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边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边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说明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一中杨祥明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第五节定积分概念的第一课时,是新课程增加内容之一,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通过实例(如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做功等),从问题情境中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
作为定积分的前奏曲,它将为后面学习定积分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使学生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
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割圆术,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萌发“分割”,“近似”,“以直带曲”和“无限逼近”的想法。
通过观察动态的
图像变化,让学生经历“刨光磨平”的逼近过程,直观感受极限
思想。
经历探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的过程,感知“以直代曲”和“逼
近”的思想方法;初步掌握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四步曲。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体验并认同“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的核心是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而本节课的重点却不是求解曲边梯形面积的具体过程,而是解决该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成为学习本节课的障碍以及处理方法:1.定义曲边梯形的图形与例题中的图形差别比较大,学生不易接受教材中的两个图形:
教学中设计的图形:
这样处理,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能体现数学的和谐之美。
2.“以直代曲”和“无限逼近”思想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重新感知这两种思想,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割圆
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3.求和符号的使用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是先出现了求和符号,然后又展开计算
的,而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是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求和符号简记。
教材中是这样的:
易于学生接受的写法是:
4.求和之后的化简过程
教材中把最后的结果通过比较技巧的处理方式化成了
()()⎪⎭⎫ ⎝⎛-⎪⎭⎫ ⎝⎛-=--=n n n n n n S n 2111131612113
, 这个式子的化简让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这么处理:
()()23
23361213163261211n n n n n n n n n n S n +-=+-=--= 这样处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而且不影响后面求极限。
5.对极限思想的理解
由于学生没有极限运算的基础,所以最后一步取极限的时候学生会
感到比较困难,不理解这种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学中将充分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对极限思想的直观感知。
四、 教法特点
为了贯彻执行新课改,教学时大胆尝试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如下:
1. 数学课堂生活化
通过问题情境---金门大桥,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分组探究,创建高效课堂
通过分组探究,上台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适当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看”到数学的本质
对本节内容中比较抽象的几个问题,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使学生亲眼“看”到了无限逼近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刨光磨平”的逼近思想。
五、教学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割圆术的动态演示以及三种方案的动态演示,已经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是由于采用的分组探究,合作交流,把任务交给了学习小组,可能会有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节奏,所以需要每个小组课下落实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