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母情深》教学说课稿
《慈母情深》教学说课稿1
敬重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上午我上了一节粗陋的《慈母情深》,盼望能给各位行家例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真诚地感谢您提出珍贵的改良意见。
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意情感体验。
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从“情感”个字动身,充分表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实现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感悟母爱的肤浅和宏大,唤起学生喜爱母亲的情感。
二、说教材
母爱是最无私、肤浅与宏大的,她是人性中最温馨、最光芒的一面,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她经常消失在文人雅士的诗词駢赋里。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正是站在一个贫困、辛苦的一般母亲的角度,从不顾同事的劝阻给钱给儿子买闲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无私、肤浅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的语句,体会母爱的宏大。
在此根底上,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熟悉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体会平凡母亲的宏大,母爱的肤浅,唤起学生喜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过程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有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谈话导入,提醒课题。
2、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3、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4、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5、升华情感,歌颂母爱。
6、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目标有一个很明确的熟悉,削减很多细枝末节给学生造成精力松散,我实行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导入方式,从上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直接过渡到一个平凡母亲的爱——《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这一篇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又要求“长文短教”,怎样在初读后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呢?我设计了以重点词语的填写和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
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神态及相关事物词语的朗读、想象,学生把这些零碎的部件,拼图成课文中那一幅感人的插图画面,教师再顺势指导看图,从而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文中摘选出来的“震耳欲聋”、“褐色”、“疲乏”、“龟裂”、“弯曲”等词,是反映文章中心的重要支点,是文章母爱的重大表达。
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填——读——想”,从词语训练动身,落实语文根底学问的训练,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品读语言,感受母爱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表达母爱的宏大。
所以品读这些语言,是文章的重点。
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力量,放手让学生进展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先读,然后再找最能表达慈母情深的句子,在旁写上体会理解,最终分组争论沟通。
学生有了其次环节的铺垫,都能找到这些句子,再通过小组争论学习、相互启发提示,均能很快领悟要点。
但要让母爱深入人心,凸显母爱的宏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在此环节,当学生分析这一系列表达母爱宏大的句子时,我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
“你从哪可以看出母亲的疲乏?”
“口罩为什么是褐色的?”
“为什么每句话的后面都要加‘我的母亲’?”
“立即……立即……立即……立即……,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我挺快乐他爱看书的。
’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宏大,母爱才能打动人心。
另外,朗读也是加深熟悉的重要手段,我鼓舞学生把能表达母爱的句子用不同的方式读出来,把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联系实际,感悟母爱
有了对母爱的熟悉,我们还要把这种母爱具象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这种感受犹如身临其境般真实、贴切,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
我启发学生进展谈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在入情入境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情感的闸门定会翻开。
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层层剥茧般又进一层。
(五)升华情感,感悟母爱
为了把学生的感受到的母爱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感受母爱到回报母爱的转变,我设计了听故事《免费》和歌曲《母亲》,从视听上冲击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把对母亲的爱化为一股浓浓的感恩之情。
(六) 课后作业,回报母亲
为了实现语文为生活效劳的宗旨,落实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容和课外学问的延长。
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回家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把对母亲的回报践行在行动上。
同时,观看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写一篇小作文,进展语言文字的训练,及作文训练。
《慈母情深》教学说课稿2
《慈母情深》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让我感慨颇多。
特殊是教后学生的反应,让我感觉仿佛是同学生一起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麻木、冰封的心重新感觉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妙,和对母亲的眷恋和无限感谢。
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中的几点尝试还是值得确定的。
一、“详中求略,略中有精”的略读课文教学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既然只是个例子,那语文教师即使像找虱子般把一篇课文梳几遍,把一篇课文发酵成一部百科全书,学生的素养也不见得有多大提高。
站在这样的基点上,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则,抓住了“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体会人物特点”的要点,重点品尝“最能表达慈母情深的句子”。
以此作为这篇略读课文的单线训练内容,而其他如儿子对母亲的感谢,心情的变化则不去一一强调。
这堂课中,我以表达人物特点的重点句子品读为重点,具体品读、训练,整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的品读来
体会母爱的宏大,这是所谓的“详”。
但详并不意味着每个词语,每种状况都去理解,而只是围绕“表达母爱的宏大”去品读。
如儿子在拿到钱后的内心活动,虽然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的慈祥,但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感谢。
所以我并不去“详品”,这就是所谓的“略”。
“略”并不等于不讲或少讲,而是挑最重要的讲,挑最好的讲。
如在分析每一个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的句子时,我总会选择最能表达母爱精神的一、两个词语重点讲,并板书到黑板上。
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花的时间也不少,但我认为这对这一节课情感上的实践和写作上的实践都很重要,所以就具体讲。
这样做使我节约了略读教学的珍贵时间,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力量,实现了“长文短教”。
二、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意情感体验。
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慈母情深》这篇略读课文,恰好反映的是平凡母亲的爱,教学设计中,我从“情感”两个字动身,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首先,呈现给学生一个布满激情的我。
要唤醒学生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一个布满激情的气氛里学习,教师必需要自己先树立这个典范让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活动中留意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让亲情深入学生的心灵,
就必定要综合各方面的手段来融情。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歌曲、诗歌等资料,课中,我又预设了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如:“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向学生渗透爱、感悟爱、延长爱,唤起沉睡的亲情,让它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
第三、对话、开放的课堂,是情感的激活剂。
这堂课中,我利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展现自我,让他们把从课本中理解到的母爱和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加深熟悉,增加体验,实现真情共鸣。
第四、感悟和课外延长是情感的升华。
感悟是让学生懂爱,课外延长是让学生学会去爱,这是情感的升华,是情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也是学习本课的最终目标。
固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缺乏之处,这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慈母情深》教学说课稿3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备课时,牢牢记住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