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效果
目的:探索慢性膽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与特点。

方法:研究对象是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期间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82例,并进行回顾性试验研究,分为对照和研究两组各41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与特点。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8.05),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标签: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临床效果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是常出现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患者多存在上腹部的疼痛感觉、发病较急且存在反复发作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常表现出呕吐、发热及黄疸等状况,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

临床的治疗中多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进行解痉和消炎的西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和实施手术切除治疗等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效果不佳[2]。

本文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6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2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患者的年龄为18~69岁,平均年龄为(39.4±6.1)岁,患者的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7.4±
2.6)年;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的年龄为19~67岁,平均年龄为(39.5±6.2)岁,患者的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为(7.7±2.3)年。

研究组和对照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在年龄、身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性别、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病情严重情况等因素上不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对照组41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片,每天3次,每次服用150mg,甲硝唑片,每天3次,每次服用0.1g,10天为1个治疗疗程,共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治疗;对研究组41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大柴胡汤治疗,中药药方为,芍药30g,枳实15g、柴胡15g、生姜10g、黄芩10g、半夏10g、大枣7颗,水煎后分早晚两次共服用1剂,7天为1个治疗疗程,共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治疗并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加减治疗,对于具有热盛的患者增加金银花20g、蒲公英10g、板蓝根10g,对于存在明显黄疸症状的患者增加金钱草10g、茵陈10g,对于具有胁痛的患者增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对于具有湿热症状的患者增加龙胆草10g、栀子10g,对于存在结石的患者增加鸡内金10g、海金沙10g、金钱草10g。

在对两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告知患者需禁食较为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多食用一些比较清淡和容易消化的
食物。

1.3 疗效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为,痊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已明显的消失,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已恢复至正常,患者的胆囊壁也较为光滑,无胆囊壁增厚的情况,无胆汁的瘀积或出现结石的症状;显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已基本的消失,通过B 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已缩小50%以上,患者的胆囊壁也较为光滑,无胆囊壁增厚的情况,无胆汁的瘀积,结石正常排出高于50%的大小;有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逐渐好转,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出现缩小但缩小量小于50%,有结石排出但排出量小于50%;无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没有出现缩小,没有结石排出的情况。

1.4统计学数据处理:本次试验研究中的数据结果全部应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资料对比分别应用卡方值和t值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检验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结果
研究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分组人数(例)无效(例)有效(例)显效(例)痊愈(例)总有效率(%)对照组 41 9 12 15 5 78.05研究组41 3 8 13 17 92.68*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是在胆囊疾病的慢性炎症的不断发展的一个阶段,存在梗阻、结石、净胜等状态均导致患者发生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但不得痊愈,而且一些患者的胆囊部位存在绞痛的情况,还可能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使患者无法忍受,对患者的身心均带来折磨[3-4]。

中医学的研究中,可将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归于“胁痛”、“胆胀”的医学范畴,由于患者的胆肝直接联系密切,患者的情绪出现长时间的失调、温寒而不和及饮食不当等均会影响到患者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等相关功能,引起患者胆汁排泄的失调症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5-7]。

本研究中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药方中含有的枳实、柴胡、黄芩均可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发挥疏肝并利胆、清热及利郁的重要作用,添加的茵陈具有疏利患者的肝胃内气机、清除患者的胆热等功效,
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则可对患者进行清热而利湿、对抗炎症、松弛患者的平滑肌等,延胡索则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诸药合用,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的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发现,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8%,明显高于仅进行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8.05(P <0.05),说明对存在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晓东,陈智勇,陈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71-71,72.
[2] 何珑.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9):69-70.
[3] 叶浩然.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9(8):30-30.
[4] 李惠茸.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157-158.
[5]吴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25):112-113.
[6] 廖玉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13):587-587.
[7] 严小丽.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4,(12):66-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