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平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依据 (2)
1.3.1主要法规文件和相关规划 (2)
1.3.2规范和标准 (2)
1.4研究原则 (3)
1.5研究范围 (3)
1.6研究内容 (3)
2城市概况 (3)
2.1历史沿革 (3)
2.2经济发展 (4)
3自然条件 (5)
3.1地形地貌 (5)
3.2气象 (5)
3.2.1气温 (6)
3.2.2降水 (6)
3.2.3风况 (6)
3.3潮汐 (7)
3.3.1潮汐性质 (7)
3.3.2潮位特征值 (7)
3.3.3设计水位 (7)
3.4工程地质 (7)
3.5地震烈度 (8)
3.6泥沙运动 (8)
4城市建设及场地现状 (9)
4.1土地资源 (9)
4.2城市建设 (10)
4.2.1城乡建设 (10)
4.2.2道路交通建设 (11)
4.2.3市政工程建设 (11)
4.3场地现状 (12)
4.3.1地形分布 (12)
4.3.2高程 (13)
4.3.3坡度 (14)
4.4城市土源现状 (14)
5用地竖向分析 (16)
5.1规划用地布局 (16)
5.1.1空间结构 (16)
5.1.2建设用地布局 (16)
5.1.3“四区”划定 (17)
5.2排水模式 (19)
5.2.1排水模式分类 (19)
5.2.2排水模式选择 (20)
5.3城市用地竖向控制 (25)
5.3.1用地竖向总体布局 (25)
5.3.2道路竖向控制 (25)
5.3.3场地竖向控制 (26)
6土方平衡研究 (27)
6.1土方量计算方法 (27)
6.1.1DMT法 (28)
6.1.2方格网法 (28)
6.1.3设计等高线法 (28)
6.1.4平均高程法 (29)
6.2计算方法选择 (29)
6.2.1计算方法比选 (29)
6.2.2计算要求与过程 (29)
6.3城市场地填方 (30)
6.3.1场地回填控制 (30)
6.3.2填土量计算 (30)
6.4场地回填方案 (32)
6.4.1土源 (32)
6.4.2砂源 (34)
6.4.3场地回填方案 (35)
6.4.4吹填材料及位置 (36)
6.4.5吹填施工方法 (37)
6.4.6施工要求 (38)
7环境评价影响 (39)
7.1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39)
7.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9)
7.3减少不利影响的措施 (40)
7.4评价结论 (40)
7.5环境保护设计 (40)
7.5.1固体废弃物处理 (40)
7.5.2取土场复绿 (40)
7.6环境监测与管理 (40)
8结论与存在问题 (41)
8.1结论 (41)
8.2存在问题 (41)
1总论
1.1项目背景
横琴地处珠江西岸,位于珠海市陆域东南部,毗邻港澳,处于“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规划为横琴制订了“三基地一平台”的发展定位:粤港澳区域性商务服务基地;世界级旅游度假基地;融合港澳优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产业,服务港澳、服务全国的区域创新平台。

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关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再次明确要求横琴新区作为内地开放度最高的“先行先试”区域和未来的活力岛、创新岛、智能岛、生态岛,将逐步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探索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至此,横琴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其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新区。

为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横琴新区一系列重大项目已全面启动,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休闲、商务服务、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项目、十字门中央商务区项目、多联供燃气能源站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等,极大加快了横琴的城市建设步伐;同时,新区计划在近期计划引进上百个高端大型项目,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由此,横琴岛将成为珠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珠江口西岸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相比,横琴新区现状的市政设施配套显得尤为单薄,大面积土地亟待开发建设。

由于横琴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多分布于地势低洼的滩涂和鱼塘之上,道路建设及土地开发需要巨大的土石方量,区内虽然有大、小横琴山脉,但为了维持横琴岛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和《珠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已经明确指出:将大、小横琴山列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区,严禁取土、建设。

因此,编制本次场地竖向及土方平衡专题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场地标高,提出经济可行的土方平衡方案,对解决横琴新区土源稀缺的难题,为新区市政工程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⑴制定城市排水模式,充分发挥现有及拟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作用。

⑵确定合理的道路及场地竖向标高,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⑶提出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场地填土方案,为城市建设提供准确指导。

⑷为横琴新区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1.3研究依据
1.3.1 主要法规文件和相关规划
➢《珠海市城市规划条例》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珠海市雨水系统与防洪规划(2006-2020)》
➢《珠海市水务现代化规划》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珠海市取土点规划(2009-2013年)》
➢《珠海市废弃采石场/取土点整治复绿规划(2009-2013年)》
➢《关于横琴污水处理厂、泵站规划布局和排涝问题的复函》(珠水务函[2009]240号)

1.3.2 规范和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94)
➢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粤水电总字95-4)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44-93)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J 14-87)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珠海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
⑴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⑵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⑶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⑷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1.5研究范围
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陆域东南部,珠江出海口西侧,东隔十字门水道与澳门相邻,南濒南海,西临磨刀门水道,北与珠海南湾城区隔马骝洲水道相望,总面积106.46km²,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8km²。

1.6研究内容
⑴研究区域内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
⑵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标高、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标高;
⑶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进行全岛的土方平衡和调配;
⑷确定城市道路控制标高、纵坡和建设用地地面排水的规定;
⑸城市雨水排渠排入外江的可行性及控制标高。

2城市概况
2.1历史沿革
横琴原是一个边陲海岛,1987年3月成立横琴乡人民政府,1989年3月撤乡建镇,隶属香洲区管辖。

1992年横琴岛被广东省定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1992年横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为珠海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

1998年底确定为珠海市五大经济功能区之一。

2003年7月机构改革,区镇分开。

横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开发建设和发展经济,横琴镇(由香洲管辖)主要负责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2008年10月重新调整为“区镇合一,由市直管”,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方式。

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规划建设横琴新区,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的载体。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总体发
展规划》。

8月17日,珠海市召开横琴新区干部任职宣布大会,珠海新区组织架构基本建立。

目前,岛内设一区(镇),三个社区居委会,下辖12条自然村,2008年末岛内人口7585人,其中常住人口(户籍人口)4203,流动人员(暂住人口)3382人。

2.2经济发展
横琴在1992年被广东省确定为90年代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点区域,成立了横琴经济开发区,开始步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但由于自身规模太小,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对外吸引力不强,因而经济和产业未能得到有效发展。

从1998年至2004年,本地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时高时低;而财政收入呈增长、下降交替变化的趋势,见表2-1。

财政收入增长的不稳定和总量较小,反映了横琴岛自身的经济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近几年横琴经济开发区,开始步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从2005年至2008年,横琴各项指标均有所增长,第三产业总收入为横琴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详细经济指标见表2-2和图2-1。

但横琴的GDP只占珠海市的0.054%,可见横琴现有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1998~2004年横琴主要经济指标表2-1
年份本地生产总值
(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1998 10041 2337 1810 -
1999 10769 2413 1808 -
2000 12060 2950 2859 5730
2001 14500 3565 1495 5568
2002 16700 4105 1229 4322
2003 19220 4733 1331 6004
2004 24116 5634 1747 19318
2005-2008年横琴各项经济指标统计表2-2 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本地生产总值(万元)4048 7536 8261 10236 增长比例 6.5% 21% 9.6% 16.2%
第三产业总收入(万元)7733 17561 18400 26500 增长比例10.5% 127% 4.7% 26% 旅游收入(万元)3895.5 5800 6812 6880 增长比例19.1% 49% 17% 18.2%
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115.2 140 165.6 173 农业总产值(万元)5035.9 5452.4 6390 6070
水产养殖面积(亩)26033 26015 20295 26025
水产品总产值(万元)3493.8 3854.2 3969.8 3771.3 种植面积(亩)7187 7334 5398 5398
总产值(万元)513.9 533 559.6 531.6 本地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总收入旅游收入农业总产值水产品总产值种植总产值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2005200620072008
图2-1 2005-2008年横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图
3自然条件
3.1地形地貌
本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光、水、热资源丰富。

受河、海水文双重影响,区内北部以围垦地、冲积地为主,海拔低,地势平坦低洼,南部多为山地。

未开发地地貌多为蔗田、鱼塘、沼泽、河道。

本地区属华南准地台或皱带的一部分,按大地构造划分为华夏东南地洼区的浙粤地穹系中段偏南。

区内主要以东北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为主。

本地区属东南非地震亚区的广州—阳江地震带的南部,是区域构造较为稳定的地区。

3.2气象
本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受海洋的调节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气候温暖湿润,多雨无霜,受冬季寒潮及夏、秋季台风的影响,该区域伴有大风、大雨现象。

根据珠海气象站近30年的实测资料统计;各气象特征值如下:
3.2.1 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38.5℃(1980年7月10日)
极端最低气温2.5℃(1976年12月29日)
多年平均气温:22.4℃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35℃的日数为2.9d。

3.2.2 降水
该地区雨量充沛,但雨量分配不均,干、湿季节较明显。

每年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此期间总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10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则较少。

据1962~1992年资料统计:
历年最大降雨量2873.9mm(1973年)
历年最小降雨量1200.9mm(1963年)
多年平均降水量:1950.7mm
历年日最大降水量:393.7mm(1966年6月12日)
历年月最大降水量:954.7mm(1966年6月)
日降雨量≥50mm的日数:10d
日降雨量≥于100mm的日数: 3.2d
最长连续降雨量日数为18d,其降雨量为378.3mm,出现于1968年7月。

3.2.3 风况
本地区冬夏的风向季节变化比较显著,从春季至初秋一般盛行偏南风,秋季到冬末盛行偏北风或偏东风,3至4月份为冬、夏风向转换期,9月份为夏、冬风向转换期。

台风在本地区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本地影响较为频繁,登陆的台风最早于5月中旬,最迟于11月中旬,6月至9月份是台风盛行期。

台风影响期间会带来大风和暴雨,引起风暴潮。

统计1951年至1975年台风资料,登陆于珠江口以东的台风为33次,年均1.3次,登陆于珠江口以西的台风为60次,年均2.4次。

3.3潮汐
3.3.1 潮汐性质
规划区的潮汐性质为不正规半日混合潮型。

受地形及径流影响,本海区涨落潮历时不相同,平均落潮历时大于平均涨潮历时。

3.3.2 潮位特征值
规划区上游约4.5km处为灯笼山水文站,通过对该站1951~1974年共23年的实测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其潮位特征值如下:
历史最高潮位: 3.34m(黄海高程,下同)
历历史最低潮位: -0.55m
多年平均高潮位: 1.04m
多年平均低潮位: 0.20m
多年平均潮位: 0.62m
涨潮最大潮差: 2.29m
落潮最大潮差: 2.57m
3.3.3 设计水位
本次研究采用省水利厅2002年6月颁布的《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河网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中灯笼山水文站水面线成果,设计水位如下:
100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 3.07m
50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 2.93m
20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 2.73m
10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 2.58m
5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 2.42m
3.4工程地质
横琴岛地貌复杂多样,有陆地、海洋、低山丘陵台地、沉积平原,表现出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

岛内区内陆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平缓,倚山临海。

陆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划。

滨海冲积平原由西江和北江冲积物聚成。

横琴岛地质在构造体系上,大陆部分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地带中次级紫金-博罗
断裂带和莲花山断裂带的西南段,并被北西向的西江断裂带分割成梯形断块,岛内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

根据区内在建项目的钻孔资料显示,规划区软弱土层较厚,厚度约为12~50m 之间,且磨刀门水道侧淤泥层较厚;淤泥埋深较浅,除地表的现状堤身和覆土层外,即为淤泥顶面,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土(岩)层自上而下分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堤顶为砌石)、淤泥、粉质粘土、砾砂、花岗岩风化残积层、燕山三期花岗岩层及强风化花岗岩层。

3.5地震烈度
本区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属中等强度地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本地区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从1405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统计至1948年,发生有感地震48次,其中磨刀门发生过一次5.5级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在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

3.6泥沙运动
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海河贯通,是我国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珠江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组成,磨刀门是西江干流的主要出海口,也是珠江八大口门中率先面海的口门,其径流下泄量约占西江径流总量的1/3 左右。

西江泥沙来源丰富,多使得河口地区滩地淤积迅速。

磨刀门河口外海区包括横洲口以南、大横琴与三灶岛之间、口外海区-5m等深线以北的海域。

其中东侧的磨刀门口深槽是泄洪纳潮的主通道,西侧的龙屎窟深槽是西垦区的排水通道,磨刀门深槽以东和横琴岛之间为东滩,西滩位于龙屎窟深槽以西,磨刀门深槽和龙屎窟深槽之间为中滩。

外海区的冲淤变化除受潮汐和潮流的作用外,拦门沙地区的冲淤变化还受高盐陆架水、波浪动力和西南沿岸流的动力对河口拦门沙的影响,致使拦门沙的发育演变趋于复杂化。

在河口向外延伸的过程中,口门淤浅形成拦门沙并在成陆部分形成许多河汊,而且拦门沙滩顶愈来愈高,最浅处水深已不足1m,严重阻碍着洪水的排泄和船只通航。

磨刀门口门演变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其河口系统演变模式也与以往有所变化,因水动力条件差异,泥沙淤积不平衡等导致河口地貌在形成、发育、演变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磨刀门水道与系统外的泥沙交换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径流来沙,包括交杯沙水道来沙和白龙河来沙,二是南面外海潮流输沙,三是东西两侧的沿岸流输沙。

磨刀
门口门区上游来沙主要来自交杯沙水道,占95%以上,而白龙河流量只占交杯沙水道的5%左右,输沙比例更小。

4 城市建设及场地现状
4.1 土地资源
横琴经过多年围海造地,总面积达到86.03km²(含南部水域)。

土地资源以山地、平地为主,也包括丘陵、滩涂和水域等类型。

由于平地都是围海、围垦形成,一方面地势低,土地开发需要大量填土;另一方面,地质条件较差,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建设在基础结构上投资相对较大。

土地资源统计表 表4-1
序号 资源类型 面积(km²)
备注
1 山地 34.69 水库有4个,总面积
0.30km²,计入山地。

2 丘陵
3.61 3 平地
填海地 11.64 围垦地
26.85 4 滩涂 3.06 5
水域
26.61 土地资源总计
106.46
图4-1 土地资源现状图
4.2城市建设
4.2.1 城乡建设
现状建设主要分布在横琴东部,从北山咀、十字门、石山村至红旗村,建设最集中的地段在红旗村一带,这里是横琴管委会、横琴镇政府、工商税务、金融邮电、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所在地。

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设施几乎都设于临街建筑底层,没有独立的用地。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设施集中在石山村一带,包括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横琴医院和1所敬老院。

除红旗村外,横琴有11个自然村分布在大、小横琴山脚,建筑基本上依山就势。

由于山体尚未设置截洪沟,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时常遭受水淹。

另外,自然村分布零散,难于配套公共设施,不利于改善村民生活质量。

图4-2 土地利用现状图
4.2.2 道路交通建设
至今为止,横琴修建了横琴大桥,打通与珠海主城区的陆路联系;修建了莲花大桥和国家一类口岸,打通与澳门的陆路联系;基本建成了环岛路,初步形成路网系统雏型;东部海滨路形成了部分路段,是目前眺望澳门的理想场所;在红旗村东部建有吞吐量300吨级的客运码头,开通了到澳门路环航线和横琴环岛游航线。

4.2.3 市政工程建设
⑴给水工程
横琴现有水库和山塘4座,分别是望天台水库、上牛角水库、红旗水库和山塘一座,总库容73.2万m³。

目前还在利用的水源性水库为红旗水库,总库容11.8万m³,有效库容9.35万m³,为红旗水厂的水源水库。

红旗水厂位于大横琴山东侧、红旗水库下方,水厂设计规模为1500m³/d,实际供水规模1000~1300m³/d。

规划区现状用水主要由珠海市拱北水厂供给,由横琴大桥两条DN600市政供水干管引入规划区。

规划区内已建有三条供水干管:沿环岛路敷设至十字门商贸区的DN600供水干管,长7.5公里;沿环岛北路DN300供水干管,长7.3公里;沿中心沟区东西向的DN300供水干管,长3.2公里。

⑵排水工程
区内仅居民、游客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在南部的富祥湾一带有少量岛上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经零散的污水管收集就近排入沿海水域。

雨水大多为自然排放,分散、就近排入附近河道。

⑶电力工程
横琴现有风能发电场1座,目前已投运21台风力发电机,每台装机容量为0.75兆瓦,总装机容量为15.75兆瓦,其电能以10千伏电压通过石山变电站接入供电系统。

石山变电站现状主变容量为2×10兆伏安,规划主变容量为2×50兆伏安,电源引自220千伏南屏变电站;现状电力线路分为110千伏、10千伏和0.38千伏/0.22千伏三类,110千伏线路有南屏至石山和石山至澳门氹仔2路,均为架空线路;10千伏、
0.38千伏/0.22千伏线路部分未架空敷设,部分埋地敷设。

⑷通信工程
横琴新区范围内,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大通信运营商及珠海广播电视台均已建成部分有线及移动通信设施,现有设施基本满足现状的通信需求。

4.3场地现状
4.3.1 地形分布
横琴岛原分大、小横琴岛,两岛之间为十字门水域(即中心沟),70年代修筑起东、西大堤,将大、小横琴岛连成一体,全岛面积106.46km²,环岛岸线长约52.8公里。

南部和北部多为山地,中部中心沟为东西向长条形养殖地。

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地(围垦地、填海地)、滩涂和水面,从形态上可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北部为小横琴山及填海地、围垦地;中部为中心沟围垦区及填海地、滩涂;南部为大
横琴山及周边丘陵、平地、滩涂和水域。

岛上最高峰为大横琴山脉的脑背山,海拔高度为457.7m,是珠海市第二高峰;北部小横琴山最高海拔194.6m;滩涂、填海地、围垦地现状地面标高一般为0.5~ 1.2m(黄海高程,下同);鱼塘、河涌及其它水面的底标高在-2.9~-0.1m之间。

图4-3 地形地貌分布图
4.3.2 高程
通过高程的分析,25m等高线以下陆地面积(不含道路和水域)为4889.75公顷。

小横琴山最高峰海拔194.6m;大横琴山最高峰(脑背山)海拔457.7m。

高程分析结果表4-1高程范围(m)面积(公顷)百分比(%)-3.0-50 8113 76.21
50-100 945 8.88
100-150 617 5.80
150-200 467 4.39
200-250 260 2.44
250-300 134 1.26
300-350 59 0.55
350-400 32 0.30
400-455 19 0.17
总计10646 100.00
4.3.3 坡度
通过坡度分析,坡度小于10%的土地面积为4131公顷,坡度10%~25%的面积为369公顷。

坡度分析结果表4-2 序号项目面积(公顷)百分比(%)
1 适宜建设用地坡度≤10% 4131 38.80
2 改造可建设用地坡度10%~25% 369 3.46
3 不可建设用地坡度≥25% 3415 32.08
4 水域2711 25.47
5 现状道路20 0.19
合计10646 100.00
4.4城市土源现状
经现场踏勘和调查,大、小横琴山脉有二处取土点和五个采石场,除芒洲山采石场外,其余因与城市规划建设要求不符,目前已废止停采,其分布如图4-4所示。

图4-4 取土点、采石场分布图
芒洲山采石场永兴采石场
芒洲山位于横琴新区西北部,山体呈南北长条形分布,标高为 5.2~30.8m,如规划场地标高按4.00m控制,芒洲山可采土石方量为180万m³。

5用地竖向分析
5.1规划用地布局
5.1.1 空间结构
依据横琴的发展目标,采用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科学合理、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布局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紧凑发展、紧密关联的“三片、十区”的功能布局。

三片:商务服务片、休闲旅游片、科教研发片。

十区:口岸服务区、中心商务区、国际居住社区、休闲度假区、生态景观区、教学区、综合服务区、文化创意区、科技研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

5.1.2 建设用地布局
统筹岛内土地利用,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土地,优先安排生态用地,合理布局居住、生产、道路及仓储用地,根据功能片区发展与人口需求确定公共服务与市政设施的规模与布局,预留未发展用地,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结构优化、宜居宜业的用地布局。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表5-1
序号用地
代号
用地名称面积(hm²)
占城市建设用地
比例(%)
1 R 居住用地595.2921.26
2 C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596.5321.30
3 GIC 政府社团用地288.5410.30
4 M 工业用地310.40 11.09
5 W 仓储、物流用地36.5
6 1.31
6 T 对外交通用地38.68 1.38
7 S 道路广场用地417.1814.90
8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5.47 1.98
9 G 绿地437.8515.64
10 D 特殊用地23.490.84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2800.00 100.00
图5-1 土地利用规划图
5.1.3 “四区”划定
2006年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出的全新管制措施,要求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与适建区,并赋予相关的土地开发策略。

在完成建设用地布局后,规划对全岛土地进行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区分,明确相关范围,从而将差异化的空间管制策略覆盖横琴全岛,对土地开发权进行初次分配。

⑴禁建区:依据《珠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二十八条及相关规定,横琴岛的禁建区范围包括大、小横琴山以及二井湾红树林湿地,同时将磨刀门水道与马骝洲水道交界处的滩涂湿地也归入禁建区范围内,共计面积约5620公顷。

⑵限建区:包括沿河(海)地区、近山地区、海湾地区、中心沟内组团间的结构绿地区、沙丘遗址以及大、小横琴山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缓冲区、常住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区,共计面积约2236公顷。

⑶已建区:已建区指现状已经建成的地区,主要包括横琴镇镇区、三塘村、四塘村、横琴医院、横琴中学、横琴口岸、银鑫花园、石博园、东方高尔夫以及中海油厂区等,总面积约1016公顷。

⑷适建区:包括“一核三圈”中的大部分城市功能区,总面积约为1774公顷。

图5-2 “四区”划定图
5.2排水模式
根据城市定位、自然条件和运行管理水平,不同城市和地区往往采用不尽相同的排水模式。

我国现有排水模式一般分为三种,即重力直排式排水模式、缓冲式排水模式和强排式排水模式。

5.2.1 排水模式分类
5.2.1.1 重力直排式排水模式
重力排水模式是指在地坪标高满足防洪要求并有一定富余的地区,雨水可根据重力排放至河道的排水模式。

重力排水模式一般以规划防洪(潮)水位标高为基础,城市最低控制标高以设计洪(潮)水位标高加上超高加以确定,由于城市场地标高均高于设计洪(潮)位标高,因此区内雨水排除采用管(渠)重力自流排除方式,不需设置雨水泵站及堤围等工程措施,可保障城市安全,不受洪(潮)水威胁,实践证明这种措施安全可靠,珠海中心城区即采取这种方式,在经济许可及填土土源有保障时,应首选该排水方式,以确保城市安全。

图5-3 重力直排排水模式示意图
5.2.1.2 缓冲式排水模式
缓冲式排水模式是指雨水分散、就近排入河道后,通过区内的河、湖进行调节,缓冲式地经泵闸工程排至区外水体的排水模式。

该排水模式可适当降低填土标高,辅之于堤围、水闸、蓄水面、排涝泵站等工程设施,将设计高水位挡在堤、闸外,区内雨水利用管(渠)排至区内蓄水面,待围外水位下降时开闸排除或结合排涝泵站排出。

该排水方式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缺少填土土源的城市多有采用,事实证明,在采取工程措施得当的情况下,也可保障城市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