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ppt课件38张_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表目的或结果 的连 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代词,他 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代词,那些 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矣
代词,指圣人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 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 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难道”
——韩愈
• 韩愈:退之(字)古文运动的 倡导 者。 著有《 昌黎 先生文集》
他和 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 、“唯陈言之务去” 、
“文从字顺”的观点。
•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
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 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 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 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 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 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 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 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 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 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 气.感情强烈。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 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 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 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 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 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 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 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 (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 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 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破立对比
师道之 于其子 不传 巫医乐
师百工
于其身
士大夫
“师耻”学于 “其志乃

圣人无 孔子言:三人行(引不证及)”
常师
孔子行:无常师(例证)
赠李蟠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道有先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传统,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途径)
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9)古之学者
1 代词,他 2 指示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5代词,代“六艺经传” 6 代词,我 7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8 动词,到 往 9 助词,的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 属于“说”这种文体。
字词注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读书(dú) 不能(b ù)
传道(chuán )
结论:圣益圣,愚益 否定
结师论”:
责备
语 气 加
对结比论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 强烈
结“论士:大夫之族”
讽刺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
医乐 师百工之人。”
第三段
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引证。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
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
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
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
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二段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作者从那三方面进行了对 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对比论证:
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反问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 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 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 “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 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 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 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 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 是排偶句。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 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 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 随便些。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3、一词多义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则耻师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通假字
通假异读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一)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意。全文分 四部分: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加以论证。 (立)

(1)相当于 “……的人”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 略作停顿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无:孰能无惑 圣人无常师 (没有,动词)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 则耻相师 (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 (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 作宾语,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 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
修辞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 或师焉,或不焉(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韩愈、柳宗元、欧阳 修、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
韩 文公 祠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
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
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
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
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
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
2、(反面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
师。
(破)
3、(进一步论证论点)列举当时备受尊 崇的圣人孔子为例。
4、说明写作缘由。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道理:
1、老师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
2、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5、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宾语前置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被动句式:不拘于时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 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 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 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 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