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思考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
1.阅读《礼记·檀弓》中的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 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 第一层:提诞生与义不可兼得,亦即“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论点; 第三层:贤者保持“本心”,所以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论点,人应该保有“本心”。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古:能够用来 古:这,指导代词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古:古代的量器 古:益处
文言知识
位厚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 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 好处!
问题探讨
1.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做有
问题探讨
2.文章说理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分别有怎样的作 用?
2.背诵这篇文章,可以借助句式整齐的特点,奇妙轻松记忆,不必死 记硬背。如标出这样的句子,可以成串记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词类活用
今:能够 今:判断动词 今:豆子 今:计时器具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
目合在一起
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文言知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 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 法却不采用。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有人)没有礼貌地吆喝着让饥饿的人吃,就是走路的人 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 而不肯接受。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恰当地阐述了在人们所爱好的两件事物 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阐述 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义”重于“生”的道理。
对照。生和义对照,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对照,不义比死更可
方法指点
方法指点
1.本文议论性很强,要特别注意论证方法的运用;本文逻辑周密,设 喻奇妙,要悉心体会排比、对照等修辞或者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拓展探究
孟子“性善论”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1.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 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 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 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 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明确目标
本讲目标
一、积累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借助注释读懂文章;
二、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 的思想内涵;
文本解读
内容概述和思路
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 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