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福建省传统茶产业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电商促进茶叶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电商促进茶叶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电商促进茶叶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成分,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它带来了新的商业参与者、新的商业模式,催生出新的企业——“电子商务企业”。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正成为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茶叶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产业,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活跃的市场。

同时,由于受到城市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新技术的影响,茶叶行业也正经历着一次变革。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推动茶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现有茶叶行业发展模式,也改变了茶叶行业发展的趋势。

电子商务促进茶叶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促进用户体验、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茶叶向更大市场的扩张,形成更多的渠道来推动电子商务,这是茶叶行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因此,研究电子商务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探索茶叶行业发展的新动力,是分析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和实施茶叶市场战略的重要基础。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电子商务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茶叶行业在电子商务中的现状,以及电子商务如何促进茶叶行业的发展,从而为茶叶企业和茶叶市场提出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一)研究电子商务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产业整合等。

(二)探究电子商务在茶叶行业的应用情况,以及电子商务如何促进茶叶行业的发展和市场营销。

(三)全面分析电子商务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针对茶叶企业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策略。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以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深入探讨电子商务对茶叶企业的建议和发展策略。

定性分析法用于分析电子商务在茶叶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电子商务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而定量分析法则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电子商务对茶叶企业的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下闽茶“走出去”路径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闽茶“走出去”路径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闽茶“走出去”路径分析作者:王静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0年第08期福建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出口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闽茶源源不断地出口海外。

闽茶作为福建传统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一直以其产量、消费量以及出口量位列全国前列。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其对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建设发展地区的定位,还有福建自贸区的建设等,都为闽茶的“走出去”提供了更多前所未有的契机。

本文旨在采用SWOT 分析法,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闽茶“走出去”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分析,从而探讨闽茶“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闽茶“走出去”的SWOT分析优势方面。

一是历史条件优势。

闽茶的记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610年福建武夷茶通过荷兰商船首次到达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进而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闽茶的出口贸易不断增加。

且随着18世纪从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这一万里茶路的兴起,闽茶的影响更为广泛。

二是区位条件优势。

从闽茶种植地理条件而言,福建省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水热条件适宜多种茶作物种植,并逐步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以武夷大红袍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以福鼎白茶为代表的福建白茶三大主产区。

从闽茶贸易地理条件而言,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不仅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塞,同时也是我国离东南亚、西亚以及大洋洲等国家(地区)最近的省份之一。

如今福建整体海、陆、空交通的便利性更是得到全面提升,其经济辐射面积更加扩大。

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建设发展地区以及福建自贸区的建设更是为闽茶的“走出去”奠定了绝对的区位优势。

三是茶企体系优势。

闽茶产业是福建优势特色产业,福建目前共有3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7家国家级茶叶企业、约30家省级龙头企业以及众多小规模茶企,并已有部分优质的企业上市。

近年来,福建省极其重视茶企的总体质量提高,不断通过科技力量的投入对各茶类加工工艺进行提升,且不断推进智能化、清洁化、卫生化生产,以及持续给予闽茶发展的法制化保障。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叶 出 口明 显 受 阻 , 逐 渐 削 弱 了 我 国 茶 叶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营主体仍然是分散农户 ,茶 园的前期规
划 能 力 有 限 ,新 建 茶 园 中高 标 准 茶 园较 少 , 使 得 茶 园面 积 扩 大 带 有 一 定 的盲 目 性 ,这 给 茶 园长 远 发 展 埋 下 了 隐患 。
资高成 了众多茶区存在的普遍现象,增 加 了茶叶生产 的成本。而土地流转速度 加快和农业合作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却
给 茶 叶 生 产 、流 通 、加 工 一体 化 经 营 创 造 了条 件 l l 5 ] 。而 且 ,随 着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甚 了解 : ( 2 )生产 中的技术 标准 多, 但产 前和产 后 的标 准少 : ( 3 )标准 与
的人 口数 量 急 剧 下 降 , 以致 雇 工 难 和 劳
质 化 的有 效途 径 ,有 利 于提 高质 量 、
增 强 竞 争 力 和 增 加 出 口贸 易 收入 。但 福 建 省 茶 叶 生 产 与 标 准 化 目标 之 间 差 距 较大 。具体 表现在 : ( 1 )茶 叶 标 准 化 生 产 知 识 尚未 普 及 , 广 大 茶农 对 其 还 不
2 - 2 茶叶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茶 叶 标 准 化 生产 作 为 实现 茶 园 生态 化 、生 产 清 洁 化 、产 品规 格 化 和 安 全 优
3 促进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策 略
3 . 1 加 快 经 济 转 型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 断提高,越来 越多 的农 民向城镇转移 ,从事茶叶生产
致了福 建茶 叶在 国际市场 上的整体竞争
力 不 强 。 加 上近 年 来 , 茶 园 的 盲 日建 设 对 茶 叶 品质 造 成 了 不 利 影 响 , 也在 一 定

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言:茶叶是中国传统的特色农产品,福建省作为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产业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茶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福建省茶叶产业通过增加出口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研究旨在揭示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并探讨影响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

一、福建省茶叶产业的竞争优势福建省茶叶产业具有以下竞争优势:1. 地理位置优势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毗邻台湾海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这使得福建省茶叶产业能够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培育出独特的茶叶品种,同时便利的地理位置也为茶叶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2. 丰富的资源优势福建省茶叶种类繁多,包括武夷山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等,这些茶叶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福建拥有丰富的茶园资源和强大的茶叶加工技术,能够保证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3. 文化底蕴优势茶文化在福建有着深厚的底蕴,福建省茶叶产业承载着传统的福建茶文化,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通过挖掘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福建茶叶产业能够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二、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福建省茶叶产业的出口竞争优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市场需求、国内外竞争状况等。

1. 政府支持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支持是福建省茶叶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福建省积极引导茶叶产业的发展,并为茶叶企业提供各种扶持政策,如减税、补贴、技术支持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茶叶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福建省茶叶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作为健康饮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茶叶市场的发展与变革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茶叶市场的发展与变革

2017年第11期作者简介:潘烨灿,系山西农业大学在读本科生,主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辅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多次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和科技立项大赛,立志投身于科研工作。

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7.11.009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茶叶市场的发展与变革□潘烨灿摘要:我国的茶叶市场自古以来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茶叶市场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此环境下,我们要适应“互联网+”大时代下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思路、更新办法、多措并举,不断推动传统茶叶市场的变革与发展,维护传统茶叶企业的相关利益,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关键词:传统茶叶市场;互联网商业生态圈;变革与发展;互联网+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1-0013-02中国图书分类号:F274;F724.6文献标志码:A(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我国生产和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内涵深厚的中国茶文化。

发展茶叶商品化离不开茶叶的销售,传统茶叶的发展对茶叶生产与种植、茶农切身利益、传统茶企未来发展以及茶叶种植区经济发展具有深渊意义。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我国传统茶叶销售方式在全球文化、政治、经济多元化的情况下不断弱化,传统茶叶销售渠道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将“互联网+”思维植入传统茶叶营销中的必要性1.1传统茶叶市场的地域局限性茶叶产地与市场具有显著的地域性[1],该特征一定程度上对差异流通贸易产生阻碍。

产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获取相关商务信息会比较滞后,因此茶农极易错失商机[2]。

将互联网运用到传统茶叶销售中,凭借电子商务技术手段获得最新商务信息,克服产区地域性对市场的限制[3]。

1.2“互联网+”有利于茶叶品牌的构建我国多数茶企规模小,实力不足,一些茶企无法承担额外广告费,宣传力度不足使其无法利用品牌优势[4]。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现状福建省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业是福建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福建省的茶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福建省的茶叶种植面积广泛。

福建省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茶园遍布全省各地。

福建省的主要茶叶品种包括龙井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等,种植面积庞大。

其次,福建省茶叶生产水平较高。

福建省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

茶农们传承了世代种植和制作茶叶的技艺,生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颇受消费者青睐。

第三,福建省茶叶加工技术先进。

福建省拥有一批专业的茶叶加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能够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福建省茶叶加工企业还进行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新品种和新工艺的茶叶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福建省茶叶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茶园基地、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叶销售市场形成了完善的茶叶产业链,为茶叶产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最后,福建省的茶叶出口量也较大。

福建省产的茶叶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福建省的茶叶以其独特的品种和优质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广泛赞誉,为福建茶叶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尽管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茶园的土地资源已经有限,茶叶产量受到一定制约;茶叶的加工技术还有待提高和创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等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升福建茶叶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茶叶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保障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等。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福建省茶产业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1k 具 有 13 茶 焙 的 规 模 , 经 唐 宋 元 明 4个 朝 代 、 5 m, 36个 历 2 皇 帝 、 续 4 8年 长 盛 不 衰 ,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悠 久 、 6位 持 5 是 影
( 80多 份种质材 料 ) 40 的茶 树种 质资源 圃 , 并育成 国家级 良
茶 山 处 于 半 荒 芜 状 态 , 土 流 失 严 重 , 农 收 入 低 下 , 些 水 茶 一
种茶县成为贫 困县 。 改革开放 的春风吹遍八闽大地 , 福建茶 产业 重新 兴起 , 下茶叶总产和单产 “ 国第一”的佳绩 , 创 全 成为 中国茶叶第一大省 , 有道是 “ 世界茶业看 中国, 国茶 中
古 镇 的莲 花 镇石 上 的摩 崖 石刻
“ 花 茶 襟 太 元丙 子 ” 莲
福建素有 “ 茶树 良种 王国” 之称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 叶
研 究 所 建 有 全 国最 早 、省 级 规 模 最 大 ,拥 有 8 0多 个 品 种 3
( 7 , 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 《 3 6)这 茶经 》( 8 问世要早 7 0) 4 4年 。陆羽 《 0 茶经 》 记载 : 福州 、 “ 建州 ( 今建 瓯 ) 产之 所 茶, 往往 得之 , 其味极佳 。” 宋代 以北苑 贡茶 和斗茶活动闻 名于世。 北苑贡茶 的御茶园位于建瓯市东 峰镇凤凰 山, 方圆
业 看 福 建 ”。如 今 , 茶 、 茶 、 茶 、 种 制 售 品茶 、 茶 、 茶 等 已 斗 赛 成 为 茶 乡 人 民的 一 种 重要 生产 生 活方 式 ,成 为 福 建 人 文 的
经 营 、 业化 管理 、 会 化 服 务 的产 业 格 局 。全 省 已 培育 和建 企 社 设 国家 级 茶 叶 龙头 企 业 4家 、 级 l 省 4家 、 市级 9 地 6家 , 1 有 2 家 企 业 取 得 自营 进 出 口经 营 权 。 5 茶 市繁 荣 鼎 盛 .

福建省安溪县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福建省安溪县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福建省安溪县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茶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福建省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茶叶文化,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特色鲜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茶叶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因此,安溪县茶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当地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提出相关建议,为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安溪县茶产业现状分析1. 茶叶种植安溪县分布有五个优质茶区,主要是铁观音、大红袍、水仙、白毫银针四种茶叶。

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6000亩,其中70%以上为铁观音种植面积。

2. 茶叶加工安溪茶叶的加工工艺精湛,主要有揉捻炒、竹篾、手工揉捻、砖茶等多种工艺,生产出的铁观音、大红袍等优质茶叶深受消费者喜爱。

3. 茶叶销售安溪县茶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主要有批发市场、网上商城、超市、茶叶专卖店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安溪茶业市场销售额逐年上升,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

4. 茶叶文化旅游由于安溪茶叶文化历史悠久,茶山水、茶文化、茶品鉴等独特的茶叶文化旅游资源深受游客青睐。

安溪茶产业现已发展为以茶叶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5. 茶叶加工企业安溪茶叶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主要以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为主,规模较小,制约茶产业的发展。

三、安溪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分析1. 茶叶品牌建设安溪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品牌建设不够强,茶叶质量虽然优良,但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需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

2. 茶叶销售渠道安溪茶叶销售渠道虽然覆盖全国,但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导致销售效率低下,茶叶难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3. 茶叶加工工艺安溪茶叶加工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部分工艺与现代工艺相比还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技术引进和新工艺的研发。

互联网背景下福建茶叶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福建茶叶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福建茶叶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高慧男周丰婕来源:《现代企业》2021年第07期近年来,随着福建省2018年《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政策的颁布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福建茶叶市场发展带来利好条件。

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福建茶叶市场营销观念和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对福建茶叶市场营销新的趋势进行深层次地优化与改进,而是以传统营销思维,单纯地将产品依托于电商平台,导致目标市场不明确,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制约了福建茶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福建茶叶市场现状分析1.整体现状。

近年来,我国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国内茶叶年消费量达到202.56万吨,较2018年增长11.50万吨,增幅为6.02%;国内市场销售额达到2,739.50亿元,销售均价为135.25元/公斤。

其中福建省茶叶全产业链价值在2017年为全国第一为927亿元,2018年突破千亿大关1035亿元,2019达1200亿元。

2019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达2396.00亿元,增幅11.06%。

干毛茶产值最高的四个省是贵州、福建、四川、浙江;产值增长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福建、贵州、四川、云南。

其中福建省是毛茶产值,毛茶产值增长都有入围。

从阿里系电商平台(指淘宝C店、天猫商城、天猫国际和全球购)茶叶销售数据来看,2019年5月份,各茶类总销售金额约为90269.86万元,其中福建省约为40452.79万元,福建省的茶叶销售金额占总金额百分比约为44.81%,白茶、红茶、绿茶以及乌龙茶四个茶类福建省卖的最多。

整体来看,福建茶叶市场规模已经较大,考虑到福建网民的年龄结构,他们大多为35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饮茶习惯没有完全固化,茶叶消费黏性不高,重复购买率低。

针对以上群体展开相应的网络营销,是福建茶叶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

2.福建茶叶市场营销模式。

(1)连锁店模式为主的多品牌策略。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杨敏【摘要】基于福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福建茶产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福建茶产业的几点建议:发展虚拟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安全质量,开发有机产品;以科研创新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加强闽台合作,突出区位优势。

%It discusses the tea industry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SWOT analysis. Accor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to develop virtual industry cluster to enhanc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curity and to develop organic product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ducts via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brand publicity to promote brand image;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Province and Taiwan and to highlight regional advantages.【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福建;茶产业;SWOT分析【作者】杨敏【作者单位】仰恩大学管理学院,福建泉州 362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茶产业是福建的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福建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是茶树等山茶科植物生长最适宜的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茶叶生产的先天优势. 福建茶叶的主要产地包括泉州安溪、永春,武夷山市,南平建阳、政和以及宁德福鼎,这些地区茶年产量占全省茶叶生产总量的87%以上,主要茶叶种类有铁观音、大红袍、佛手茶、黄金桂、闽北水仙、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以及正山小种. 福建省茶产业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显示,2012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高达32.1万吨,位居全国第一;茶园总面积达332万亩,居全国第五;毛茶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居全国第一. 目前,全省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茶叶的粗制、精制、深加工及茶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出现了很多茶叶协会,在茶叶的种植和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内众多茶学院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存在为福建茶产业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机械设备、道路交通、水电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也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福建茶产业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呈现出了集聚化的发展趋势,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1]. 然而,在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全省各产茶区协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近年来自全国其他产茶省份的激烈竞争,福建茶产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竞争力.2.1.1产业资源优势自然条件优势福建处在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交汇处,不仅光照、湿度等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土地资源丰富. 福建省全年平均气温20℃左右,降雨量在1 000~2 000mm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78%~80%,年日照时数长,无霜期长达260~320天左右. 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km2,海拔l 000m以下适宜茶叶种植的丘陵山地则占总面积的83.3%,茶树的种植有着广阔的地理空间[2].茶树、茶类资源优势福建一直都有“茶树良种王国”的美称. 全省已育成国家级优良茶树种l5个,占全国国家级优良茶树种总数的19.48%,省优良种32个,正在区域试验的品种系列有10多个,保存种质资源多达8 000多份. 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为开发、研制各种名优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 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除黑茶、黄茶外,其他几大茶叶类别如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都有出产,而且产量较大.人力资源优势福建人口多而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346m2,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为1 400多万人,占农村人口总量的51.9%,劳动力非常充裕. 这对于发展茶叶生产这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有利,可以很容易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3].地理区位优势福建处于我国东南部,东面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陆地与海上交通,为福建跟内地及台湾建立广泛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 另外,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泉州成为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后,很多海外华侨纷纷回到家乡投资,为福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2.1.2科技优势2009年福建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召开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启动大会,正式宣布了要充分利用福建农业科技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福建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2010年福建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发布福建省首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的通知》(闽科政[2010]21号),正式设立了由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等骨干龙头企业,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推广部门组成了“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2.2.1茶叶卫生质量令人担忧由于福建省茶叶企业数量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生产技术普遍比较落后,也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非茶类夹杂物等超标严重,茶叶卫生质量不容乐观. 不仅如此,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也比较滞后,在卫生质量指标方面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目前,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及污染物限量项目仅50余项,而欧盟的农药残留限量及污染物限量达227项,日本也达144项.2.2.2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品牌效应福建的茶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基本处于无组织化状态,多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各主要产茶区如安溪、武夷山等地,虽然茶产业整体规模较大,但龙头茶企却较少. 农户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产品以散装或粗包装为主,大多以自家的姓氏来命名茶叶,通过亲朋好友的相互推荐来拓展自己的销路,这样的销售方式很难进行产品的推广和品牌的建立.2.2.3市场开发力度不足福建茶叶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以乌龙茶为例,其出口虽多达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其中70%左右的销售地集中在邻国日本,如果日本市场出现波动,那么福建的乌龙茶出口将随之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 并且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中,除了铁观音市场覆盖面较大以外,其它茶类主要还是集中在福建省内.2.3.1绿色消费成为时尚,茶叶需求将会加大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正逐渐成为当前消费者热捧的对象. 作为传统的绿色食品,茶叶的养生价值也让更多的消费者所逐渐认识. 福建是国内的产茶大省,茶叶产量等指标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福建茶产业也将借此发展壮大.2.3.2相关政策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福建省政府为发展茶产业,在政策制定和引导规划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2007年起,省政府连续举办了3届茶博会,2008年整合了福建省茶叶协会、茶叶学会、茶文化研究会、茶产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成立了旨在发扬福建茶乡优势,会员遍及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覆盖海峡两岸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并以此提出了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和举措,引领福建茶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促进茶产业更好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012年6月1日福建省又颁布了《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这一切均为福建的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3.3通讯技术与互联网促推福建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存在从产生到衰退的自身发展周期和规律. 如前所述,福建茶产业因为地理优势和先天的禀赋条件已经呈现了集群化的发展状态. 这种地理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就会导致成长“上限”而进入衰退期. 然而,通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为福建茶产业的虚拟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虚拟产业集群的建立可打破地理条件限制,把福建省处于不同区域内的茶叶企业、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茶叶协会、科研机构及政府以虚拟的组织形态整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组织分工让整个集群在组织结构上更趋合理,这将极大提升产业集群的外在竞争力.2.4.1“绿色壁垒”继续高筑加入 WTO 后,“绿色壁垒”继续存在,甚至愈来愈烈. 欧洲、日本等国不仅增加了茶叶限量残留的农药种类,而且在茶产品的包装、检验、标签、认证和绿色环保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 这样势必会不断增加我国出口茶叶农药残留物的检验风险和对外贸易的成本,使我国茶叶出口越来越难.2.4.2来自于其他地区茶产品的竞争随着国内茶叶市场的发展,其他省份茶产业的迅猛崛起,福建茶产业受到了极大挑战. 云南的普洱、西湖的龙井、黄山毛峰等名优茶叶都无时无刻不在与福建茶抢占着国内外市场. 几年前,国内曾掀起了一场“普洱风暴”,普洱茶成了全国各大茶叶市场的热销茶品,喝普洱茶一时间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2].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常饮茶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某种茶的口味形成一种习惯性偏好,比如云南的普洱茶与福建的铁观音乌龙茶在滋味、香气等方面有着较大区别,一旦习惯了某种茶就会长期以它为主饮品. 因此,其他地区茶业的崛起与发展亦给福建茶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4.3跨国企业激烈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进入了中国茶叶市场,例如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该公司尽管自己不生产茶叶,却年销售茶叶达十几亿美元. 由于其较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力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使得它总能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的供销份额. 相比之下,福建甚至是国内均缺少强有力的品牌企业与之抗衡和竞争.虚拟集群是指基于网络的、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交流手段、以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如共同主导和创新技术标准等)为目的和内容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与组织在虚拟空间的集聚[4]. 虚拟产业集群通过虚拟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可以更好地整合福建省内不同地区茶产业资源,吸收社会资本并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间的共享和外溢效应. 在福建虚拟茶产业集群的构建中政府应当承担起创建者、推动者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合理进行产业定位,积极参与产业内分工与合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一些历史较久,资金、设备、技术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内企业间合理的兼并重组将茶叶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科研各方面资源重新整合,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辐射并带动福建省茶叶产业发展. 这一点可借鉴武夷山市的发展模式,武夷山市的茶业发展已经从单纯的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逐渐转型为以培植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武夷山茶业,近些年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其次,积极改善茶叶产区的通讯设施,搭建产业内部的公共信息平台,把福建省处于不同区域内的茶叶企业、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茶叶协会、科研机构及政府自身以虚拟的组织形态整合在一起,借此来发展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福建要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提出的“无公害茶叶”行业标准和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同时要按照国际标准,对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实行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茶叶质量的提高. 前文所述,国内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远比国外的标准低,所以福建茶叶要走出国门,远销国际市场,就不能仅满足于国内标准,而要向国际标准看齐,突破“绿色壁垒”.随着世界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未来的市场在高端茶品、茶饮料、时尚茶饮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零糖、零热量、有机绿色、保健茶饮的需求逐渐加大. 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因此都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3]. 因此,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来带动目前新型茶产品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一方面,通过有效利用茶类交叉特征来进行工艺创新和产品的优化组合,开发出色、香、味、形、品质于一体的新产品,将民族的、区域的、传统的茶业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时尚饮品;另一方面,扩大传统茶叶的应用范围,把它融入到天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天然日用品等健康产业领域,迎合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新的消费趋势,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首先,积极发挥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效应,构筑区域特色茶业发展核心.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效应的增强,不仅会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集聚,深化与延伸茶产业的价值链条,而且在茶叶种类繁多的国内市场上也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色,拓展福建茶叶的生存空间,推动它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茶叶市场. 其次,继续推进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加强消费者对茶文化的深度体验. 福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产生了“印象大红袍”、“茶恋”、“乌龙小子”等一批现代高科技艺术载体与茶文化融合的产品以及以武夷山为主的茶文化旅游[5]. 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应继续深化,不断开发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产品,进一步拓展消费者对茶文化的体验范围,增强对茶文化的认知. 最后,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种媒体来扩大福建名茶品牌的影响力,帮助企业树立名优茶现代商品意识,以高起点、高品位、高创新的包装和品牌形象提升福建名优茶的档次,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地理位置和茶业发展历程上的相近,使得闽台茶业在合作与交流上拥有广泛的基础. 目前福建全省已有60 家以上的台资企业投资茶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闽台茶业的合作交流. 但是,这样的合作主要还是以引进台湾的资金、技术为主的单项合作,福建省茶产业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今后应加强多层次、双向性的区域合作. 在资源要素方面,引进来的同时,也要把福建一些富裕的资源输出去,比如茶产业劳动力向台湾转移,实现双方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在茶叶生产方面,双方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福建应引入台湾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6]. 台湾则可以在有机茶叶的种植、加工上加深与福建的合作,以促进双方茶品质的提升. 在茶叶销售方面,可建立闽台茶业共同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规范区域内部市场秩序,对外通过有效的合作,比如品牌整合、统一价格等手段减少盲目竞争,并利用台湾外销茶的国内外知名度,加快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提升福建茶叶的影响力.【相关文献】[1] 王丽敏. 福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9.[2] 陈莹. 试用“SWOT”法分析福建茶叶市场竞争力及其对策[J]. 茶叶科学技术, 2007(1): 12-14.[3] 福建省茶叶竞争力调研课题组. 福建省茶叶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 福建茶叶, 2003(1): 2-5.[4] 孙耀吾, 韦海英, 贺石中. 虚拟集群: 经济全球化中集群的创新与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2): 176-179.[5] 李晗林, 陈文静. 台湾茶叶品牌建设经验及其对福建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12(6): 20-23.[6] 管曦. 闽台茶业合作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9(6): 7-10.。

福建茶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福建茶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福建茶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福建茶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引言茶是中国的国饮,而福建又是中国茶叶主要产区之一,福建茶因其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地理优势,被誉为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

福建茶产业在传统的发展基础上,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力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球茶叶产业。

本文将对福建茶产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二、福建茶产业现状1. 茶叶种植福建是中国茶叶种植的主要地区之一,茶园面积约占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30%左右。

福建茶主要包括乌龙茶、红茶、绿茶等多个品种,其中乌龙茶是福建茶的代表。

福建茶园多分布在福建闽南、闽北和闽东地区,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种植。

2. 茶叶加工福建茶叶加工工艺独特,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历史悠久,其中以福建省安溪县和武夷山市最为有名。

福建茶叶加工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使福建茶叶保持了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3. 茶叶出口福建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福建茶叶出口量一直居全国茶叶出口的榜首。

福建茶叶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其中乌龙茶是福建茶叶出口的主力产品。

4. 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福建茶叶产业通过挖掘茶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茶旅产业。

福建的武夷山、安溪等地成为了著名的茶旅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游览和体验茶文化。

三、福建茶产业发展趋势1. 科技创新福建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科技水平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

福建茶产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2. 品牌建设福建茶产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福建的乌龙茶、安溪铁观音等茶品有着独特的地理标志和优良的口碑,应该进一步推广和保护。

同时,福建茶产业应培育更多具有品牌效应的茶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品牌。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福建省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底蕴。

近年来,福建茶叶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逐渐扩大。

以下是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首先,福建茶叶产业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茶树生长。

目前,福建省茶叶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茶园数量不断增加,茶叶产量稳步上升。

茶农们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福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福建茶叶产业的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福建省拥有悠久的茶叶加工传统,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在当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福建茶叶产业还不断引进和创新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茶叶加工的效率和品质。

福建的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福建茶叶产业的一张名片。

再次,福建茶叶产业的市场开拓取得显著成效。

福建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福建茶叶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开拓,出口量逐年增加。

福建茶叶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为福建茶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最后,福建茶叶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

除了传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福建茶叶产业还涉及茶叶包装、物流运输、营销推广等领域。

茶叶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为当地茶叶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也为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福建茶叶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茶农们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福建茶叶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2024年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一、总体概述福建是中国的主要茶叶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历史。

2024年,福建茶产业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本报告将对福建茶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二、茶叶种植福建的茶叶种植主要以乌龙茶、红茶、绿茶和白茶为主。

2024年,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增长,而且在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各地政府在茶叶种植技术和管理上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指导,种植者普遍提高了对茶叶生产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动使得福建的茶园面积得到有效保护,这对于茶叶的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茶叶加工福建的茶叶加工技术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2024年也不例外。

茶叶加工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改进,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和工艺控制。

特别是在乌龙茶和红茶方面,福建的生产水平在国内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茶叶加工企业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将福建的优质茶叶出口到国际市场,提升了福建茶叶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茶叶市场福建茶叶的市场需求在2024年持续稳定增长。

一方面,茶叶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品牌口碑的关注度逐渐提升,福建茶叶凭借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另一方面,福建茶叶企业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

作为中国茶叶文化的传承者,福建茶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五、茶叶产业融合创新在2024年,福建茶叶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升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也成为福建茶叶产业的新趋势。

茶叶加工企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品和旅游线路,实现了茶叶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升级。

六、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福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实施以下措施:1.加大茶叶科研力度,推动茶叶种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2.加强茶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3.推动茶叶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4.加强对内外市场的调研和推广,提升福建茶叶的知名度和竞争力;5.加强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福建茶叶发展现状

福建茶叶发展现状

福建茶叶发展现状
福建茶叶发展现状从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

首先,福建是中国优秀茶叶产区之一。

福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拥有丰富的植被覆盖和良好的土壤质量。

这些优势使得福建生产的茶叶在口感、香气和品质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福建的主要茶叶品种包括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其中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茶享誉世界。

其次,福建茶叶产业得到了积极的政府支持和关注。

福建省政府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如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加强了茶叶质量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福建茶叶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形象。

此外,福建茶叶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福建茶叶的市场需求不仅在国内持续增长,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广泛认可。

福建茶叶通过多种形式的市场推广和品牌打造,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同时,在电子商务和跨境贸易的推动下,福建茶叶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展,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然而,福建茶叶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激烈,茶叶品牌众多,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产品差异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茶叶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包括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亟需提高,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综上所述,福建茶叶发展现状展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福建茶叶产业将继续做大做强,助力中国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探析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探析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探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本文将探析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方式、特点及影响。

1. 网络平台传播互联网平台成为了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各种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茶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茶艺表演视频、茶叶品鉴教程、茶具介绍等。

这些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茶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和传播。

2. 电商平台推广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茶叶销售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各大电商平台上提供了各类茶叶的选购渠道,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广茶文化,例如推出茶文化节日促销活动、举办线上茶文化讲座等。

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茶叶销售,也增加了公众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 在线教育传授一些茶道学校、茶学会等也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向大众传授茶文化知识和技能。

通过网络直播、网络课程等形式,将茶文化的精髓传授给更多的学员,使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二、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传播的特点1. 多样性和便捷性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茶文化相关信息,便捷高效。

2. 互动性和参与性互联网平台上的茶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用户可以与内容创作者或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产生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效果。

3. 多元化和国际化在互联网的大舞台上,茶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不仅有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还有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国际茶文化在互联网上得到了传播和推广,促进了不同国家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福建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底蕴。

近年来,福建茶叶产业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一、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福建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园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福建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亩,其中以福建安溪、福鼎、武夷山、南平等地最为集中。

茶叶种植以有机茶、绿色茶为主,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绿色食品的需求。

二、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福建茶叶加工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茶叶加工工艺不断创新,茶叶品质和产量得到了双重提升,为福建茶叶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三、茶叶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福建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知名茶叶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成为福建茶叶产业的重要名片。

茶叶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福建茶叶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茶叶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福建茶叶产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茶园旅游、茶文化体验、茶叶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福建茶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茶叶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福建茶叶产业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茶叶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推动福建茶叶产业向着更加繁荣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带一路”战略对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对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8年第06期市场贸易作者简介:戴斯玮(1984-),女,江西抚州,副教授。

福建是中国传统的产茶大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每年都有大量的茶叶源源不断地出口海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青睐。

福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地带,在“一带一路”的宏观大背景下,福建茶叶出口发生了许多重大且实质性的变化。

“一带一路”对福建茶叶的出口贸易是把双刃剑,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在对外贸易的激烈竞争,给福建的茶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1福建茶叶出口的现状1.1福建省茶叶出口量攀升2015年福建省茶叶出口总体利好,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价格上也有所上扬。

从福建检验检疫局获悉,2015年福建共出口茶叶1.34万吨,与2014年同比增加15.41%,价值达1.66亿美元,同比增加40.93%,增幅超过往年。

在出口茶叶公司中,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加,国有企业出口量减少。

2015年福建省民营出口茶叶6062吨,增加23.8%,占同期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43.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13吨,增加5.6%,占19.4%;国有企业出口4925吨,减少11.4%,占37.1%。

其中宁德出口量2544.34吨、价值8433.76万美元,同比增长45.63%和76.29%;安溪出口量2978吨、价值1370万美元,同比增长68.06%主60.80%。

1.2福建茶叶出口品种繁多福建省作为全国产量最大、茶叶品种最多的产茶省份,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产茶大省。

目前福建省出口茶叶产品种类有:乌龙茶、茉莉花茶、白茶、绿茶、红茶、普洱茶等。

近年来,福建茶叶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乌龙茶的增长速度尤甚,全省乌龙茶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1.3福建茶叶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乌龙茶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近年来出口日本的乌龙茶总量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余乌龙茶的出口市场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而出口欧盟的乌龙茶总量相对较小;绿茶主要销往非洲、日本和欧美,除了常规绿茶外,出口日本和欧美市场的还有特种绿茶,如毛峰、白毛猴、雪芽等优质品种,但是其产量不高,所以数量有限;红茶主要出口英国市场,其中以正山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最为典型,但是近年来英国对福建出口的红茶实施严格的农残标准,使得福建红茶的出口价格下降,损害了茶农的根本利益;福建的白茶则是出口德国和港澳地区,如白牡丹和白毫银针等白茶品种。

“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分析

“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分析

“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分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茶文化旅游经济也在这一浪潮中蓬勃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针对“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目前,茶文化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热爱,茶文化旅游成为了热门的旅游项目。

各地茶园旅游、茶文化体验馆、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等茶文化旅游项目受到了游客的欢迎,成为了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

在“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和推广途径。

各种在线旅游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推广内容,这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互联网+”时代对茶文化旅游的影响1、推广茶文化旅游“互联网+”时代为茶文化旅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传统的宣传手段往往受限于时间、空间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平台能够将茶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做到更加全面、多样化和定制化。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茶文化旅游可以实现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2、优化服务体验“互联网+”时代也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优化可能。

通过在线预订、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茶文化旅游可以实现更便捷、效率和个性化的服务。

游客可以通过在线预订门票、预定导览服务、了解景区实时人流情况等,提前规划自己的茶文化旅游行程,提高了整体的游览体验。

3、创新茶文化体验“互联网+”时代也为茶文化旅游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一些茶文化旅游项目结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展示茶文化的历史沿革、制茶工艺和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茶文化体验。

三、“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挑战1、信息过载与真假难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之大,往往会给游客带来信息过载的困扰。

福建武夷山茶叶电商调研报告

福建武夷山茶叶电商调研报告

2016年“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销售的研究”实践队调研报告课题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销售的研究实践队第七社会实践队课题负责人黄上丁团队成员陈铃杰邓金明田仁义刘宝如梁伟丁静张雄陈根基王燕争张璐卢伟强林伟强张煜明王晓婷林思钦系别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教师祝秀梅完成日期 2016年 8 月 14 日目录摘要、关键词………………………………………………………前言…………………………………………………………………一、福建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总体现状……………………………(一)武夷山市茶叶电商发展现状………………………………(二)平和县蜜柚电商发展现状…………………………………(三)南平市荔枝电商发展现状…………………………………二、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未深入人心……………………………(二)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保鲜及完整至关重要………………(三)缺少网络营销人才…………………………………………(四)网上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鱼龙混杂………………………(五)农产品电商的相关法律法规未健全………………………三、提出可行性对策………………………………………………(一)加强互联网及电商知识的普及……………………………(二)农产品的保鲜存储至关重要………………………………(三)培养专业电商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四)实现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及客户关系管理…(五)完善农村电商法律法规……………………………………四、小结……………………………………………………………参考文献……………………………………………………………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销售的研究摘要:近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两大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开始布局农村市场,农村电商的大旗已经插遍全国各地,各地方政府,乡镇企业纷纷响应,直接得益的是农民朋友。

但这看似完美下隐藏着些许的瑕疵,如农村互联网普及力度不够,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农村物流系统之后,相关电商法规未健全等等,阻碍了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福建省茶叶产品B2C跨境电商模式探究

福建省茶叶产品B2C跨境电商模式探究
一、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尽管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国,现如今,中 国却有了越来越多的进口茶,尤其是英国品牌的红茶在 中国日益受 欢 迎。19世 纪 的 茶 叶 贸 易 让 英 国 人 第 一 次 喝上了茶,两个世纪后,英国把发源自中国的茶又卖回给 中国。据英国贸易与投资署提供的数据,2014年中国进
【网络经济】
2018年第 8期·总第 290期
福建省茶叶产品 B2C跨境电商模式探究
宋秀峰1 余嘉明2 蒋婷婷3
(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中国拥有 3000多年的饮茶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19世纪时期茶叶曾是我国最 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福建省茶叶总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是我国的第一产茶大省。近年来,由于受 到产业标准、出口政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福建省茶叶产业在出口上的问题逐渐暴露。从整体上来说,福建 省茶叶在产量上呈下降趋势,而出口量下降幅度更大,更明显。与此同时,B2C跨境电商模式正日益壮大,许 多茶企业纷纷转向 B2C跨境销售。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提出运用 B2C跨境电商进行 茶叶产品出口的建议。 [关键词] 茶叶产业;茶叶出口;出口现状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8-0096-04
StudyofB2C Cross-borderE-commerceofChineseTeaTradeofFujianProvince SongXiufengYuJiamingJiangTingting
(MinjiangUniversitytheCollegeof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FujianFuzhou350108) Abstract:Chinawithahistoryofteadrinkingfor3000thousandyearsisthebiggestteaplantingcountryinthe world.Backin19thcentury,ChineseteawasthemostsignificantgoodsforexportinginFujian,thelargestteaprodu cingprovinceinChina,possessonefifthofthetotalyieldofChina.Forthepastfewyears,Fujian’steaindustryhas beenexposedtomanyexportingproblemsowingtorestrictionsonindustrialstandardandexportpolicy,etc.Onthe whole,theexportofteainFujianProvincehasdeclinedinyield,whiletheexportsvolumehasdeclinedevenmore. Atthesametime,B2Ccross-bordere-commercemodelcameintotheopen,andmanyexportingcompanieshave turnedtoBECforcross-bordersales.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oblemsfacedbyteaexportinFujianProvince, thispaperputsforwardtheproposalofusingB2Ccross-bordere-commerceproperly. Keywords:Teaindustry,Teaexport,Exportstatu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8XIANGCUN KEJI 2019年3月(中)
“互联网+”背景下福建省传统茶产业发展研究
宋慧琪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泉州362406)
[摘要]“互联网+传统产业”是21世纪各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传统茶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相互
作用,为传统茶产业在新兴市场下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福建省作为全国茶业产业知名省份,寻找互联网时代
茶产业的转型发展之路,对于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的概
念和内涵入手,通过分析福建省传统茶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寻找互联网时代茶产业的创新盈利点,为传统茶
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互联网+;茶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08-08-2
“互联网+”从2012年开始被中国政府及企业所倡导。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准确阐明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发展的价值所在,即互联网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零门槛和不确定性,刺激了各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福建省作为茶叶大省,每年茶叶产量是农业产出物的重要部分。

从闽南的安溪县到闽北的武夷山,均为中国产茶的知名地。

然而,随着消费升级程度愈加明显,福建省传统茶产业存在品牌力度弱、茶园规模小而分散、茶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无边界特点,因此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及技术覆盖到福建省传统茶产业发展,将会为传统茶产业的发展解决相关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针和政策。

1文献综述1.1“互联网+”概念的文献梳理通过明确“互联网+”的概念,可寻求互联网同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似性与契合点,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中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

不同学者对“互联网+”概念及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总体认为“互联网+”是指借助互联网相关数据,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融合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1-3]。

可见,互联网的概念可从融合、经济以及转型等方面做相应的融合分析。

1.2“互联网+农业”概念的文献梳理不同学者也进一步深入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研究。

陈红川将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从生产、流通以及融合方面划分为智慧农业、营销电商和产业链3种模式[4]。

林若飞、张惠萍从技术、管理、经济以及模式4个方面对“互联网+农业”相关内涵进行剖析,认为应从市场定位、恰当经营和一站式服务等方面提高“互联网+农业”的生存能力[5]。

可见,“互联网+农业”主要从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层面促进农业的发展。

1.3文献评述
从“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进行综述时,大多数学者从互联网对农业产业的促进原因及结果进行评析,认为其往往涉及到从茶叶的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融合。

可见,要发挥互联网与农业的相互促进作用,需要以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再结合当地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实现融合。

本文将从福建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为互联网背景下的茶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2福建省传统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茶产业在福建省传统农业产业中占据较大比
例,尤其以安溪县、武夷山等地所产茶叶最为知名。

然而,传统茶产业由于生产水平及技术等的落后,导致其存在部分问题。

2.1福建茶叶整体品牌力度较弱
福建省知名茶叶品种有福鼎白茶、武夷山红茶以及安溪铁观音等。

然而,由这些茶叶品种构成的茶叶品牌知名度较低。

传统茶产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宣传手段、技术以及资金作为支撑,尚未形成品牌效应,造成尽管茶叶质量达到要求,但茶叶价格由于品牌力度的缺乏而无法
提升,导致大部分茶农及茶叶企业无法形成利润点,极大地限制了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2.2福建省大多数茶园规模小且分散
传统茶产业从20世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家庭小包或个体经营的思想仍比较明显。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安溪县个体茶农及其家庭成员基本承包了从茶叶
作者简介:宋慧琪(1998—),女,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茶企业管理。

乡村科技·
三农论坛
XIANGCUN KEJI 2019年3月(中)9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环节,导致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缺乏统一的标准。

可见,由于茶农分散导致传统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成本增加,整体产业收益下降。

此外,茶农种植能力有限,茶园规模也有限,且大多数年轻群体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导致无法用现代信息连接茶园。

2.3茶园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对农业认知及传统劳作用具的继承,大多数传统茶产业的茶农仍采用较为落后的生产和加工工具及技术。

短期内,茶农可以节约更多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但长期不合理的种植方式、采摘方式将会恶化茶园整体的生态环境。

此外,由于市场上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所以茶农种植优质茶叶所需耗费的成本较高。

更多茶农选择低成本销售模式,导致茶园整体生态需配合茶农种植采摘的需要,而茶园过度产出导致茶园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3“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茶产业的发展建议通过将互联网对农业产业的促进方式与福建省传统
茶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互联网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提出针对性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竞争优势。

3.1以互联网为依托为茶产业品牌发展提供宣传互联网涉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可作为传播平台或中介,传播传统茶产业形成品牌效应。

利用互联网口碑
传播等成本低且涉及范围广的竞争优势,有效填补品牌形成所需成本,从而高效高质地促进传统茶产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可以适当提供相应的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支持,积极与相关技术部门取得联系,为茶叶生产者提供渠道进行互联网宣传。

此外,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作为打造和支持互联网茶叶品牌的后备军。

当地茶农需积极学习品牌打造及互联网的相关知识,配合政府工作并积极投入实践,将整个产业品牌打造放于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个人利益。

3.2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茶农信息沟通平台对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茶农而言,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平台,可有效促进茶农之间关于茶叶信息的传递。

福建省相关茶叶产业政府通过构建地方信息沟通
平台,发布相应市场销售信息,为茶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茶农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等,部分公开交易信息。

此外,通过信息平台作为支持,茶农可将包装等非核心业务建立联合外包制度,整合多个个体或家庭经营所需订单数量,通过互联网招标寻找诚实可信的统一
供应商,通过外包降低成本,提高茶农的有效收益。

3.3推进智慧型茶园建设
通过将福建茶叶与智慧茶园相结合,打造更绿色、高效的茶园设施,为茶农长期利益的发展创造可持续优势。

政府主导引进更加高质量的茶叶品种,并提供资金和技术作为智慧茶园的软实力。

在此基础上,福建省茶产业可借助互联网高科技产品,打造可以有效测量茶园温度、湿度、茶叶生长情况等条件的“互联网+传统茶叶”品牌。

此外,通过互联网先进产品保持茶叶的质量,为茶农筛选优质的茶叶品种。

基于此,大部分茶农在投入前
期可能比往常熟悉的生产方式付出更多成本,但作为长
期和顺应时代潮流而言,将保证后期收益。

4结语
“互联网+传统茶业”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国家政策和政府指导下,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宽
阔和无边界产业机会,突破传统茶产业的限制,发挥创造性优势,传统产业才可能发挥更强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
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2015(5):5-9.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 ].电子政务,2015(6):32-38.
[3]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4]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5]林若飞,张惠萍.“互联网+农业”企业生存能力的实证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9-55,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