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综合过关规
范限时检测岳麓版必修2
(必修二第五单元)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6·岳阳)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

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

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导学号 42442328( C )
A.大国沙文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布雷顿森林体系D.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 二战后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国际汇率稳定,美元与黄金相挂钩,各会员国组织的货币与美元相挂钩”。

大国沙文主义指政治上的专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70年代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经济危机的冲击的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根据题目中的“一人操纵、粮食有限”,故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出现“一人操纵、粮食有限”,故D项错误。

2.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各方共同维护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

它们的主要目的是( C )
A.确立美国的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B.体现美元的真实价值
C.稳定汇率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D.维护黄金的真实价值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这一体系是按照美国利益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稳定汇率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C项正确。

3.(2016·湖北联考)1995年运行了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结束了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使命,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这反映了( C )
A.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B.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C.多边贸易秩序的强化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化
[解析] 美国仍然是当今的世界经济霸主,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仍占特殊地位,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体现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多极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了多边贸易的规范化、制度化,世界秩序得以强化,C项正确;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4.(2016·龙岩)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

由此导致导学号 42442329( B )
A.美国丧失世界经济领先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D.世界经济陷入无序状态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因欧共体、日本的崛起、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石油危机等因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美国依然处于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浮动汇率制并不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出现了牙买加体系,故D项错误。

5.(2016·烟台)如果让你为下面漫画配上一个标题,比较合适的是( C )
A.“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B.“各国货币改革须在美元主导下进行”
C.“全球化和多极化呼吁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D.“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结成了同盟”
[解析] 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是要打破美元的主导,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国货币下的人们对美元抗议,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故C项正确;人民币、美元和欧元没有结成同盟,故D项错误。

6.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

这两个国际组织是导学号 42442330( C )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美国和25个小矮人”和所学知识判断。

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主导下的军事政治集团,故C项正确。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A、B、D三项错误。

7.(2016·河南联考)在1989~1996年期间,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其平均关税水平由15.4%下降到9.1%。

这说明该组织( A )
A.促进了经济合作
B.加强了对违规成员国的制裁
C.形成了关税同盟
D.抵制了欧美等国的资本扩张
[解析] 从平均关税水平下降,说明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了经济合作,故A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不具有强制性,奉行自主自愿原则,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没有形成关税同盟,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亚太经合组织抵制了欧美等国的资本扩张,故D项错误。

8.(2016·南通)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

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

材料表明APEC( C )
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域性经济组织,题干中“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说明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同时制约其发展的进程,C项符合题意。

9.(2016·太原)劳斯莱斯公司CEO约翰·罗斯于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

”这一现象说明了( B )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
C.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分化
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描述的是近代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由英国完成到其他国家协助完成,这反映出跨国公司在其中的推动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创新”,C项中“产业链”在题干中没有涉及;题干中没有描述区域间经济发展,排除D项。

10.(2016·蚌埠)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促成这些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B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B.经济全球化发展
C.欧洲联盟的建立D.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推动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故B项正确;欧洲联盟的建立只是发生在欧洲,不能体现全球性,故C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根源是经济多极化,故D 项正确。

11.(2016·邯郸)2016年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并带动美股收跌,道琼斯指数录得2008年以来最差开局,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录得2001年以来最差开局。

同时,英股富时100指数收低2.39%、法股CAC指数急跌2.47%、德国DAX 指数重挫4.28%。

上述现象反映了( B )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C.中国股市震荡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描述的是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结果带动其他国家指数下跌趋势,这反映了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制度化、体系化”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源头”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说到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D 项。

12.冷战结束以后,民族问题重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了( C )
A.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不断增强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争端
C.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D.跨国公司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中“民族国家的政府……的后果”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自身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家主权受到全球化经济活动的侵蚀。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计52分)
13.(25分) (2016·江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
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外比较(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材料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向深层次发展,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要加强团结合作,发挥互补优势,相互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融资机会,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包容性增长,拉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近代中国经济与欧美相比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予以分析。

(9分)
[答案] (1)差异:19世纪中国经济实力逐渐下降,20世纪前期开始缓慢增长;欧美经济则持续调整增长,与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6分)
原因:殖民侵略和掠夺;政治制度与统治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思想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等。

(10分)
(2)观点:当今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合作。

(3分)
分析:近代以来欧美的殖民侵略加剧了东西方的差距,引发诸多国际问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需要和优势互补,保持包容性,才能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中国经济实力逐渐下降,20世纪前期开始缓慢增长;欧美经济则持续调整增长,与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方面,与殖民侵略和掠夺、政治制度与统治政策有关;西方方面,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思想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向深层次发展,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要加强团结合作”可以归纳为当今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合作。

第二小问分析,从欧美的殖民侵略加剧了东西方的差距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角度来分析。

14.(12分)(2016·岳阳)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解释。

[答案] (1)背景:二战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贸易、货币战的教训,希望重建新的经济体系;同时,也希望将战时的合作延伸到战后;美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召开会议,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1973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3)影响或评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货币体系,对战后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体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但是也便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经济体系。

(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
内容)
评分标准:每个名词分为四个要素,每个要素3分,其中
(1)背景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回答,只答一个角度得1分。

(2)内容要至少答出其中两项,若只答出一项内容得1分。

(3)影响或评价必须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上述所有内容,必须在知识正确的前提下方可得分,答出了角度但表述错误不得分。

15.(15分)(2016·安徽示范高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被经济萧条打断,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欧洲食物产量的提高是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稳步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

服务领域的人员,如教师、职员、医务人员、保险和银行业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

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
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二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

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

国际机构,比如说与国联和后来的联合国相联系的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

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逐渐发展而来的。

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了几个新的发展。

首先,冷战的终结和系统性国际冲突模式的缺乏意味着全球联系的新机会和对全球联系的新关注……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
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并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8分) [答案] (1)特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

(4分)
原因:科技的迅速发展(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
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欧共体;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二战后欧洲各国政局稳定;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3分,任答3点即可)
(2)因素:科技进步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推动;冷战结束和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世界各国加快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等。

(3分,任答3点即可) 理解:这一观点是符合史实的。

(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殖民扩张不断加剧,使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20世纪,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

(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一“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可总结特征是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从材料一“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服务领域的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可总结特征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西欧走向联合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

(2)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二“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冷战的终结”、“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可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第二小问理解,结合世界市场形成到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史实阐述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