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6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2.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
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这部作品应该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
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4.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5.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6.公元666年,唐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
皇后武则天提出由她自己来祭地。
八年后,她又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
690年,武则天做了女皇帝。
这最能反映出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 B.武则天有超强的个人能力
C.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7.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
这些事件说明当时
A.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B.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
C.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 D.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
8.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下列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9.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
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
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
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繁荣 B.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司法知识因公案小说而普及 D.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10.《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
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11.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
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 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 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12.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
这可以佐证
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史地不分的综合性 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13.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
“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4.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人魔道。
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A.要有证据意识 B.广泛搜集史料 C.运用可信史料 D.引用官修史料
15.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B.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16.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刘知幾认为历史学家要善于“辨疑”、“考伪”,“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省字
约文,事溢于句外”,刘知幾在此主要探讨
A .史德
B .史实
C .史学
D .史才
18.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
《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19.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A .
B .
C .
D .
20.《西方文明》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无
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
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椐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
”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B C D
21.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 .王权演变
B .教权演变
C .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 .市民权力变化
22.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有许多共同主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伏尔泰与卢梭的某些主张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最主要表现在
A.是否信仰上帝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是否反对君主制 D.是否反对私有财产
第Ⅱ卷(共34分)
二、非选择题(23题12分,24题12分,25题10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
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5 BBDCD 6――10 DABD D 11--15 CBACA
16――20 CDBDB 21-22 AC
23. 观点: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地区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
说明:古代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明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总结: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创新.
24.示例一:
信息:文艺复兴时期所画的圣母像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19世纪以来所画的圣母像体现的个性化和地方性特征明显.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色是由于天主教神学统治阻碍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19世纪以来圣母形象的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而导致.
示例二:
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中心;19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在世界传播开来.说明: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等.19世纪以来世界工业文明均有发展;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国民族意识增强;各地民主化进程推进等.
示例三:
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基本是在欧洲传播;19世纪以来基督教在世界传播开来.
说明:14世纪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19世纪以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世界各地区各民旅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25.
角度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角度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角度三: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救济的发展。
启示:世界是一个整体,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世界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国(区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因此一个国家要引领“世界时间”,就应该要注意制度创新、增强国力等。
(言之成理,亦可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