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广东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110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比、用典、互文、反复、顶针、 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 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 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 的明洁。
八、双关(隐语) 作用: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 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 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 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二、借代
•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白描—渲染,正面—侧
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
细节)、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
表 达 技 巧
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其他常见手法(想象、 衬托、渲染、象征等); 3.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 对比、互文、反复、顶针、双关、通感等; 4. 结构安排:铺垫、过渡、照应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卒章显志等。
•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 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 夜喜雨》) •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 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六、设问
• 概念: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 •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令人回味。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写什么?
怎样写?
明确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为何写?
答题技巧
•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 感的?有什么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夸张
•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 描述。 •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 见愁思的深重。 •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又一年。 • 【析】“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 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 现得淋漓尽致。
五、比拟
•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 【析】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 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 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作) •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 •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析】诗句意思为: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 山苍翠。
七、反问
•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 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 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 如雨湿袖难干,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 诗人的情感。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澜起伏, 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 亭怀古》) • 【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 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四、对偶
• 概念: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 • 作用: •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析】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 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 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 “花”对“鸟”,“自落”对“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