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题库》答案 - 庆元县政府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
A、参与资源配置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B、协调收入分配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C、促进经济稳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D、所有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2、居民从公共支出中获得的收益与他们通过纳税而承担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叫( A )
A、财政净收益
B、净利润龄前
C、边际贡献
D、净现值
3、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 B )
A、中央集权制
B、分税制
C、转移支出
D、地方负责制
4、在自由贸易往来的情况下,若某一地方政府想要单独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形成( B )
A、进口漏损
B、出口漏损
C、顺差
D、逆差
5、在西方国家,议会颁布和实施法律法规,规范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称为( C )
A、非正规的硬约束
B、正规的软约束
C、正规的硬约束
D、非正规的软约束
6、产权归政府所以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的总和称( D )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企业部门
7、公立学校、医院、研究所属于( A )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企业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部门
8、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情况称为( B )
A、违法行为
B、外部性
C、违纪行为
D、信息不对称
9、企业生产产品排污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属于( C )
A、正外部性
B、不道德行为
C、负外部性
D、违纪行为
10、公共企业一般局限于( C )
A、私人部门
B、中小企业
C、垄断行业
D、竞争性行业
11、下列哪一种权限不属于政府部门行使范围( A )
A、立法权
B、执行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12、狭义的政府部门仅指( A )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经济失衡和( D )
A、成本上升
B、停产
C、产量下降
D、通货膨胀
14、在西方国家,议会为制衡公共权力,可履行质询权、调查权和( B )
A、司法权
B、弹劾权
C、行政权
D、立法权
15、在西方国家,非正规的软约束往往是由社会公众通过( C )来督促公共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

A、集会
B、社会关系
C、舆论
D、游说
16、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哪种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 A )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垄断
D、计划经济
17、规模报酬递增必将导致( C )
A、收益最大
B、社会效益最大
C、垄断
D、完全竞争
18、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 B )等于零。

A、社会成本
B、边际成本
C、社会效益
D、边际收益
19、充分就业是指没有( A )
A、非自愿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20、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阶段与萧条阶段交替出现,称为( D )
A、经济不景气
B、循环波动
C、经济不稳定
D、周期性经济波动
21、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B )
A、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B、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C、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D、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会
22、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是一种( C )
A、二次分配
B、公平分配
C、初次分配
D、低层次分配
23、中央集权方式难以产生的结果是( B )
A、矫正外部性
B、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C、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D、实施宏观调控
24、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与地方财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A )
A、预算制订的分工
B、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C、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D、经济稳定职能的分工
25、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会使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发达,这叫做教育水平使经济增长产生( B )
A、“负外部效应”
B、“马太效应”
C、“正外部效应”
D、“溢出效应”
26、关于财政联邦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只有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
B、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C、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D、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拥有决策权
27、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功能( C )
A、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B、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C、实现宏观调控
D、矫正地方政府活动在辖区间的外部性
28、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公平化不等于平均化
B、公平化就是要平均化
C、允许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D、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9、政府促进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财政手段是( D )
A、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B、货币政策
C、实行财政联邦制
D、财政政策
30、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不包括( B )
A、社会保险
B、稳定经济
C、义务教育
D、卫生保健
31、下面关于公共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
A、公共产品的效用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
B、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
C、享用公共产品无须采用竞争方式
D、公共产品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32、公共产品是供(C )共同消费的商品或劳务。

A、特殊人群
B、入选者
C、全体成员
D、部分成员
33、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产品的分类( D )
A、混合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私人产品
34、混合产品是指同时具有( B )的产品。

A、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C、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5、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不能由( A )提供。

A、竞争性的市场
B、公共部门
C、政府
D、国家
36、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是因为无法补偿( B )
A、销售成本
B、供给成本
C、劳动成本
D、生产成本
37、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关系是( C )
A、等于
B、无关
C、不等于
D、相当于
38、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是( D )
A、收费
B、定价
C、募集捐赠
D、征税
39、既可由公共部门供给又可由私人部门供给的混合产品具有( A )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不可分割性
C、可分割性
D、竞争性
40、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 B )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41、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C )
A、政府指导
B、政府参股
C、政府规制
D、政府补助
42、混合产品中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选用( B )比较合适。

A、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经营
D、政府补助
43、使用费遵循( A )原则。

A、受益
B、可比性
C、支付能力
D、谨慎性
44、偏好是指个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 B )
A、主观臆想
B、主观感觉
C、客观描述
D、客观感觉
45、社会公众在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 D )
A、看法
B、爱好
C、偏爱
D、偏好
46、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叫( B )
A、公共场所
B、政治场合
C、公共市场
D、政治市场
47、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 A )的过程。

A、集体行动方案
B、公共产品生产
C、公共项目
D、法律条文
48、政治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是( C )
A、私人产品、权利 C、公共产品 D、权力
49、政治市场上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是( B )
A、私人企业与政府
B、投票者与政治家
C、私人企业与政治家
D、投票者与政府
50、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时是( C )
A、很理性
B、很无知
C、既理性又无知
D、不理性又无知
51、特殊利益集团与( D )组成一个“铁三角”。

A、官员、公众
B、政治家、公众
C、官员、私人部门
D、政治家、官员
52、政治家是通过选举任职的处于( A )顶峰地位的人。

A、政治权力
B、政治抱负
C、政治前途
D、政治理想
53、官员是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他们具体负责公共产品的( B )
A、生产
B、生产与供给
C、与销售
D、分配
54、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 C )
A、经济平衡
B、经济均衡
C、政治治衡
D、政治平衡
55、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 D )
A、反叛表达
B、投票表达
C、发言表达
D、进退表达
5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投票者的投票行为所负担的成本( C )
A、交通成本
B、信息成本
C、经营成本
D、时间成本
57、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 A )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58、在单峰偏好情况下,( A )可以达到政治均衡。

A、简单多数规则
B、最优多数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全体一致规则
59、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除了有决策成本外,还有( C )
A、信息成本
B、预期外在成本
C、时间成本
D、交通成本
60、在不违背民主政治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不出现投票悖论的决策规则,这个原理叫( C )
A、政治均衡原理
B、民主政治原理
C、阿罗不可能原理
D、投票悖论原理
61、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财政支出是( C )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经常性支出
D、购买支出
62、下面的财政手段中,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 D )
A、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
B、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
C、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
D、累进的所得税制度
63、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转移支出的是( D )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司法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64、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 B )。

A、企业所得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人头税
65、影响一国税收负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该国的( A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体制
C、政治制度
D、税收政策
66、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要素是( D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67、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B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68、公共支出规模在用相对量衡量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 A )的比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进出口总值
D、财政总收入
69、“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 C )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70、“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渐进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剧变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回到原来水平”,这种理论是( D )
A、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B、瓦格纳法则
C、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D、梯度渐进増长理论
71、官僚通过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叫做( B )
A、权力最大化
B、内部性
C、公共支出最大化
D、外部性
72、政治家与官僚按照政权与( C )分离的原则实行职能上的分工。

A、职权
B、司法权
C、治权
D、立法权
73、按照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应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 B )
A、社会救济
B、社会基础设施
C、社会治安
D、社会福利
74、财政支出按其受益期长短,可分为经常性支出与( B )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消耗性支出
75、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 A )
A、税收
B、收费
C、公债
D、公债加收费
76、按照公平原则,本期公共产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产品的( C )相对应。

A、生产
B、消费
C、成本
D、使用
77、如果用当年的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产品的成本( D )
A、递延补偿
B、忽略不计
C、人为降低
D、提前到本期补偿
78、经常预算由经常支出与( A )构成。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79、由于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总的来说教育具有( D )
A、负外部性
B、增长性
C、内部性
D、正外部性
8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部门安排教育支出经常选择的方式( C )
A、对私立学校补助
B、对低收入家庭补助
C、对居民社区补助
D、对学生本人补助
81、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 A )
A、混合产品
B、私人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排他性产品
82、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教育的特点( D )
A、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
B、教育能缩小贫富差距
C、教育具有很大正外部性
D、教育具有很大负外部性
83、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的原因不包括( C )
A、市场调节难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平
B、保险常被看成是一种优值品
C、使公民获得一技之长
D、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84、那些较为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相对病弱的人纷纷投保,使保险公司的平均成本提高风险增大,这叫做保险的( B )
A、道德风险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优值品问题
D、风险概率问题
85、“利益交换说”把税收看做是政府与人们之间的一种( A )的体现。

A、利益交换关系
B、权利平等关系
C、转移支付关系
D、公平分配关系
86、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经济运行角度提出的新颖的课税根据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外,还发挥了调节经济的功能。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种功能( D )
A、优化产业结构
B、协调收入分配
C、刺激有效需求
D、稳定社会结构
87、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 C )
A、纳税人
B、纳税义务人
C、负税人
D、法人
88、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不包括( D )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正转
89、税负转嫁后形成的负担分布就叫( B )
A、税收分布
B、税收归宿
C、税收负担
D、利益分配
90、为课及税源又不伤及税本,应当使税收弹性保持在( B )的水平。

A、接近于0
B、接近于1
C、大于1
D、大于0
91、政府预算平衡与否,会通过( D )等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A、税收负担
B、税率
C、公债规模
D、国民收入水平
92、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是( A )
A、发行国债
B、增加税收
C、中央银行增发货币
D、向中央银行透支
93、政府预算应该遵循的原则中,不包括( C )
A、完整性
B、可靠性
C、保密性
D、年度性
94、在计算预算赤字时,不包含在财政收入中的是( B )
A、罚没收入
B、公债收入
C、规费收入
D、税收收入
95、下列哪一种属于政府预算的最基本的功能( A )
A、反映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
B、控制政府规模
C、促进社会稳定
D、确立立法权的地位
96、议会或国会对政府预算的审批与监督,主要目的在于( B )
A、确立行政权的地位
B、避免权力滥用
C、控制公共部门的活动
D、调节收入分配
97、政府预算一般由财政部门或( C )编制。

A、私人部门
B、议会
C、专设机构
D、行政院
98、为确保政府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须由( D )的约束。

A、税收制度
B、法律制度
C、分配制度
D、政治制度
99、预算必须反映所有的公共支出,且以收支总额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体现了政府预算编制的( A )原则。

A、完整性
B、可靠性
C、年度性
D、公开性
100、下列哪一种属于使预算制度能有效控制公共支出的配套制度( C )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权力制衡系统
D、一站式服务
101、公债的发行价格不包括( A )
A、议价发行
B、平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溢价发行
102、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预算管理部门确定公共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 A )
A、最初分配方案
B、预算总额
C、最终方案
D、分配总额
103、预算管理部门和各支出部门之间经过几个来回的修改与反馈,最终形成( B ),再提交立法机关审批。

A、总体预算规模
B、预算方案
C、分配预案
D、预算总额
104、正式预算产生之后,由( C )负责公共经费的划拨。

A、立法机关
B、各支出部门
C、预算管理部门
D、各级政府
105、预算年度结束之后,由预算管理部门编制( D ),经审计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

A、预算
B、执行机划
C、预算草案
D、决算
106、预算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预算年度内公共支出超过( B )的差额。

A、国内生产总值
B、公共收入
C、国民生产总值
D、税收收入
107、关于预算赤字的统计口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不同政治体制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B、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C、不同范围的公共部门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D、不同内容的公共收支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108、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减少,( C )自动增加,就会出现预算赤字。

A、公共支出
B、公共收入
C、转移支出
D、经常性支出
109、主动削减支出或增加税收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但同时会出现( D )
A、预算负担
B、预算赤字
C、预算平衡
D、预算盈余
110、透支融资法是指财政通过向( B )透支的方式来弥补预算赤字。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外国政府
D、外国银行
111、如果银行自有资金不足,年终决算结果收不抵支,那么中央银行就只好增加(C )
A、贷款发放额
B、再贴现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存款准备金
112、同样数额的公债会因(D )的不同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A、发行方式
B、面值大小
C、发行价格
D、认购主体
113、如果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来认购公债,就会增加(A )
A、货币供应量
B、存款准备金
C、贴现利率
D、贷款发放额
114、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所欠的债务看做是一种(B )
A、民间债务
B、准公债
C、公债
D、交易往来
115、在联邦制国家,由于联邦政府预算与州预算及州以下地方预算之间相对独立,因而通常只把( B)称为国债。

A、州政府公债
B、联邦政府公债
C、州以下政府公债
D、民间债
116、国外公债并不等于国家外债,国外公债的债务人必定是( D )
A、本国金融机构
B、本国企事业单位
C、本国居民
D、本国政府
117、短期公债通常指(A )
A、国库券
B、政府借款合同
C、政府票据
D、政府交易凭证
118、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果利率稳定,那么公债的期限越长,政府( C )
A、借款越多
B、偿债负担越重
C、偿债负担越轻
D、还款压力越大
119、不可转让公债的利率水平通常( D )可转让公债的利率水平。

A、等于
B、低于
C、相当于
D、高于
120、贴息公债又叫折扣公债,是指以( A )债券面额的价格发行的公债。

A、低于
B、等于
C、高于
D、相当于
121、利率招标是指政府只规定公债的发行额,由认购者自行确定( C )进行投标。

A、税率
B、发行价格
C、利率
D、发行方式
122、包销方式是指政府与公债认购团(B )出售公债券的方式。

A、共同
B、谈判签定合同
C、分成
D、按比例
123、公债的期限指的是从公债发行日起到( C )止的这段时间。

A、发行结束
B、售完
C、还本日
D、认购终了
124、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 D )的规模是公债规模的决定因素。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预算总额
D、预算赤字
125、公债负担率是指当年( B )与当年经济规模(GDP)之比,着眼于从存量角度考察公债规模。

A、公债发行规模
B、公债累积余额
C、公债还本付息额
D、公债发行收入
126、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收入与当年( A )之比。

A、公共支出
B、公共收入
C、公债还本付息额
D、公债累积余额
127、公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 A )之比。

A、公共收入
B、公债累积余额
C、公债发行收入
D、公债发行规模
128、公开市场业务是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C )就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

A、公共支出 B、公共收入 C、公债 D、货币供应量
129、社会应债能力就是( D )承购公债的能力。

A、社会公众
B、金融机构
C、地方
D、公债认购者
130、非上市公债主要为解决( B )
A、公债还本付息困难
B、财政困难
C、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
D、货币流通问题
131、政府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新增公共收入规模及公共支出总额中各种( C )所占的份额。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非债务支出
D、还本付息支出
132、非上市公债主要对本国政府机构及信托基金管理人发行,从某种程度上看具有( A )
A、强制性
B、固定性
C、全面性
D、流动性
133、上市公债的流通受金融市场影响,其价格在( D )上形成。

A、公开市场业务
B、海外市场
C、外汇市场
D、证券市场
134、合理的公债持有结构应以机构投资者与( B )为主要持有者。

A、金融机构
B、居民个人
C、商业银行
D、社会团体
135、只有当国外公债给本国带来的收益额( C )用外汇表示的利息支付额时,举借外债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A、等于
B、不高于
C、超过
D、相当于
136、规制与调控不同,着眼于( B )
A、经济总量
B、经济个量
C、企业总量
D、政府行为
137、取消最低限价属于( A )
A、放松规制
B、实行规制
C、加强规制
D、取消规制
138、自然垄断行业不具有的特点是( C )
A、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B、存在大量的沉没成本
C、产品供给不具有地域性
D、生产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139、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政府规制的手段( A )
A、举借公债
B、颁布禁令
C、保护权益
D、限制数量
140、颁发标准是为了通过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 D )
A、品质上乘
B、市场占有率提高
C、销售业绩提高
D、安全有效
141、公共利益论主张,哪里有( D ),哪里就要实行政府规制。

A、处理失误
B、竞争行为
C、国家利益受损
D、市场缺陷
142、部门利益论认为,政府规制与其说是为了符合公共利益,不如说是“特殊利益集团”( C )的结果。

A、游说
B、自我保护
C、寻租
D、发展壮大
143、在很多情况下,促使政府实施规制的,或者是被规制者本身,或者是其他有可能从中获益的个人或机构。

这种理论叫( A )
A、俘虏理论
B、公共利益论
C、部门利益论
D、规制无用论
144、在代议民主制度下,从规制机构的产生到该机构成员的组成和任命,各( B )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能施加影响。

A、社会团体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居民个人
145、下列哪一种属于政府放松规制的理由( C )
A、自然垄断使公共利益受损
B、存在市场缺陷
C、非自然垄断也能使资源配置达到要求
D、被规制者本身有可能从中获益
146、如果一家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成本方程具有( A )
A、劣可加性
B、正外部性
C、负外部性
D、优可加性
147、如果单个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 B )
A、可能上升
B、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可能下降
D、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148、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使自然垄断的边界发生了变化,因而需要把自然垄断性质的业务从其他业务中剥离出来,作为( D )的重点。

A、政府扶持
B、政府培植
C、政府补贴
D、政府规制
149、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可以引导( C )实现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A、公共支出
B、税收收入
C、资源配置
D、公共服务水平
150、公共定价是指公共部门运用( A )规定某些行业产品或劳务的交易价格。

A、强制性权力
B、服务规范
C、技术手段
D、国家税法
151、倘若补贴靠增税为来源,边际成本定价所增加的经济福利很可能被增税所造成的( B )所抵消。

A、经济损失 B、效率损失
C、利益损失
D、效果不佳
152、二部定价法是指由两部分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基本费,二是与使用量有关的( C )A、从价费 B、增值税
C、从量费
D、基本费
153、根据高峰和非高峰时的不同需求规定不同价格的方法,叫( B )
A、满负荷定价
B、高峰负荷定价
C、低负荷定价
D、平均定价
154、寻租有多种定义,归纳起来看,寻租是人们为获得经济租而寻求权力拥有者的( A )的行为。

A、庇护
B、辅导
C、腐败
D、补贴
155、经济租在经济学中的本义是指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即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减去要素的( D )之差。

A、生产成本
B、边际成本
C、销售成本
D、机会成本
156、按照经典的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每种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配置都会使要素收入与机会成本( C )
A、不等
B、前者高于后者
C、相等
D、前者低于后者
157、寻租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却用于对社会无益的( C )上,白白浪费资源。

A、重复劳动
B、与目标相反的活动
C、非生产活动
D、精神活动
158、作为一种竞争活动寻租也有代价,即( A )
A、寻租成本
B、机会成本
C、生产成本提高
D、效率损失
159、只有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的活动,其成本才可算做垄断的( B )
A、机会成本
B、社会成本
C、寻租成本
D、市场失灵
16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设租的社会成本( D )
A、经济成本
B、道德成本
C、行政成本
D、机会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经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该“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 ABCD )
A、公共产品
B、外部性
C、风险与不确定性
D、分配不公及通货膨胀
2、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包括( ABC )。

A、参与资源配置
B、协调收入分配
C、促进经济稳定
D、确保财政收入
3、地方分权的优点有( BCD )
A、实现宏观调控
B、推动制度创新
C、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
D、有利于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4、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 ABCD )
A、发放补贴
B、征税
C、公共定价
D、发放食品券
5、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有( ABD )
A、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
B、安排社会救济支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