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称赞
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名作状,一天天的
最终
第十二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
为动用法,为……悲伤
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
推想 品行
凭吊
奇怪 凭借
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
第三段小结
三个层次: 1、《离骚》写作缘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 2、介绍《离骚》的内容特点 “《国风》好色而不淫......故死而不容。” 3、赞扬屈原伟大人格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四段
同“黜”,被罢免官职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司 马 迁

课堂导入
每逢端午,粽香与龙舟唤起人们对屈原的 记忆。于汨罗江畔独行的伟岸身影,在千年历 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今天,不妨从史学的视角 解读,探寻一个更加真实的屈原。
一、知人论世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概况,以及屈原 的生平和《楚辞》概况。
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 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 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 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 “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开始,起源
根本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困窘 同“返”,返回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
遵循正道,行为正直 互文,竭尽忠智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第三段
离间 困窘,处于困境
第八段
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继位
全,都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
同“返”,返回
虽然
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
希望 侥幸
俗世
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表达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志坚定,然无
最终 凭借,依靠
可奈何,故不可反悔。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第八段
无论
贤能
形作名,忠心的人、贤德的人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
积累多代
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
所说的
职分
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名作状,在内,在外 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
被挫败、被削割 使…… 丢失 名作状,像客人一样
诽谤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
大概 产生,引起
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

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
兼有
名作状,往远处,往近处,在中间
讥刺
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
形作动,阐明
国家安定动荡
同“现”,表现 简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
不要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
怎么、为什么 欢好,指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
于是 扣留
最终
答应 逃亡
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
同“纳”,接纳 最终
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动词,去,到
第七段小结
楚怀王第三次受骗:
同“返”,回来
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
赶得上
追张仪,不及。
这以后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五段小结
楚怀王第二次受骗:
楚怀王受郑袖谗言,释放张仪致使屈原力阻,悔 之莫及。
第七段
这时
名作动,联姻
会晤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疏远
王怒而疏屈平。
2、根据第二段主要内容,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平”
“疏”的原因:
“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 (小人的嫉妒) 王怒——“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楚王的昏庸)
第三段
动作名,听力 奸佞小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
被容纳 取独 深沉
形作名,品行不正的小人
梳理全文
屈任 疏 绌 迁 沉

列 传
楚国
强盛
楚国 衰弱
楚国 灭亡
屈原 一生

楚国 命运
屈原人物形象
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 作者在刻画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1)将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由此 可见,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2)将屈原对楚国的深情眷念与他对怀王的忠贞之心紧密 相连,他的“存君兴国”思想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3)屈原的刚正不阿主要表现在他与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上。
思考: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时代的悲剧,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 到厄运
2、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的品格他的坚定操守, 彰显着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决心。
第十一段
这一类人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名作动,作赋 名作动,效法,继承
不忘故主,念念归楚,心系怀王,志在复兴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第十段
同“披”
脸色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
从事某种行业或劳作的人
槁。渔父“这位先生可是三闾大夫屈原?为何来此?”
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推波助澜
二、文本研读
逐字对译,落实字字,关注关键措辞、特殊句 法和要点句。
第一段
结构助词,的
担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晓
名作状,对内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
颁布 名作状,对外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
甚任之。
1、根据第一段主要内容,思考王为什么“甚任之”?
《史记》体例、内容
十二本纪:记帝王;《项羽本纪》 三十世家:述诸侯;《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七十列传:叙人臣;《屈原贾生列传》 十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八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屈原生平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时受过良 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 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 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同“佯”,假装
同“贽”,见面礼 意动,以...为患,担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
离开 名作状,用厚币 侍奉
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
果真,确实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
往,到
欺骗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第四段
发动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
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第八、九段
此不知人之祸也。……
代词,指屈原怨恨他的事 最终 指使 形作动,诋毁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放逐
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虽然被流放,但 内心仍然有着某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什么?这 表现了什么精神?
信念:
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第十段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
洗头
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洗澡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
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第三段
廉正,正直 选用 形作名,寻常小事
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同“现”,表现
同“旨”,意旨
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
被容纳 远离
名作状,像蝉脱壳一样 来
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
第五段
第二年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即“心甘”,心里舒服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
抵当
名作动,给厚礼、贿赂
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第五、六段
放走
被疏远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游说
意动,以……为相同
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
意动,以……为轻,看轻
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三、总结提升
总结全文脉络,剖析屈原的人物形象,领悟文 章的核心要旨。
梳理全文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
“任”的原因:
“楚之同姓” (楚国王族)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杰出的才能)
第二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
制定
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同意 于是 诋毁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自夸、炫耀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同“涅”,染黑
志向 即使
月争光可也。
3、根据第三段主要内容,思考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创作离骚的原因:
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 正之不容也。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楚辞:战国时代文学家屈原开创的一种全新诗歌体裁。作 品融入了楚地的文学特色和方言韵律。,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 历史风情,地方特色鲜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后世将“楚辞”的文体称为“骚体”或“骚赋”。
《楚辞》汉代,刘向编辑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名曰 《楚辞》。《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 选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这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产生 了深远影响。
楚怀王受子兰之言迷惑,轻信入秦。秦国设下圈 套,阻断了他的后援,并扣押怀王索要割地。最终, 怀王客死秦国,成为天下的笑柄。
思考: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
(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 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 造成的巨大影响 (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发端于怨愤,为后 文议论抒情和对话奠定基础。
4、在司马迁眼里,《离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 《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5、如何体现《离骚》的“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 乱”?
6、作者是如何把屈原的人格和作品联系起来的? 从文如其人的角度
7、作者对屈原的人格的态度是这样的?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者对屈原的高洁品行给予高度赞美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 “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 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与《楚辞》
打败
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
全部
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
直到
终究,最终
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
困窘
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四段小结
楚怀王第一次受骗:
秦国设下巧妙的圈套,导致楚怀王背离与齐国的 盟约,从而孤立了楚国。楚国军力受挫,土地失守, 最终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 (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