一种新的、能更充分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不断变化现实的全球经济秩序。

21.请找出下面语段中多余和不得体的词语。

(4分)
闻此消息,我十分无奈,于是我又再次打电话垂询这位资深的老编辑,希望他能认真详尽地看看我的书稿,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多余和不得体的词语是:
22、语文让生活诗意而精彩。

不信?你看,连枯燥的数字一旦语文化,也这般乐趣无穷。

请从1、2、3、4、5、6、7、9八个数字中任选两个,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仿写两个句子。

(4分)
例:0对8说:“你以为把腰扎紧人家就不嫌你胖啦?”


七.作文(60分)
有一家英国报纸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作有奖征答。

获奖的三个答案是:(一)一位艺术家殚精竭虑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二)小孩在沙滩上忙了一天,用砂石筑成一座堡垒;(三)外科医生完成了一个历经8小时的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命。

看了这些答案,你有何感想呢?请全面理解材料
......,从三个答案的共性中
.........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材料作文的观点或主题应来自材料,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是一种限定了范围的作文。

这则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的话题,但限定了这个话题的写作范围只能是“获奖的三个答案”。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从这个范围里寻找可供选取的角度,即从三个答案的“共性”和“个性”角度来立意。

提炼这“三个答案”的共同点,可立意为:最大的快乐是付出努力之后获得成果。

而又可从“三个答案”分别立意:耕耘是最大的快乐、创造是最大的快乐;享受过程是最大的快乐、拥有平常心是最大的快乐;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尽职责是最大的快乐。


1. 答案: D(A、长歌当.哭(dàng); B、与.会(yù);C、低声悄.(qiǎo)语)
2.答案: B(A、待价而沽斑驳 C、计日程功籍贯甘之如饴D、果腹和盘托出)
3.答案:B(A.前赴后继:赴,向前冲。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

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
冲杀向前。

褒义词。

B.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

形容非常赞赏。

句中夸赞作品,合适。

C、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D、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
4.答案:B(A.成分残缺:“山寨这个的网络热词”前加“使得”C、句式杂糅,“原因是由……造成的”D、“体校教师……成为……枷锁”,搭配不当)
5.答案:C、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接才合乎情理。


6.答案:D(四项都是木村公信的节能举措,但最能体现“对节能‘着了魔’”的应为D项,原文有“对节能达到着魔的程度”作为语言提示)
7.答案:C(以偏概全,原文是“多数专家都认为”,而不是“各国专家都认为”)
8.答案:B(A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有节能的“思维方式”;C原文是通过40%和1/4这两个数据的对比,来说明日本在人口多、经济规模大的情况下,节能问题却抓得好;D“能源价格杠杆”只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手段,它并不能“从根本上” 调控人们对节能问题的关注程度)
9.答案:C(A写;B 占优势,超过;D 连累)
10.答案:A(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表现的是苏轼同情衙吏,“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文中没有表明苏轼是因为才学优异而任此职务的)
11.答案:D(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B欧阳修特录他中乙科错;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错,除是任命官职。


12.答案:(1)(欧阳修)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提拔)为第一名,但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

(2)(苏轼)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13.答案:(1)首联点题,写出了当时节候和环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现状和孤寂抑郁的心绪,同时与下联相呼应。

从“夜”“秋”“寒”三字可见秋夜寒冷凄清的特点,“破窗”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孤枕”点明形单影只,“何永”写出愁思难眠。

(2)颈联间接抒情,以“剑”“鹯”自喻,抒发感情,尾联直抒胸臆。

两联抒发了诗人心志高远,心念社稷,却被罢官贬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14.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⑦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⑨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⑩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5.答案: (1) 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2) 奋力抗争,执着朝前。

(3) 以高洁和自由的精神,为生活的窘境正名。

(3分,每点1分,意合即可)
16.答案:(1) 孔子生前的寂寞凄凉。

(2) 孔子的后人没有体验和细品苦难却享用到荣华。

(3) 孔子后人享受到的荣耀却也带给他们万般沉重。

(4) 孔子后人享受荣耀却并没有增加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

(5) 尊孔卫道的虚伪。

(6) 孔府的衰败。

(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共4分。

意合即可。


17.答案:(1)(现实的)表层含义:孔府幽深的树影。

(2) (象征的)深层含义:孔子带给孔家后人的荣耀和影响。

(两个得分点,每点2分。

意合即可)
18.答案:(1) 营造苍凉的气氛。

(2) 与孔府的鼎盛形成对比,对孔子精神在现实中的衰落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19.答案:这是一个开放题:第一个问把旅游者、朝拜者中怀有的不同心态(诸如“猎奇”“附庸风雅”“景仰”“文化寻根”等)答出任两种即得2分。

第二问:可从继承与批判等角度答题,须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分)
答案:潘基文称,全球金融危机危害到联合国所有工作
21.答案:又(再次),垂询,老(资深的),详尽
22.答案示例:
6对9说:“走就走呗,打什么倒立嘛。


1对7说:“向我这样点个头就行了,何必老学日本人鞠躬嘛!”
7对2说:“起来,跪着求我也不嫁给你。

”(供参考)(4分)
23. [思路点拨]
材料作文的观点或主题应来自材料,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是一种限定了范围的作文。

这则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的话题,但限定了这个话题的写作范围只能是“获奖的三个答案”。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从这个范围里寻找可供选取的角度,即从三个答案的“共性”和“个性”角度来立意。

提炼这“三个答案”的共同点,可立意为:最大的快乐是付出努力之后获得成果。

而又可从“三个答案”分别立意:耕耘是最大的快乐、创造是最大的快乐;享受过程是最大的快乐、拥有平常心是最大的快乐;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尽职责是最大的快乐。

附:文言文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等到他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

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

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

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

修订六论,先前写作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

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

又对制策,列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从元昊(西夏创立者)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

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

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为翰林。

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必成大器,将来自当被天子任用。

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再采用他,那么人人不再有不赞成的言论了。

现在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

”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的职位如何?”韩琦说:“记注与制诰是相邻的职位,不可马上授给他。

不如在馆阁中选择接近皇上的职位给他,且召他来策试。

”英宗说:“策试他不知他能不能考上,如果苏轼不能考上呢?”韩琦还是认为不可,等到他策试二论,又入三等,才得以任职史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