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不愚_试析_李尔王_中的弄人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不愚——试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
桂林工学院外语系 田瑞宏
[摘 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优秀的一部。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弄人形象。
本文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这个形象的本质和这个形象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了弄人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在莎士比亚现实生活中的对应。
[关键词]弄人 《李尔王》 莎士比亚
1.引言
弄人这一角色源于古代的寓意剧,他的滑稽动作、歌舞和低级趣味的插科打诨,吸引了广大的群众,为戏剧增添了娱乐色彩。
而《李尔王》中的弄人不仅仅是一个弄人,他对一切事物的判断都是那样的透彻、意味深长,在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旦缺少这种角色,整部悲剧就要大为减色,剔除丑角将破坏剧情的和谐统一,就象抹掉了一幅画的一层基色[1]。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朋友们,……我的弄人将自始至终陪伴有一位君主。
他不是国王消闲取乐的工具,在主人大难临头之际,他是一位最可靠的挚友。
……这位弄人的身上集中了生命之精华。
……你们将宁愿割舍哈姆雷特而不愿让这位弄人离去。
”
2.弄人的智与忠
《李尔王》中的弄人是一个智者,他以其卓越的心智、超群的智慧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将矛头直逼李尔的愚蠢和整个人性的痴愚,帮助李尔走完了从懵懂无知到心明眼亮的心理发展历程,“透过他表面上的疯傻和调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聪慧与悲哀”。
[2]莎士比亚说:“真理是一条贱狗,它只好躲在狗洞里”。
弄人非常聪明,尽管这种聪明穿插在滑稽的言语和行为之中,但其折射出的智慧和理智之光已经淹没了其言语行为的不协调,为弄人披上圣人的裟衣。
弄人对世态炎凉洞若观火:“帮了一个失势的人……你就会吞下一口冷气的。
”对李尔日后的处境他同样一清二楚:“你还比不上我,我是一个傻瓜,你什么都不是。
”在李尔王还没有认清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本质时,弄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尔的愚昧糊涂:“你想你自己好端端有了一顶王冠,却把它从中间剖成两半,把两半全都送给人家,这不是背了驴子过泥潭吗?”高纳里尔的管家奥斯华德在大公主的指使下公然对李尔不敬时,李尔对他大打出手,这时弄人劝他说:“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语;多掷骰子少下注;莫饮酒,莫嫖妓;呆在家中把门闭;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叹口气。
”弄人劝说李尔做事要谨慎,谦虚,不要轻信别人,又劝李尔不能生活放纵,目光短浅。
弄人对世间的爱恨情仇似乎非常了解,他对一切的人物世态都能清楚地看到其背后的实质,他对事物的批判比谁都来得深刻,他的许多对话都折射着哲学的光芒。
诸如:“因为中间放了鼻子,两旁就可以放眼睛;鼻子嗅不过来的,眼睛可以看个明白”,“因为可以把它(蜗牛)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
”[3]李尔视弄人犹如玩物。
弄人地位卑下,人微言轻。
弄人虽卑微滑稽,但一向是忠诚的典范。
弄人看到李尔的遭遇,也只好暗自忧伤,正如一位骑士对李尔所说的:“自从小公主到法国去了之后,这傻瓜老是郁郁不乐”。
而正是这样一个傻瓜,如影随形地陪伴李尔,无论李尔暴躁狂怒还是发疯哀号,无论在茫茫荒野,还是在凄风苦雨中。
“聪明的人全都飞散,只剩下傻瓜一个;傻瓜逃走变成混蛋,那混蛋不是我。
”当李尔沦为“一文不值的零”时,傻瓜却在他一败涂地里看出了希望:“你可以做很好的傻瓜。
”傻瓜有真假之分,正如弄人所说,“一个傻瓜甜,一个傻瓜酸。
”他自己属于前者,一个甘心当傻瓜的假傻瓜。
他明白世界上那些自以为得计,不知道自己是傻瓜的权贵才是真的傻瓜。
后来李尔在弄人的指引下,翻开了生命之中全新的一页。
3.弄人在剧中的作用
弄人形象在《李尔王》中的作用很多,但他的主要角色是国王道德上的指导老师。
他教会国王:人不能完全了解自己。
通过弄人的形象,莎士比亚揭示了人性的伟大。
弄人帮我们认识到所有的人都有愚蠢的时候,揭示了人性的不完美性。
在李尔疯狂的时候,他发现了人性的本质;他从国王的位置降到了人民大众的位置。
他说:“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弄人准确地评价:“这样寒冷的夜将把我们都变成傻子和疯子。
”很讽刺地,弄人和国王开始调换位置。
这时“国王已经公然地降低到傻子的层次了。
”[4]通过李尔的蜕变,莎士比亚证明了做一个愚人能够让一个人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后来,弄人消失在暴风雨里;他已经教给李尔他所知道的一切,尽管他陪伴李尔完成了其心灵的蜕变,但他并不能承担起李尔的全部历史使命,最后王位还是由爱德伽来继承。
4.弄人的社会意义
在宫廷型传统权力格局里,地位卑鄙的小丑却是唯一有可能说出真话的人。
很多社会中都有小丑这个行当,作为对傲慢自大的权力的一种平衡机制。
他们既是低人一等令人不屑一顾的玩物或弃物,又是洞悉人性、勘破玄机的世俗英雄。
他们利用自身的滑稽、愚蠢或者疯癫作为护身符,说出那些其他人不敢或不愿说出来的真话。
因此,他们的真话往往能够让掌握权力的人保持清醒,不至于因为自身的傲慢和周围人的奉迎犯下那些无法挽回的大错。
聪明的主人以取笑愚蠢的弄人为乐,而弄人以助兴逗乐为生,位卑言轻。
弄人的传统服饰是班驳的彩衣(mo tley)和古怪的鸡头帽(coxcom b)。
他们无权无势、倍受压迫,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换取果腹之食。
弄人有其机智聪明的一面,一方面为了给贵族逗趣,另一方面,他们的幽默必须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方能博得主人一笑而不至于冒犯主人。
弄人察言观色,小心谨慎,否则就会有被嘲弄、鞭打甚至被赶出宫去的危险。
弄人提心吊胆地度日,不仅要时时刻刻谨防鞭子,还要强颜欢笑,戏谑逗乐,无法保持正常的心境。
而如此境遇下的逗趣,即便有其睿智之处,却因其迎合权贵之意而显出些许滑稽,甚至于无聊。
弄人助兴逗乐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并不能总说真话。
5.弄人是莎士比亚本人的写照
在演员只被看作是助兴逗乐之人的社会,(下转第443页)
二、尊重文化差异,表达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英、汉语的表达方式。
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译入语民族的思维特点,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东西方文化对方位的表示各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对“四方”的惯用表达为“东南西北”“东西南北”。
英国人却习惯说“Four cardinal po ints:N o rth,South,East and W est”。
中国人以“南”为主,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
“皇帝的龙椅向南摆放,天下衙门朝南开;南来北往,从南到北”等说法都代表了这一现象。
西方人则以“北”为定位方向。
汉语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英语表示为“southeast、no rtheast、southw est and no rthw est”。
若将汉语“南屋”译为“a room w ith a southern expo sure”就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正确的译法是“a room w ith a no rthern expo sure”。
不同的民族,观察某种事物的角度和方向有时是极其不同的。
如中国人比较讲谦让,大家在一起总是要礼让一番,常说“你先请!”而英国人则说“A fter you”。
汉语用“先”,英语用“后”这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字来表达了同一个意义。
类似的现象还表现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
英语中用“back (后)”指过去的时间,T he h isto ry of Ch inese culture dates back to over5,000years ago(中华文化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用“fo r w ard(前)”指未来的时间,Fo r w ard p lanning hasn’t been m ade yet(还没有定出未来的计划)。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文用“前”表示过去的时间,用“后”表示未来的时间。
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的诗句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前”指过去,“后”指未来。
汉语中的“九五折”,英美人却常说“a five percent discount”。
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英语则着眼于折扣比例,这种不同的视角往往导致英语、汉语对同一思维内容采用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强烈地反映在句子结构上。
英语句子重“形合”,往往用词形变化、连接词、介词、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等表示成分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句子的外形很严谨。
汉语句子则注重“意合”,由于没有词形变化、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也远比英语少,通常用隐性连贯方式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使得汉语句子外形比较松散。
英汉互译时,要时刻注重这种差别,提高译文的表述质量。
如: Since it has been decided,let’s start now。
决定了就开始吧。
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how can you know the s w eetness of honey?
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T he sky,now overcast and sullen,so changed from the ear2 ly afternoon,and the steady insistent rain could no t disturb the soft quietude of the valley;the rain and the rivulet m ingled w ith one ano ther,and the liquid no te of the black bird fell up the damp air in har mony w ith them bo th。
此刻,天空乌云密布,阴沉沉的,和下午一二点的时候不大一样,雨很耐心地下着,山谷却静寂如旧,不受惊扰;雨无声无息地融入溪流,黑鹂流畅的啁啾在湿润的空谷中回响,和雨声彼此应和。
英语句子的重心在前,汉语句子的重心在后。
在多数情况下,英语和汉语的叙事和推理顺序是相反的。
西方人较重分析,英语句子一般先表述最重要的信息,再用各种短语、从句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东方人较重综合,通过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后得出结论。
例:
“Sp ring has so m uch mo 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 lding flow 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 s,and in its s w eet restless seek ing!(John Gals w o rthy,T he A pp le T ree)”春花含苞欲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来倾诉。
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着重点也不尽相同,形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如果译者能掌握并灵活应用这种差异,就可能把文章译得通顺又符合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
早在一八九四年,《马氏通文》的作者马建忠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就提出了“善译”的三大要求。
其中之一为:“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之异同”。
当今,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不可挡。
翻译作为多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
忽略了中英文化特色,译文就失去了灵魂,也不会有高水准的理解质量和表达效果。
译者只有认真学习并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技巧新编》上海外文出版社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接第441页)莎士比亚不得不在舞台上靠出卖自己的智慧以谋生计,自己的灵魂“被职业所玷污”。
“戏剧作家就和朝廷中插科打诨的小丑一样,人们以蔑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而他们正是利用这个蔑视才能畅所欲言。
”[4]莎士比亚深深体味演员的辛酸,以至于他将自己比做一个弄人。
他曾如此感叹:“唉,我却曾经常东奔西跑,扮作斑衣的小丑供众人赏玩,违背我的意志,把至宝贱卖掉。
”[5]在伊丽莎白时期一个戏班子寻求庇护人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必须。
莎士比亚所在的“宫内大臣剧团”既受宫内大臣的庇护,后来该剧团又得到国王的庇护,成为王家剧团。
莎士比亚本身也得到扫桑普顿伯爵的庇护。
彼此地位的相近决定了弄人与莎士比亚在体味人世艰辛、依附于庇护人、同情劳动人民、揭露社会罪恶、鞭挞世间不公正之事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
可以说从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子:出身寒微、家贫、伯爵的清客、剧团和本人受“国王供奉”、表面的风光等。
6.结论
愚人不愚,他们逃出尘世的纷扰,精神放逸,是真和美的化身。
其形象鲜明、个性独特、心灵淡漠,具有超然物外的品格,是人性试金石、讽刺批评家和嘲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易红霞.《诱人的傻瓜——莎剧中的职业小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莎士比亚.《李尔王》[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