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语文中考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语文中考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玷污(diàn)憔悴(cuì)狡黠(xiá)羁绊(jī)
B. 沉湎(miǎn)矫健(jiǎo)恫吓(hè)栈桥(zhàn)
C. 翌日(yì)汲取(jí)恪守(kè)玷辱(rǔ)
D. 狭隘(ài)咆哮(páo)憧憬(chōng)玷污(wū)
答案:B
解析:
A项中,“玷污”应读作“diàn wū”,注音正确;“憔悴”应读作“qiáo cuì”,注音错误;“狡黠”应读作“jiǎo xiá”,注音正确;“羁绊”应读作“jī bàn”,注音正确。
B项中,“沉湎”应读作“chén miǎn”,注音正确;“矫健”应读作“jiǎo jiàn”,注音正确;“恫吓”应读作“dòng hè”,注音正确;“栈桥”应读作“zhàn qiáo”,注音正确。
C项中,“翌日”应读作“yì rì”,注音正确;“汲取”应读作“jí qǔ”,注音正确;“恪守”应读作“kè shǒu”,注音正确;“玷辱”应读作“diàn rǔ”,注音错误。
D项中,“狭隘”应读作“xiáài”,注音正确;“咆哮”应读作“páo xiào”,注音正确;“憧憬”应读作“chōng jǐng”,注音正确;“玷污”应读作“diàn wū”,注音错误。
因此,B项中所有词语的注音均正确。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 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提高我的语文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D. 他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答案:D
解析:
A项中,“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存在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改为“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项中,“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句子结构完整,但“为”字的使用略显累赘,可以改为“我们要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项中,“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提高我的语文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句子结构完整,但“对于”的使用略显多余,可以改为“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对我的语文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D项中,“他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句子结构完整,表达清晰,没有语病。
因此,D项是没有语病的句子。
3、请将下列汉字按音序重新排列。
汉字:春、天、美、丽、的、花、园
答案:春、的、花、丽、美、天、园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汉字音序的掌握。
音序是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就是以汉语拼音为顺序。
它通常用于字典上的字词排列。
对于本题中的汉字,我们需要先确
定每个字的音节,然后取其第一个字母的大写进行排序。
排序结果为:春(C)、的(D)、花(H)、丽(L)、美(M)、天(T)、园(Y)。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春雨惊春清谷天,”是二十四节气歌中的前四句。
B. 动物园里有大象、狮子、老虎、等动物。
C. 你是去看电影呢?还是去公园?
D. 爷爷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项错误,“春雨惊春清谷天”是引用的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但此处引号内的内容并非完整引用,且其后有逗号,因此引号内的逗号应去掉,或将逗号移至引号外。
B项错误,“等”字已经包含了“还有其他”的意思,因此前面的顿号应去掉,以避免与“等”字重复。
C项错误,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中间的问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整个句子是一个整体,只是在询问两个可能的选择。
D项正确,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引号用于直接引用爷爷的话,句末的句号则表示句子的结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B. 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深思熟虑,所以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C. 这幅画的色彩搭配非常和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D.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处理问题的能力却游刃有余。
答案: A
解析:“赏心悦目”一般用于形容看到美好的景色或事物而心情愉快,常用于视觉感受。
而A项中用于形容文章的语言流畅,对象使用不当。
B项“深思熟虑”指反复深入地考虑,用在此处恰当。
C项“和谐”指配合得适当,用在此处形容色彩搭配恰当。
D项“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用在此处恰当。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好书的好习惯。
C. 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是因为他平时勤奋努力。
D. 这部电影的情节曲折动人,深受观众的一致好评。
答案: C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可以删去“通过”或“使”。
B项语序不当,“爱读书”和“读好书”应调换位置。
C项句子结构完整,语义通顺,没有语病。
D项“深受”和“一致”重复,可以删去其中一个。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次数学竞赛,他准备不足,面对难题只能望其项背。
B.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同学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 在这次的演讲比赛中,李华的表现非常出色,他的口才让人刮目相看。
D. 尽管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但这次考试成绩还是差强人意。
正确答案:C
解析:
•A选项中的“望其项背”通常用来形容赶得上或比得上某人,而原句表达的是他
无法解决难题的意思,显然不合语境。
•B选项中的“忍俊不禁”指的是忍不住笑出来,本身已包含“笑”的意思,因此与后面的“笑了起来”重复,使用不当。
•C选项中的“刮目相看”用来形容对人的认识有所改观,用在这里表示李华的出色表现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使用恰当。
•D选项中的“差强人意”意思是马马虎虎,还比较让人满意,而句子想要表达的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与原意相反。
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
二、现代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章标题:春之颂
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春风拂过,带来了温暖的气息,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树木抽出了嫩芽,花儿竞相开放,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中。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脱去了厚重的冬装,换上了轻便的春装,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美好。
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年轻人则相约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复苏,更是人们心灵的觉醒。
它象征着新的开始,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梦想,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每一个春天,都是一次新的出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然而,春天的美好是短暂的。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把握每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正如古人所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我们要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播种梦想,辛勤耕耘,期待秋天的丰收。
问题:
1、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答案: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小草发芽、树木抽芽、花儿开放等景象,以及人们在春天里的各种活动,如孩子们嬉戏、老人们散步、年轻人踏青等。
2、文章中提到的“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复苏,更是人们心灵的觉醒”这句话有何深意?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春天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的季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活力和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向上,追求梦想。
3、文章最后提到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珍惜春天的美好时光,抓住机遇,制定计划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春天的播种和耕耘,是为了秋天的丰收,象征着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秋之韵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它没有春天的喧嚣与繁杂,也没有夏天的热情奔放,更不同于冬天的冷酷无情。
秋天,是一首宁静而深沉的诗,是一幅淡雅而悠远的画。
当第一缕凉风拂过田野,当第一片落叶飘向大地,人们便知道,秋天的脚步近了。
秋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但这种凉意却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感,
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变得宁静起来。
秋天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那独特的韵味。
稻田里金黄一片,那是丰收的颜色;果园里硕果累累,那是成熟的象征;山林间红叶似火,那是自然的馈赠。
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都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讲述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更迭。
然而,秋天也是一个令人感慨的季节。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万物开始凋零,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有些许忧郁。
但是,在这份淡淡的忧伤背后,隐藏的是对来年希望的憧憬与期盼。
秋天教会我们,即使面对离别与失去,也要学会珍惜与感恩,因为每一个结束都是另一个开始。
1、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哪些感受?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秋天的特色有哪些?
3、文中提到“秋天教会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宁静、淡雅、悠远的感受,同时也提到了秋天带来的淡淡忧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2、秋天的特色包括:凉爽的气候、丰富的色彩(如金黄的稻田、红色的枫叶)、丰收的景象(硕果累累的果园)以及自然界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
3、秋天教会我们即使面对离别与失去,也要学会珍惜与感恩,因为每一个结束都是另一个开始。
三、古诗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8分,共16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
(1)斯: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痕:痕迹。
青:青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
没有丝竹乐器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本文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本文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生活,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志趣。
第二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秋兴八首:这是一组共八首的七言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
2.玉露:秋天的霜露。
3.萧森:形容草木凋落,景象凄清。
4.波浪兼天:形容江水波涛汹涌,仿佛连天。
5.塞上:指边塞之地,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6.丛菊两开:诗人在此地已度过两个重阳节。
7.故园:指故乡家园。
8.催刀尺:指赶制冬衣。
9.暮砧: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常在秋季为家人准备寒衣。
1、此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自然景象,通过“玉露凋伤枫树林”和“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诗人勾勒出了秋意渐浓、万物凋零的景象,透露出一种悲凉、萧瑟之感。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与哀愁。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B. 这里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兼天涌”形容波浪之大仿佛要冲天而起,“接地阴”则形象地描述了风云低沉,仿佛要贴近地面。
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
动感和气势,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动荡。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C. 尾联通过描写秋日里人们忙碌准备过冬的情景——赶制寒衣以及捣衣的声音,暗示了季节变换、岁月更迭的主题。
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于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第二题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此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自然景象,通过“玉露凋伤枫树林”和“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诗人勾勒出了秋意渐浓、万物凋零的景象,透露出一种悲凉、萧瑟之感。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与哀愁。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B. 这里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兼天涌”形容波浪之大仿佛要冲天而起,“接地阴”则形象地描述了风云低沉,仿佛要贴近地面。
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气势,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动荡。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C. 尾联通过描写秋日里人们忙碌准备过冬的情景——赶制寒衣以及捣衣的声音,暗示了季节变换、岁月更迭的主题。
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于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
独与思乡之情。
四、名著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章内容: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曹雪芹所著。
书中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尤其是贾府的荣辱变迁。
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贯穿全书,令人唏嘘。
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因母亲去世,被贾母接到贾府居住。
初入贾府,黛玉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人耻笑。
她见到贾宝玉时,心中暗自惊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到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人相见,彼此都觉得似曾相识。
书中还通过大量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贾府的奢华生活和社会的复杂关系。
例如,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薛宝钗的温婉贤淑、贾母的慈祥和权威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问题: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2分)
2.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见到贾宝玉有什么特别的感受?(3分)
3.请简要概括《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5分)
答案:
1.曹雪芹(2分)
2.林黛玉见到贾宝玉时,心中暗自惊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3分)
3.《红楼梦》主要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尤其是贾府的荣辱变迁。
书中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败。
主题包括爱情悲剧、家族兴衰、社会批判等。
(5分)
五、写作题(50分)
题目: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示例:
成长的足迹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足迹。
这些足迹,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每一步都记录着我们的经历与感悟。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我和小伙伴们相约去爬村后那座高耸入云的大山。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于是,我咬紧牙关,继续向上攀登。
每当我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妈妈的话:“孩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这句话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一步步向前。
终于,在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后,我们到达了山顶。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我望着脚下的群山,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成就感。
原来,只要勇于挑战自我,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成长的真谛。
它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
熟与勇气的积累。
每一次的困难与挑战,都是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强与自信。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段攀登的经历,都会感到无比的珍贵与感激。
因为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山顶的美景,更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足迹。
解析:
这篇作文以“成长的足迹”为题,通过叙述一次攀登大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心路历程。
文章结构清晰,开篇点题,引出主题;接着详细叙述了攀登的过程,以及作者的心理变化;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了成长的真谛。
在写作上,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使得文章内容丰富且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引用了妈妈的话作为文章的情感线索,使得文章更加紧凑且富有深意。
此外,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这篇作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品,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