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韩玲教授讲座的感想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韩玲教授讲座的感想材料
第一篇:听韩玲教授讲座的感想材料
外出学习的报告
2013年9月27日至29日,在政教处陶主任的带领下,我在泰安市参加了由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小学班主任管理创新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
会上有幸聆听了国家新课改组核心成员韩玲教授和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陈纪英教授的报告,收获很大,现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如下
9月28日韩玲教授作学术报告:直面教育新问题,智慧化解寻对策报告内容:一,换一种眼光看教育;二,忙要忙到点子上;
三、用对方法做对事;
四、班主任必须要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五、学生的意外举动,您读懂了吗?六,关注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七,批评也绿色;八,阳光生活每一天。
9月29日陈纪英教授作学术报告:重视心理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报告内容:
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重视心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学习心理—教与学的思考;
五、班主任,教师的师爱教育爱;
六、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的关系
点感受。
感受一:学习触动心灵,学习开阔视野,学习产生想法。
虽然做班主任工作多年,也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较好的处理班级中的各种事务,但这次外出学习,还是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多大。
两位专家从当前大的社会背景下给我们说明了一些学生行为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和个人共性原因,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当今各类种学生的现状,两位专家又从理论的高度给出了解决学生以上行为的方法,这
些方法有些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前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我们在工作中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我们以后面对这些问题是时能够有先进的理论支撑,处理的得心应手。
现在媒体开放了,社会多元了,我们所教的学生不比从前了。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必须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这个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
(例子: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激将法、师道尊严等现在都过时了)感受二:当前社会,家庭中的教育第一的观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到现在的家庭,只要家中有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那么学生教育就是家中的第一重要事情,学生的学习是家长们时时关注的重要事情。
所以现在的教育是社会有标准,学校有要求,家长有需要,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子:如果要给自己的子女招聘教师,条件是什么,如果招聘的老师做不到,我们会是什么心情,会怎么想,怎么说?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认为我们现在做的怎么样?)感受三:平和的心态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
因为我们的老师在纠正自己学生的错误时,心态会直接影响我们所要采取的教育行为,而我们老师的一些过激言行也许是不经意的,也许是当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学生的内心伤害是很深的,或许是其一生都难以抹去。
若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处理学生的错误,教育行为就会变形,成为教师非正常情绪的宣泄。
因此,在我们处理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想一想,“我们的语言行为是否掺杂了自己的非正常情绪,”“我们是否有必要用批评的口气对待学生?”“我们这样做是在解决问题呢?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要?”
感受四:批评学生也要讲艺术。
批评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尊重是积极批评与消极批评的分水岭,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坦诚,具体地帮他们具体分析错误的原因,才能让被批评的学生感受你的关心,这样他们才愿意跟你交流发生的事情,让你走
近他们,了解他们。
作为班主任,我平时没有少批评学生,但我的批评多是消极的批评,总是想批评完了就让学生马上改正。
学生不改正老师对学生就越来越失望,批评也就没完没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来越大。
感受五:赏识、接纳问题学生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韩玲老师说:“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你一定要用放大镜找他的优点,赏识他。
如果用放大镜也实在找不到他的优点,那么你可以不赏识他,但是你必须接纳他,因为他是你的学生,因为他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未成年孩子”。
每年每所学校,具体到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都有或多或少的落后的学生。
我们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甚至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的训斥,或挖苦、讽刺学生,往往是适得其反,势必促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深爱并理解每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触及孩子的心灵,善于肯定学生的进步,哪怕一点点,就是教育的成功。
感受六:“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心为本。
在教育管理中,只有走近(远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学生,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
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沟通。
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愿或懒于抽出一点时间去了解、分析自己的学生,在施教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静心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而无法走“近”学生,更不用说走“进”学生心灵了。
其实对学生多一分了解,教育才会多一点实效。
(硬办法不太能用,软办法不太管用,新办法不太会用)
感受七: 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
高中生基本上还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也是必然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犯错误”中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选准切入点,开导他们。
教育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一次教育就解决一次问题,我们并不能期望根除这个问题。
否则,国家就不需要设立各种法规和警察了(例子:学生谈恋爱问题)。
感受八: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
班主任教育学生很多时候还需要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如果在
和家长交流时我们班主任的一句话不注意,一个行为没想全面,家长就不会买我们的帐,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请家长。
请来了,我们要把他们当作客人。
态度一定要谦虚、和蔼、谨慎。
讲话时,要推心置腹。
评价学生一定要客观公正,先提优点,再指出不足。
这样家长才可能配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班会越带越顺心。
这样做了也就铺平了今后教育学生的道路。
感受九:永远不要心存抱怨,快乐生活每一天。
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难度之大,遇到问题之多,思想负担之重,是那些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有意无意的开始抱怨,抱怨给人的感觉,就和祥林嫂差不多。
很多事情发生后,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以及怨天尤人都是于事无补的,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坏,情绪越来越糟,对目前的境况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什么也改变不了。
抱怨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非但无法让你从失落、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且会让你更加不快乐。
所以不要用抱怨的语气求得他人认同,也不要用卑微的态度博取他人的同情,这些偏执的方式只会让人们更加否定你。
一种工作,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
感谢折磨你的那些人和事儿,永远不要心存抱怨,快乐生活每一天。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听韩玲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听韩玲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郭艳娥
2014年9月19日和20日,我有幸参加了榆林市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
两天的报告、讲座听下来,虽然觉得很累、很辛苦,但累有所值,因为我从专家的讲座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受益匪浅。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来自北京的韩玲老师在19日下午的讲座“直面教育新问题,智慧化解寻对策——我的班级管理之道”。
我听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定很幸福。
韩老师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时而温情感人催人泪下,时而犀利深刻发人深省,时而诙谐幽默惹人发笑。
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
韩老师
说得好:“班主任忙要忙到点子上。
“学生的智力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心理。
要关注学生的内心” 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心理,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先跟后带’,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
” 本次培训讲座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学生不要用简单粗暴的呵斥,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染学生,韩玲老师强调要“创设情境”“先跟后带”去教育学生,我很佩服!学生们都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个体,老师通过“先跟后带”的方式去感染他们,学生们都会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析、反馈,相比较老师的呵斥来说,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为奏效,意义会更为深远。
韩玲老师讲:“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是教育的合力效应,我们需要家长密切配合。
如果班主任的一句话不注意,家长就会不买你的账,这样就会使班主任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有些老师,一天忙到晚,反而觉得学生难教,越教越烦心。
那么我们是不是好好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呢?”所以,班主任必须要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不要让家长绝望,不要总报忧不报喜。
要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面子。
跟家长沟通要讲求语言艺术。
让家长发自内心的买老师的账。
从而与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搞好学生的教育。
虽然讲的是班级管理,但是对于我自己,更深深地感到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心态最重要。
韩老师虽然沉浸在教育一线多年,可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明显地能感受到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聪敏智慧的生活方式。
对成绩,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困难,保持一颗进取心。
如果我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工作就会积极面对,这也是在当今激烈竞争中的一种适应需求。
不同于以往专家讲座的纯粹理论和“大道理”,韩老师的讲座语言生动而又实用,用同行们的话说就是“接地气”韩玲老师列举了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来诠释“先跟后带”的教育理念。
最典型的是“迟到大王”不迟到了。
她通过“先跟”努力寻求“迟到大王”迟到的原因,接着让其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然后在老师的“后带”下,再也没有迟到。
她不但把这种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运用到家庭生活中。
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韩玲老师首先就提出要“换一种眼光看教育”,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要“先跟后带”,用对方
法做事情,让我体会对于学生要尊重和赏识,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你可以不赏识他,但你必须接纳他,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即便是批评,也要让批评“绿色”。
运用不同方式、不同方法,巧妙结合,才能达到班主任工作最佳效果。
比如韩老师提出的那个“点名”的例子就很经典,当我们还在觉得自己用老方法可以应对自如时,是否想到这已经糊弄不了现在的“猴孩子们”,我们必须具备更多的教育机制和技巧,才能让自己远离尴尬境地。
韩老师还围绕“忙要忙到点子上”和“用对方法做对事”介绍了自己的班主任心得。
她用自己的切身事例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对学生用的“激将法已经过时了,新的课程理念下教育是对学生要尊重和赏识。
除了要尊重赏识学生,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当下班主任所不能忽略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韩老师给我们讲述的这些她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以及她的处理方法,我看到了一个有谋略,有责任心,所以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成功班主任。
韩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感触太多,我无法一一述说。
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如何去面对挑战,如何能够真正的胜任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来,去读一些书,一些有用的书。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博览群书,取之所长,为我所用!
第三篇:听韩玲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听韩玲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教师:张丽
2011年7月31日,我们在兴义八中聆听了北京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全国万名班主任培训特聘辅导教师韩玲老师的精彩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
我感觉韩玲老师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在帮我解决我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疑惑之处顿时茅塞顿开。
下面我就韩玲老师的讲座,谈谈我的体会并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
一、让学生“服”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韩玲老师说:“只要学生服你了,那么你指哪打哪,让干什么干什么”。
是啊,亲其身,才能信其道,只有你的学生服你了,他才能愿意去学你所交的学科。
那怎样才能让你的学生服你,首先你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上好第一堂课,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佩服你。
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
说话一定要算数,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像韩老师说的那样,我经常抱怨这届学生太难管了,一点都不听话,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就在学生没有“服”我。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先让学生服。
二、平和的心态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韩玲老师说:“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事办的大气。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
因为我们的老师在纠正自己学生的错误时,我们的心态会直接影响我们所要采取的教育行为,而我们老师的一些过激言行也许是不经意的,也许是当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学生的内心伤害是很深的,或许一生都难以抹去。
若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处理学生的错误,教育行为就会变形,成为教师非正常情绪的宣泄。
因此,在我们处理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想一想,“我们的语言行为是否掺杂了自己的非正常情绪,”“我们是否有必要用批评的口气对待学生?”“我们这样做是在解决问题呢?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三、做智慧型的教师。
我们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他们什么都懂,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有灵活应变的思维能力,既要保持自己的威信,又要和学生搞好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教育的效果。
四、赏识、接纳问题学生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韩玲老师说:“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你一定要用放大镜找他的优点,赏识他。
如果用放大镜也实在找不到他的优点,那么你可以不赏识他,但是你必须接纳他,因为他是你的学生,因为他是一个孩子,
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未成年孩子”。
每年每所学校,具体到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都有或多或少的落后的学生。
我们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甚至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的训斥,或挖苦、讽刺学生,往往是适得其反,势必促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深爱并理解每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触及孩子的心灵,善于肯定学生的进步,哪怕一点点,就是教育的成功。
反思一下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我的学生犯错误了,我就会点名批评,甚至会当着全班的学生的面来批评,因为我认为这样是“杀鸡儆猴”,是对学生、对班级都有益的。
然而,韩玲老师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避免当众点名批评学生。
因为她认为学生的想法、作法比较单纯天真,而且学生气质各异、水平不一,做错事、说错话的情形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教师应更多地研究这些错误的前因后果,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会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会从错误走向正确。
总之,听了韩玲老师的这次培训,我深深地理解了作为教师的不容易,也知道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背后付出的汗水。
作为三十多岁教师的我,在今后的工作会深刻反思这次培训的经验,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实际当中,争取日后的工作能有一定的进步。
2011年8月2日
第四篇:听教育专家韩玲讲座有感
听教育专家韩玲讲座有感
2011年4月8日和9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工作研究会主办的“关注问题学生,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高级研修班,两天的报告、讲座听下来,虽然觉得很累、很辛苦,但累有所值,因为我从专家的讲座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受益匪浅。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来自北京高中教学研究所的韩玲老师的讲座。
聆听专家讲座不止一次,可这次我却被深深打动了,真可谓受益匪浅。
韩老师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用一个普通人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与感受。
她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时而犀利深刻发人深省,时而诙谐幽默惹人发笑,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令
全场教师折服,会场中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雷鸣般的掌声。
韩老师的讲座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是如何管好班,带好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的,教给了我们90后孩子和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令我们颇受启发。
一、90后的孩子怎样教? 1.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韩老师说,面对90后的学生,每位班主任必须要站得高,望得远。
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仔细想想:现在的老师不比从前,我们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与楷模,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老师很了不起。
无论是学识,还是做人,他们的老师的确值得学习!是啊,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让我们就去适应它!学生对老师的惟命是从已经成为历史,老师的权威又该如何树立?因此,老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品味,凭借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来成为他们的表率!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我们这些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会使学生真正信服!要做到这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第一次在学生面前亮相就要打动他们的心。
我们的工作经常要接触新的学生,要想使他们在最开始就能够对你感兴趣,对你有个好的印象,我们就要从初次见面做起。
让我们穿着得体大方些,让我们说话精练准确些,让我们书写漂亮帅气些,也让我们的举手投足沉稳而儒雅些。
遇见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不喜欢,不佩服?接下来,他们自然会围在你身边,来聆听你的教诲。
因为,老师已经把学生打动了。
(2)、第一次上课要牵引学生的魂。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还是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是否精彩,他们自然会进行判断。
于是,我们应该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教案到教具,从预设到铺垫,哪个环节都不能懈怠。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与分析,才能胸有成竹的引导学生跟随你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奠定坚实的记忆基础;突破理解上的重难点;实现会应用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你时刻在牵引着学生的思维
与感觉,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喜欢上你的课。
做到这些,你就成功了。
2、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一名教学能手。
韩老师的讲座铿锵又委婉。
她不仅论述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打动学生,还阐述了我们应该尽快成为一名教学能手。
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首先,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理论。
作为老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
这样,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日常教学,我们都会有不竭的思想源泉,都不会在学生面前措手不及。
学生对我们的工作水准才会刮目相看!
其次,我们要讲求语言艺术。
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应该是最多,畅谈应该是最真诚。
所以,我们无论是授课还是平时,在讲话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课上,我们要作到:讲清一条线索,突破一个难点,理清一个框架,突出一个重点,出现一个亮点。
我们的话语应该作到凝练而不罗嗦,准确而不含糊,真诚而不客套。
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很好,真的是在为他着想。
有了这样的基础,你说什么学生不会听呢?韩老师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教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老师称呼学生,也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我们称呼学生整体,最好用“同学们”,而不是用“你们”。
韩玲老师告诉我们,称呼某个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连名带姓称呼,除在一些正式点名的场合使用外,一般要少使用,太正统了。
二是三个字的名字,叫起来要去掉姓,这种方式用于上课提问时能让学生消除紧张,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用于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更能让学生感到温暖。
如果学生是两个字的双字姓名,去掉姓,就在名的前面加“个”小字,这样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三是统称,有些同学的名字不好记,叫错不好,我们就给他来个统称“宝贝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追求教育的是合力效应,所以还需要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如果我们班主任的一句话不注意,一个行为没想全面,家长就不会买我们的帐,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有些老师,一天忙到晚累得要命,反而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教越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