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调查结果 ( 一) 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 表 1 显示 大学 生 心理 安 全感 得 分为 57 95 7 73, 并且单个项目平均值> 3, 可见大学的心理安全 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 1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
项目
人际安全 确定控制感
总分
得分 范围 19- 40 9- 38 38- 76
得分
( M SD) 29 82 4 23 28 13 4 64 57 95 7 73
单个项目 平均值 3 73 3 52 3 62
单个项目 理论中值
3 3 3
( 二) 影响安全感总分的因素 对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主要变量: 性别、专业、是 否党员、生源、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和年级进行差 异检验( 见表 2) 。表 2 显示安全感在性别、专业、生 源、是否干部及年级上的差异显著; 多重事后比较显 示: 大一学生的安全感总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 并且大三的安全感总分最低。 ( 三) 影响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因子因素 对影响大学生人际安全和确定控制感的主要变 量: 性别、专业、是否党员、生源、是否独生、是否学生 干部和年级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 2) 。表 2 显示人际 安全在性别、专业、是否干部及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确定控制感在性别、专业、生源及年级上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多重事后比较显示: 大一学生在人际 安全和确定控制感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并且大
大学生, 并且在总分和确定控制感上差异显著, 这与 孟海英等人得出城镇大学生安全感高于农村大学生 的结论相反。这可能是近些年农村改革, 农村获得更 多的优惠, 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 农村大学生 的就业期望值表现较低, 同时在所调查的大学农村大
64
张军辉, 等: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9 06 4 17 30 55 4 17
11 31* *
27 22 4 79 28 99 4 34
是否 党员
生源
党员 非党员
城镇 农村
22 59 00 7 42 332 57 89 7 75 156 56 56 8 01 198 59 05 7 33
0. 43 9 24* *
29 64 4 90 29 84 4 19 29 68 4 26 29 94 4 22
30 42 4 43 29 67 4 09 31 30 4 02 29 31 4 19
2 22 15 85* *
27 79 28 27 28 83 27 89
4 30 4 78 4 62 4 63
大一
108 60 54 7 39
31 46 3 99
29 07 4 71
年级
大二 大三
84 57 24 7 62 62 55 97 7 39
心理安全感是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 或风险的预感, 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 感, 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控制感。[ 1]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变革, 安全感对人们社会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其内容越 来越丰富, 研究群体也由患者扩展到企业员工、学生、 教师等其他社会群体。[ 2]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安全感 的状况与 教 育渠 道, 为 大学 生 的心 理 健 康教 育 作 参考。
2. 大学生安全感的专业差异 在心理安全感及两个因子上, 理科大学生在安全 感及两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 这与孟海 英等人得出文科大学生安全感高于理科大学生的结 论相反。这可能是理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 思 维更具条理性, 生活更讲究原则, 面对现实 严峻的 就业压力时, 他们更能理性地看待, 并且从就业形势 而言, 理科大学生较文科大学生就业更好, 因此理科 大学生有更高的安全感。 3. 大学生安全感生源差异 农村大学生在总分及两个因子得分都高于城镇
收稿日期: 2011- 01- 10 作者简介: 张军辉( 1980-) , 男 , 安徽阜阳人, 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63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3 期
三学生在人际安全和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上的得分 与总分一致, 处于各年级最低水平。
表 2 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0. 46 0. 33
29 36 28 05 26 88 29 11
3 91 4 68 5 11 3 98
是否 独生
是否 干部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学生干部 非学生干部
96 58 21 7 87 256 57 95 7 66 92 60 13 7 73 262 57 19 7 60
0. 08 10 11* *
全感危机。同时, 结合目前高校学分制的特点, 我们 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术论坛, 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关课 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树立心理安全感工作, 如: 针对大一学生加强大学生涯规划指导, 针对大三学生 加强就业考研指导, 针对城镇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等。
( 二) 渗透途径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提 升是一项系统 工程, 需 要学校管理与教学人员的全员参与, 尤其是辅导员 和高校教师 的参与 和指导。高 校辅导 员与学 生联 系频繁, 学生对辅导员比 较信任是辅导员工作的优 势。但从辅导员队伍的来源来看, 他们专业背景比 较复杂, 而大学生心理安 全感的树立需要一定心理 学知识的支持。因此, 通过依托 高校辅导员培训基 地集中开展专项培训, 各 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邀请相 关专家进 行 专题 讲 座等 形 式, 加强 辅 导员 相 关知 识, 帮助辅导 员在 把握大 学生心 理安全 感现状, 提 高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应对恐惧和焦虑的技 能, 就显 得尤为重要。第一 课堂是 大学 生专业 学习的 主要 场所, 充分发 挥第 一课堂 教师的 主导作 用, 将专业 学习与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有机融合, 对大学生心 理安全感的 提升也 有着重 要的意 义。第二课 堂活 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阵地, 他们乐于在其中表达 和发展自己, 把握 这个阵 地, 对 大学 生心理 安全感 提高的环境营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三) 支持途径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提高 如何开发建立可供高校管理与教学部门参考, 可 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与案例资源库, 提高大学生解 决问题和提高安全感的能力, 也值得我们积极地思考 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不断变化, 因此在支持途径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 提高可以通过: 一是发挥第三课堂这一学生融入社会 的实践平台作用; 二是加强家校合作; 三是拓展渠道, 发挥网络资源对传统资源的有益补充作用。
( 一) 关于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分析 由表 1 可以看出, 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 平。这与孟海英等人[ 3] 做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
的现状相比是一致的。这可能是由文化程度因素所 致, 大学生有较高文化程度, 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处于 优势地位, 相应的心理安全感就较高, 处于中等偏上 水平。
( 二) 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差异分析 1. 大学生安全感的性别差异 从表 2 可以看出, 男性大学生在安全感及两个因 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 这与孟海英等人得 出女性大学生安全感高于男性的结论相反[ 4] 。可能 原因是, 从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来看, 女性大学 生的就业形势不够好, 并 且从男女总的性格 特点而 言, 在面对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时, 女性表现得更为 感性且悲观些, 因此在安全感及两因子得分比男性大
0. 748 2 81
6 42* *
( 四) 影响安全感因素的简单效应分析
干部、专业和年级、是否党员和是否干部在安全感上
对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变量性别、专业、是否党员、 不存在交互作用, 但是否独生与 生源地存在交 互作
生源、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和年级进行交互作用 用。表 3 显示城镇非独生学生的安全感和确定控制
分析, 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专业和生源、专业和是否 感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表 3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专业与生源上的简单效应分析
变量 独生 非独生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N
总分
t
84 57 90 7 80 12 60 33 8 32
- 1 00
70 186
55 23 8 02 58 97 7 28
- 3 56* *
人际安全 30 24 4 46 31 67 4 21 29 26 7 35 29 83 4 21
t - 1 05 - 0. 99
确定控制感 27 67 4 32 28 67 4 21 25 97 5 89 29 14 3 98
t - 0. 75 - 4 94* *
三、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与差异分析
学生低。
学生占一大半, 与其他农村大学生有更多的交往, 导 致农村大学生安全感较高。同时交互作用显示, 城镇 非独生大学生安全感较低, 是应该关注的学生群体。
4. 大学生安全感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 学生干部在安全感及人际因子的得分上显著高 于非学生干部, 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干部在平时的工作 中比非学生干部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尤其是在人际交 往方面得到很好的历练, 因此学生干部的安全感及人 际交往因子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5. 大学生安全感的年级差异 四个年级中大一学生的安全感得分显著高于其 他四个年级, 并且大三学生的安全感得分最低。这可 能是由于大一新生刚脱离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 还沉 浸在考上大学的喜悦中, 而其他年级则要为毕业做准 备, 面临考级考证的压力, 尤其是大三学生还要做出 考研还是就业的艰难选择, 因此安全感得分 相比会 更低。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分析, 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 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受到 性别、专业、生源、是否学生干 部和年级等因 素的影 响, 大学生专业和生源也在心理安全感上存在交互作 用。针对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采取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的运行系统为理论依据, 从专门途径、渗透途径和 支持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安全感 的有效措施[ 5] : ( 一) 专门途径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建造 目前各高校均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或咨询 部门, 拥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利用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部门的资源, 对在校学生定期调查和跟踪调 查相结合, 建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档案库, 不仅 可以达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危机的预警作用, 也便于 专家和辅导员共同关注, 有针对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安
8 31* *
29 24 3 88 28 97 4 14
2 85*
28 00 4 57 27 00 4 12
大四
100
注: * P< 0 05, * * P< 0 01。( 下同)
57 00 7 79
29 08 4 39
27 92 4 81
F 19 51* * 13 27* *
1 66 21 22*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3 期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张军辉, 汪海彬
( 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354 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在调查分
析的基础上, 对如何有效 树立大学生心 理安全 感进行 了探讨。调 查结果 表明: 大 学生安 全感 处于中
等偏上水平, 但大学生心 理安全感受到性别、专业、生源、是否学生 干部和年级 等因素的 影响, 大学生
专业和生源也在心理安全感上存在交互作用, 而其他变量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安全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Biblioteka A文章编号: 1008- 6021( 2011) 03- 0063- 04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安徽省部分高校大一至四年 级学生。共发放问卷 400 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得到 有效问卷 354 份。其中男生 106 人, 女生 248 人; 城 镇 156 人, 农村 198 人。 ( 二) 调查工具 采用安莉娟、丛中 2004 年编制的 安全感量 表。 该量表共有 16 个题目, 采用 5 级评分, 从人际安全感 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来考察安全感。人际安全感 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 确定 控制感, 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 制感。本研究中总问卷及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 度分别为 0 83、0 69、0 76, 达到了对问卷信度的要 求。本次调查的数 据采用 SPSS f or Window s 15 0 软件, 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等处理方法。
变量
N
总分
F
人际安全
F
确定控制感
性别
男 女
106 60 87 7 35 248 56 71 7 56
22 83* *
31 11 4 24 29 27 4 11
14 58* *
29 75 4 05 27 44 4 71
专业
文科 理科
172 56 28 7 79 182 59 54 7 35
16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