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
————————————————————————————————作者:————————————————————————————————日期:
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汉语言文学
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
何漂飘胡赛月
摘要: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

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关键词:眉隐喻转喻认知
一、引言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修辞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

然而,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赵艳芳,2009)。

大量研究事实证明,隐喻和转喻既存在于文学语言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语言中,比如“山头、山脊、山腰、山脚”等等,就是将“山喻”为“人体”。

近年来,关于身体部位词的隐喻和转喻义的研究大量出现,比如王文斌教授的《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眼、手、脚、耳”等的隐喻和转喻义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从侧面说明隐喻和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本文将结合汉语“眉”的语料分析,研究“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说明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二、隐喻和转喻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人们就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修辞格。

隐喻在传统的修辞学里又常常被看作是对正常语言的偏离或违背。

这种传统的语言观在西方多年来的修辞学研究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Lakoff Johnson,Lakoff先后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这两本书,开创了隐喻和转喻研究的新方向。

自此,隐喻和转喻研究从传统修辞观走向了新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方向。

(一)隐喻认知系统
Lakoff(1980)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

F.Ungerer和H.J.Schmid(2008)指出隐喻的映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意象图式、基本相关和文化独立评价。

意象图式是人们通过对具有多个相似关系的多个个例反复感知体验,不断进行概括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王寅,2011)。

基本相关不像意象图式那样基于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但对于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因果关系。

文化独立评价是限定于特定文化群体的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对新领域中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

(二)转喻认知系统
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转喻是用与被修饰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替代该事物,也称为借喻或换喻。

现代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具有替代作用,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与隐喻不同,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比如用“国脚”来代替某著名足球运动
近年来的认知研究将转喻应用到词义发展和言语行为中。

转喻可以解释属性复合词的词义,即用事物的突出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

比如“skinhead”的字面意思是“光头”,后指代“行为暴戾的青年”。

语用现象方面的转喻应用体现在言语行为方面。

比如“Can you open the window?”可以理解为转喻用法:“用能力代替行为”。

这种语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人们常常用这种间接的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已的真正意图。

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认知工具,在专业领域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中都无处不在。

三、汉语“眉”的隐喻义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存在于我们日常语言的方方面面。

从认知的角度看,“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F.Ungerer H.J.Schmid,2008)。

表示人体任何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赵艳芳,2009),比如“床头”“针眼”“河口”“封面”等等。

“眉”虽不如“眼”“嘴”那样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但也是比较重要的部位。

汉语中存在各种关于“眉”的词语和成语,人们常常利用“眉”的隐喻义来表达各种内容。

(一)“眉”代表紧要关头
由于眉毛在眼睛上面,离眼睛很近,而眼睛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因此,“眉”常用来形容危急时刻。

例如:
(1)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迫在眉睫。

(2)目前,秘鲁有关部门正在组织进口首批大米11.5万吨,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汉语中还有“眉睫之祸”“火烧眉毛”等成语形容近在眼前的危急关
(二)“眉”代表自尊、尊严
眉毛的动作是面部表情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些关于眉毛的成语或词语常常表示人的自尊或尊严。

例如:
(3)相信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祖国一定会更加强大、繁荣和兴旺,炎黄子孙在世界上会更加扬眉吐气。

(4)所以,艺术团与企业之关系,不是曾有人试验的那种艺术院团”下嫁”可提供及食的郎君(企业),充当一低眉俯就的小媳妇角色。

此外,汉语中还有“昂首伸眉”“摧眉折腰”“低眉折腰”“仰首伸眉”等成语形容一个人意气昂扬或卑躬屈膝的样子。

(三)“眉”代表事物的关键或头绪
“眉”与“眼睛”是相貌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常常搭配使用,形容事物的关键或头绪。

例如:
(5)除了去年她与吹角乡合办的钢家具厂,已经取得年收益六万元外,眼下她与其他企业家一起又办起了汽车锻件精加工厂,现已筹建得有眉有眼的了。

(6)鉴于市场准入问题最为棘手,谈判至此尚无任何眉目,他建议本周重点讨论这一问题。

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汉语中有关“眉”的成语或词语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分析汉语“眉”的转喻义。

四、汉语“眉”的转喻义
转喻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例如,人们常常用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来理解整个范畴(王寅,2011)。

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但是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往往重视隐喻,忽视转喻,其实,相对隐喻来说,转喻是一种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

汉语“眉”的转喻义相对它的隐喻义来说也更加丰富。

(一)“眉”代表情绪
“眉”的动作可以反映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反映一个人的情绪。

汉语中具有大量含“眉”的表达式,可以形容人的情绪,包括喜悦、愤怒、忧愁、疑惑等等。

(7)看着自己包租的200多亩地里的60多万株树苗、果苗一株株被运走,红花村农民凌国钧喜上眉梢。

(8)中国军团在20日真正打得让人眉开眼笑的是羽毛球和网球。

(9)对迟到早退的职工先是横眉冷眼,再是扣发工资,如有反抗者,则以检讨反省为名,关押甚至殴打。

(10)今日相见居然竖眉怒目,一反往常。

(11)北京的小吃实在不敢恭维,我要了一碗馄饨,吃了一口就皱起了眉头。

除此之外,汉语中还有“眉飞色舞”“喜溢眉梢”“横眉冷目”“横眉立目”“愁眉不展”“眉头紧皱”等形容一个人的情绪的成语。

(二)“眉”代表男女之间的传情
眉毛和眼睛是人类面部表情最丰富的部位,“眉”和“眼”常常搭配使用,形容男女之间的传情。

(12)知道我要来,那位女孩正帮刘斌做饭,边做饭边和刘斌挤眉弄眼的,让我直以为是刘斌的女朋友。

(13)天恩越听越生气,认为明珠有意偏帮,尤其天恩想到刚才佐治和明珠那种眉来眼去的样子,他更加觉得明珠看上了佐治。

此外,汉语中用“眉”形容男女之间爱情的词语还有“眉目传情”“眉眼挑逗”等。

除此之外,“眉”还有一些转喻用法。

例如,“眉”形容看人脸色,“观眉说眼”“看人眉睫”“仰人眉睫”;“眉”形容男子,“巾帼不让须眉”“侠士须眉”“须眉男子”;“眉”形容夫妻感情,“京兆画眉”“举案齐眉”“白首齐眉”等等。

五、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汉语中关于“眉”的表达式比比皆是。

“眉”的隐喻义包括:紧要关头、尊严和事物的关键或头绪,“眉”的转喻义包括:情绪、男女之间的传情等等。

本文通过对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义的探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出自人们认识事物的需要。

人类语言正是因为有了隐喻和转喻,才如此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Ungerer, F.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
[5]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周文佳,牛新生.英汉语言中“眼”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对比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9).
(何漂飘胡赛月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