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柔力球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柔力球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作者:杨玉亭冯丽明刘运胜
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5年第1期
杨玉亭,冯丽明,刘运胜
(文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G8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5)01-
072-03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2014G512)。
作者简介:杨玉亭(1979 ~),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学校体育学。
随着柔力球项目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柔力球逐渐成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针对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还比较欠缺,本文结合我院柔力球教学经验梳理适合高校
的柔力球教学方法,旨在提高高校柔力球教学水平,为柔力球的推广与普及贡献薄弱力量。
1 研究背景
柔力球运动项目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山西晋中地区卫生学校白榕教授在体育教
学活动中经验总结的成果。
有人认为这项运动将我国太极文化内涵和西方运动形式巧妙的融合
在一起,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所以其原定义为“太极化的球类运动”,随着专家学者对
柔力球定义的推敲及练习者对柔力球认识的不断深入,柔力球逐渐回归到了球类运动,人们也
慢慢淡化其“太级”属性。
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举办了多届
全国比赛且2013 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山西省体育局、晋中市政府主办,中国企业体
育协会、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协办,山西省社体管理中心、晋中市体育局、晋中市体育总会、晋中市柔力球协会承办的首届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比赛,这也标志着柔力球运动的“国际化”拉开了序幕。
2013 年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奥博隆(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协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柔力球培训班,共有全国各地50 所高校派教师参加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
壮大高校柔力球教师队伍,也间接促进了柔力球项目在普通高校开花结果。
黄建军在“ 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定位思考”中指出“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只有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而目前
柔力球方面专家学者对柔力球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教少,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基本都是空乏的谈
了些各项目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而另一方面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形成文字上内容在高
校教学中进行推广,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的高校柔力球技术水平进步的幅度。
我校经过多年
的研究与探讨,并结合多次参加全国柔力球教练培训中学习的先进经验,通过2 年的实践,取
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柔力球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以期促进柔力球运动象
羽毛球、网球等热门项目在高校中普及,并努力提升高校柔力球在社会中的地位。
2 高校学生同社会团体锻炼者区别
高校大学生同社会团体锻炼者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从练球目的上来讲,高校大学生的柔
力球课是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的,在选课过程时很多学生对此项目不了解,而在自己喜欢的项
目又没有选上,致使其进入柔力球班中进行学习,从其心理上讲其一直和自己喜欢的项目无形
中做着比较,导致其对柔力球项目具有一定的敌对情绪。
其次,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拿体育学分,同时为了拿奖学金和评优还要关心体育成绩的多少,其内心会有些压力,没有社会中锻炼者的那种从容。
再次,做为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且大学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在诱惑着他们,他们还难在体育课堂外进行练习,加之每个学期的体育课只有16 次,如遇雨天和特殊情况这仅有的数量还要大打折扣。
3 柔力球技术体系分析
单纯从技术而言,柔力球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技术相同,分为手法和步法两部分。
手法包含正手正手接抛高球、正手接抛低球、反手接抛高球、反手接抛低球、平旋球、侧旋球等技术。
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对于柔力球来说其手法却有别于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其根源在于柔力球的每个球从入拍到出拍其运动轨迹均是由整个身体协调发力所控制,每个动作必须靠身体的“缠丝”力将球打出。
不象网球、羽毛球那样即使步法不到位只靠手指或者手腕的瞬间发力就可以将球打出,只是回球质量高低的问题,而柔力球,步法不积极就很难争取到有利的“点”来调整身位。
严格意义上讲,没有身型的手法都有可能是“违例”动作。
羽毛球运动中有“三分手法,七分步法”之说,柔力球运动中步法的比例还要增加。
陈杰在“大学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步法移动技术教学”一文中指出:“步法是手法是正常发挥的保证,是及时准确地使用手法技术动作与衔接各项技术动作的枢纽,也是执行各项技、战术的有力保证”。
4 柔力球初学者教学内容分析
初学者本指刚刚接触者,但我们这里还包括前期简单接触后又放弃习练该项目者。
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讲刚开始该学习什么内容成为很多教练员关心的问题。
早期的柔力球运动,只有隔网对抗形式,在后来的实践中又挖掘出了套路演练的形式,前者被称为柔力球竞技项目,后者被称之为柔力球套路项目。
柔力球套路创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竞技服务的,而如今套路项目发展的如火如荼,竞技项目虽然也在发展,但其势头远不如套路;柔力球项目创始人白榕老师创编了太极柔力球专项辅助练习操,仿佛在创编初期也红火了一段时间,但一直未在高校中持续发展起来,可见太极柔力球专项辅助练习也适合高校的学生。
柔力球技术中,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纳、引、抛四个技术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这一技术要领难倒了相当大的一批学生,球来了用手都很难接住更不用说用球拍接、甚至还要画圆蹬转发力了,为此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即为操控身体的能力,而掌控球拍所需要的判断识别能力、对柔力球的反映能力都是柔力球初学者需要练习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不一定非得使用柔力球拍和柔力球来进行练习,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性的器材进行练习。
如有人认为柔力球的“中西结合”是因为柔力球运动借鉴了羽毛球球性练习中抛接羽毛球而得来的,我们先不不讲这句话正确与否,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是可以采用抛接抛接羽毛球、抛接钥匙等物品来进行辅助练习,慢慢的可以抛接手机等贵重物品活跃下学习气氛,最终用可以滚动的球来进行练习。
奥博隆(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以太极柔力球运动推广为主要目标,是一家集体育产业、体育品牌、体育赛事、体育人才储备和培训为一体的创先型综合机构:致力于丰富体育项目、繁荣体育事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播,推进全世界人民健康文化事业,其训练总监李少波老师在全国柔力球教练员培训班中采用小实心球进行辅助训练,该方法受到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无独有偶,江苏省连云港市老体协柔力球分会会长张金树老师于2013 年9 月30 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柔乐球”专利,并于2014 年3 月12 日公开专利号为201320634628,其具体玩法同柔力球基本原理相同,很适合作为柔力球专项练习。
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在高校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人本主义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
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为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
烈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作为目标,成为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部分。
对于很多教练员在教学员进行持拍持球练习时第一个动作基本都是从左右摆动开始,且在许多
教材在控球技术与练习方法中也是将左右摆动放在第一个进行讲解。
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我们
发现肩后球更适合于初学者,肩后球要求正握拍在身体右前上方,完成顺时针方向经右侧肩后
拍尖向上的弧形引化,接抛身体右前上方来球的方法,要求引球入拍后,两脚同时蹬转,手臂
外展,以腰带臂向右侧肩后做拍尖向上的圆弧运动,使球在所划圆弧的切线方向抛出。
该动作
观赏性强,且动作结构简单,学生不容易出现错误动作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蹬转”概念的
理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了解柔力球的发力原理。
5 柔力求球中高级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校柔力球教学与各个高校的教学形式分不开,有的学校在学生大一一学年都进行统
一项目进行教学,如太极拳、身体素质等,在二时开始进行选课,有的高校只在新生入学的那
一学期进行基础项目教学,其它学时进行选课,加上高校柔力球教师有限,很多对柔力球有兴
趣的学生无柔力球课可选,很多时候每学期教学时都是针对的初学者,这也是为什么柔力球在
普通高校开展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原因。
为了让柔力球爱好者更好的学习柔力球我院专门成立
了柔力球提高班,在学生空闲时间进行练习,并从中选取部分学生参加全国柔力球比赛,成绩
较理想。
对于经历过初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其还继续参加柔力球运动,那对其要求就应该更高了,因
为其将做为柔力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者,其动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初学者,为此动作规范
讲是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对柔力球具有一定的兴趣。
为
此可以采用奥博隆公司训练总监李少波老师整理的一系列辅助练习进行训练,该练习在规范学
生技术动作基础上,练习了两个人的配合及控制了球的落点。
另一方面该部分学员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柔力球实战比赛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此时柔
力球步法就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柔力球的比赛场地比赛羽毛球比赛场地略短,少了双打
后发球线和底线间的区域,为此我们在柔力球步法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羽毛球的步法练习,
如采用羽毛球步法训练器进行辅助练习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柔力球步法较羽毛球步法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练习者跑到位,还要求留有足够“蓄势”发力空间。
“创编柔力球游戏的意义及创编
原则”一文中采用像正规的竞技比赛一样,在正规场地中用柔力球拍,不用柔力球,双方模拟
比赛,通过对方挥拍的方向判断对方的战术意图,然后快速移动脚步,作出正规的接球动作,
该不带球模拟竞技比赛游戏效果也相当不错,很适合有一定基础并追求进步的学生使用。
6 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
流行文化。
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高校大学生在柔力球的
普及与推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和设计出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柔力球运动更快、更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黄建军. 柔力球运动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定位思考[ J ].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3).
[ 2 ] 陈杰. 大学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步法移动技术教学[ J ]. 新一代,2011(3).
[ 3 ] 刘占锋. 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开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J ].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
[ 4 ] 杨玉亭,刘运胜,易巧. 创编柔力球游戏的意义及创编原则[ J ]. 武术科学,2014(9).
[ 5 ] 陈莉琳.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 J ]. 体育科学研究,2003,7(3).
[ 6 ] 李小妮. 柔力球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效用的实证研究[ J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