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的看法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工作室的看法和展望
创新工作室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造就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平台。
当然这种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选择,因此有许多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第一、定位和规范管理;第二、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合力攻关。
一般说来,创新工作室应由
2-3名核心成员组成,人数不宜过多,以免顾此失彼;核心成员的技术水平和资历,最好均达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时间较长,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掌握较全面。
一般都应是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且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者优先考虑,也可适量引进一些留学回国人员。
“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善于探索,在某项专门技术领域或课程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同时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特色与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自觉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
一、重视建设和管理好“创新工作室”在高校内部开展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形式—“创新工作室”已逐步被认可并付诸于行动,但还没有制度化,管理很不完善。
笔者认为:尽快制定《创新工作室章程》,明确“创新工作室”的概念、功能、运作机制和成员权利义务,使之走向正规化,便于指导与检查。
定期召开成员例会,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针对研究课题提出相关建议,总结阶段性成果,统筹安排下阶段任务。
根据每个成员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研究成果和水平特点,搭配适当的合作伙伴,分别成立创新小组,做到优势
互补、互惠共赢。
创新工作室应注重对核心成员、团队、文化等软环境的打造。
围绕创新工作室目标的实现,增强集体凝聚力,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意识,树立良好风气,坚持“四心原则”(即宽容的态度;积极的热情;坚韧的毅力)。
实践证明,“创新工作室”有利于发掘人才潜力,培育团队精神,弥补高校教师队伍中薄弱的一块短板,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我校的科研整体水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希望各高校尽快将这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