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期中考高频考题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备考尖子生拔高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
(2)良.多趣味()
(3)清荣.峻茂()
(4)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理解填空。

(1)第一段用“略无阙处”写出了山_________的特点;用“隐天蔽日”写出了山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三段写三峡的水,其中“_______”和“_______”色彩互异;“_______”和“_______”动静相宜,让人不禁赞叹“良多趣味”。

(3)第四段写秋季的景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词,将秋景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其神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2)不见曦.月()
(3)哀转久绝.()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本文先写山,着力突出山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B.本文主要表现三峡水的特点,写夏天的水时,先写水的迅急,再写水的盛大。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色彩丰富,动静结合,使人更觉其风光秀丽。

D.本文既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同《爱莲说》一样,语言显得更有节奏感。

4.文中三峡秋天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阅读下面的诗歌,说说诗中哪一联最能契合这一特点,并结合文章和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秋天的露水,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③处处:见得家家如此。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说说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3.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运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绘了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机勃勃。

D.“实是欲界之仙都”,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
..步于中庭()
(2)遂.至承天寺()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5.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泉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横柯.上蔽()
(2)窥谷忘反.()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和______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和______特征。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其疏数.偃仰稠密
2.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环之.可上
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其气之.灵
D.是二者,余未信之.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4.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

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七、阅读下面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三峡》)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②。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③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④之胜境,静者⑤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选自《右溪记》)
【注释】①欹(qī)嵌盘屈:石头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

②洄悬激注:洄,水回旋而流。

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

激,被石遏制而形成急流。

注,水急如灌注一般。

③逸民退士:退隐的人。

④都邑:都市,城市。

⑤静者:喜欢安静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县。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沿溯.阻绝()
(2)不以疾.也()
(3)不可名.状()
(4)悉皆.怪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3.【甲】【乙】两文都写水,其中【乙】文哪些句子是写水的?【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的什么特
点?
4.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九、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习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 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
..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
..至此者所以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